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13轮磋商无果 改成“阶段性”方式继续磋;特朗普和刘鹤于1月15日在白宫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附中英文版本)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cc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只能怪土豆不聪明,应该给老床来个阳奉阴违 ......:D
那碗粥的事情,发生了也就发生了,被下绊子也好,无辜受牵连也好,反正无法改变,但土豆政府近期的表现,实在是太弱。
前几天中国恢复进口加拿大猪肉,几个部长忙着报喜表功,好像为挽回中加关系做出了多大成绩一样。其实中国因为受贸易战、非洲猪瘟和环保一刀切硬性取缔大批养猪场的几大因素影响,猪肉供应缺口之大,就算从美加翻倍进口都弥补不了。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于恢复从加拿大进口猪肉本来就比加拿大的出口需求急切得多。土豆政府不利用这个形势好好谈谈被抓的“间谍”案子不说,连附带恢复油菜籽出口的条件都没要,就欢天喜地同意出口猪肉了。。。真是恨其不争。
 
那碗粥的事情,发生了也就发生了,被下绊子也好,无辜受牵连也好,反正无法改变,但土豆政府近期的表现,实在是太弱。
前几天中国恢复进口加拿大猪肉,几个部长忙着报喜表功,好像为挽回中加关系做出了多大成绩一样。其实中国因为受贸易战、非洲猪瘟和环保一刀切硬性取缔大批养猪场的几大因素影响,猪肉供应缺口之大,就算从美加翻倍进口都弥补不了。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于恢复从加拿大进口猪肉本来就比加拿大的出口需求急切得多。土豆政府不利用这个形势好好谈谈被抓的“间谍”案子不说,连附带恢复油菜籽出口的条件都没要,就欢天喜地同意出口猪肉了。。。真是恨其不争。
你能指望这么个二货出什么菜?:D
 
美议员批特朗普全面投降

但是,对于特朗普宣布的中美协议,美国国内有人感到不满意。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13日在推特上说,特朗普因为中国购买一些大豆的临时且不可靠的承诺出卖了自己的原则。这再一次证明,不能指望特朗普总统为美国工人和企业做正确的事情。

美国参议员墨菲(Chris Murphy)在推特上说,正如预测的那样,协议似乎是一场全面投降。贸易战让美国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作为交换,在这个“协议”中,中国对结构性改革的承诺几乎为零。 他还说,协议是一场灾难。

美国会重量级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一天前也在推特上说,白宫应该考虑这样一种风险,即与中国达成短期协议可能导致美国失去在最重要问题上与中方达成更广泛协议所需的关税筹码,这些问题包括中国政府对国内企业的补贴、强制技术转让以及阻止美国企业进入关键行业。
http://news.dwnews.com/global/news/2019-12-13/60160842.html
 
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五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美经贸磋商有关进展
2019-12-14 03:59:2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题: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五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美经贸磋商有关进展

  新华社记者

  中方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声明13日晚对外发布。声明说,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

  当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新办副主任郭卫民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介绍了中美经贸磋商有关进展情况。

  王受文首先发布了中方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声明,五部门负责人随后回答了中外媒体提问。

  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关于中美双方扩大贸易合作对两国有何积极意义、是否会影响中国和其他贸易伙伴关系的提问时,宁吉喆说,近期中美两国就扩大贸易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双方都认识到,扩大中美贸易合作有利于两国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美贸易发展到今天规模,源于中美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从两国超大规模经济和市场看,中美贸易还有很大潜力。从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发,中国欢迎优质、有竞争力的美国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

  扩大中美贸易合作对美国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大豆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棉花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扩大中美能源领域合作也是美国的现实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扩大贸易合作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和WTO规则,美方需要保障供给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满足中国相关监管要求。中美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只要美国的产品和服务适销对路,能满足中国老百姓需求,扩大自美进口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庞大,对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欢迎各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平等竞争,扩大中美贸易合作不会影响其他贸易伙伴的利益。

  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关于第一阶段协议是否包含中国明年自美进口500亿美元农产品、双方是否相互取消50%的现有加征关税等问题时,廖岷说,取消关税是中方在经贸磋商中的核心关切,双方就此问题达成了一致。随着双方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美方已经承诺将取消部分对华拟加征和已加征的关税,并且会加大对中国输美产品关税豁免的力度,推动加征关税的趋势从上升转向下降。中方希望美方能够切实履行承诺,中方也将相应考虑不实施原计划在12月15日生效的拟对美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措施。这是双方在第一阶段协议中就关税问题达成的共识。

  宁吉喆说,中国将增加采购优质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美国农产品,但目前第一阶段协议文本正在履行审核程序,涉及协议具体内容和数据今后再发布。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关于中国自美进口农产品若大幅增加会否对国内产业带来冲击问题时,韩俊说,这次中美双方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将是一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协议。协议的实施,将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对美国的出口。谈判过程中,中方始终坚持自身合理诉求,经过反复磋商,美方近期先后公布了允许中国自产熟制禽肉、鲶鱼产品输美的最终规则,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国之后能向美国出口自产原料熟制禽肉的国家,也是目前全世界可向美国出口鲶鱼的三个国家之一。

