1931-1937年的不抵抗政策一直是国民政府和老蒋的历史污点,洗地的方式主要有两条:说的太对了,拿不抵抗诋毁指责当时国民政府不抗日的其实是共产党宣传机构的策略(参考当时国共内战的形式)。任何领导人在当时(1931) 的困境中选择攘外都是下下策。国家四分五裂中激进对抗日本跟慈禧当年同时11国列强宣战有什么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
1、张学良的责任,实力军阀,老蒋无法命令他抵抗。那么问题来了,老蒋就算是没有事先叫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事后也没发个命令要求抵抗一下?你发个电报,执行不了,还有个地方不听中央的解释,有抵抗的命令吗?老蒋可也没少给八路军新四军下命令,听不听也就罢了,起码你应该下过命令啊。
2、国府攘外安内的既定国策。
这两条是互斥的,只能挑一条,你挑了第二条。
1931年没准备好,1937年难道就准备好了?不是1937年开战打赢了吗,难道1931-1936都不合适,1937年就最合适了?大部分人对二战日本战败的结果解读,就是日本没有能力速胜中国,开战过早。按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综合国力,中国永远不会准备好,再过50年都没戏,这也是许多汉奸为什么理直气壮的原因,打也是个死,好死不如赖活着。
攘外安内的逻辑错在把攘外和安内对立起来,好像只能做一条。其实攘外也是安内的重要手段,攘外也能大大促进安内。老蒋抗战前实际控制的地区并不多,确切地讲老蒋自己不过是最大的一个军阀而已。抗战结束时他是全国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领袖,如果不主动全面进攻共产党,起码他的领袖地位并无受到威胁。国共内战的五大主力都是打出来的抗日铁军,要是抗战再坚决些,培养五十大主力,再有几个共产党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