  此外,美方还同意公布中国的香梨、柑橘、鲜枣输美监管通报程序,允许这些产品向美国出口,并在协议中就尽快解除中国输美水产品自动扣留等作出了积极承诺。这其中一些谈了十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些成果将会对我国相关产品的输美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我国农业行业扩大对美国的出口,为我国农民和产业界争取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实施这个协议,会大幅增加我国自美进口农产品。中国现在已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强劲,进口会进一步扩大。中美同为农业大国,两国农业互补性非常强,是天然的农业合作伙伴,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经贸摩擦之前的正常年份,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一直稳定在很高规模上。受加征关税影响,2018年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减少到162.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2.7%。今年1至10月份,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达到10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0.8%。协议的达成和实施,将会解决两国在农产品和食品贸易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消除很多分歧,也会为解决两国长期关切奠定很好基础。

  协议实施以后,我国大幅度增加自美国农产品进口,这有利于填补我国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我国85%左右的大豆要靠进口,一年大豆进口量在9000万吨左右。今后我国还会从美国扩大进口一些当前国内市场急需的农产品,比如猪肉、禽肉等,这些产品的进口不会对我们的国内农业产生冲击。协议实施以后,我们会从美国进口一部分小麦、玉米、大米,数量严格控制在关税配额范围之内。中国自国际市场进口小麦、玉米和大米,主要还是适度调节国内余缺。

  总之,我们会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要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第一阶段协议中食品和农产品章节充分贯彻了两国元首在阿根廷和大阪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体现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协议的实施,将进一步深化中美农业合作,强化农业在双边关系中的重要支柱作用。

  在回答彭博新闻社记者关于中方取消相应加征关税的计划以及协议签署时间和地点等问题时,廖岷说,这是市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关税的内容,美方已经承诺,一是取消部分对华拟加征和已加征的关税;二是加大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豁免力度。中方也会相应作出一些安排,双方对此已达成一致。

  关于协议的签署,目前双方还需要完成各自的法律审核、翻译核对等一些必要程序,然后再商定时间、地点和形式来签署这份协议。目前双方工作层正在就此协商,中方也非常愿意听取美方的意见。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我相信商务部、外交部会及时发布。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哪些共识和具体内容问题时,王受文说,中美双方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在几个方面达成共识,包括商业秘密保护、与药品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专利有效期延长、地理标志、打击电子商务平台上存在的盗版和假冒、打击盗版和假冒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打击商标恶意注册,以及加强知识产权司法执行和程序。

  我想强调的是,双方相向而行所达成的上述共识,符合中方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改革方向,有利于保护创新,有利于国外知识产权更多地进入中国,符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实际上,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

  下一步,中方将继续按照既定的步伐和节奏,稳步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此同时,落实双方在这方面达成的共识。

  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关于中方对协议总体印象和评价的问题时,廖岷说,这份协议是中美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基础上达成的,历时22个月。对于这份协议和共识,中方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这份协议符合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我们与美方达成这份协议的初心,是从维护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我们相信,这份协议将对全球经贸、投资和金融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这份协议总体上符合中国深化改革的大方向,也符合中国自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协议的落实既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所有在华中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中方企业和投资者在美经贸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第三,随着中国国内市场潜力的不断挖掘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在华企业,包括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会按照世贸组织规则,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原则,来扩大中美双边贸易合作,这可以让中国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享受不同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协议的签署以及未来的落实,将有利于促进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管控和解决经贸分歧,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中方也愿意和美方一道,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多做有益的、积极的事情。

  协议好不好,这得由企业说了算,得由市场说了算。这两天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已经给出了清晰的回答。金融市场的反应是最灵敏的。我相信,这种积极的、正面的效果还会逐步在更多的经济、经贸、金融等领域不断显现,这也符合我们签署这份协议的初衷。

  在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关于协议文本的一些具体内容问题时,廖岷说,双方对于协议中的一些共识都会分别作一些发布。当务之急是把第一阶段协议签下来、落实好,发挥好协议的三个作用:一是促进双边经贸合作;二是增进中美两国和全球人民的福祉;三是稳定全球市场的预期。有关后续磋商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进行,都有待双方工作层继续商量。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关于美方承诺取消关税有无具体时间表等问题时,郑泽光说,协议的达成,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世界。关于中美关系,我们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方致力于同美方一道努力,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同时,我们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经过建交40年的发展,中美利益深度交融,需要合作应对的全球性挑战越来越多,这也包括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中美之间也存在一些必须重视和妥善处理的深层次问题。对于美方的错误言行,中方已经并将继续表明我们的严正立场,作出必要、坚决回应。

  40年中美关系给予人们最大的启示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是中美两国的相处之道。过去一年多两国经贸磋商的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们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拓展各领域合作,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在回答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关于中方除农产品外还会扩大哪些美国产品进口规模问题时,宁吉喆说,由于中美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在很多领域有扩大贸易合作的潜力。除农产品外,按照市场化原则和WTO规则,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帮助和促进中国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按照需要,在能源、制成品、服务等领域扩大自美进口的规模。

  这场发布会于13日23时举行,持续约40分钟。
 
中方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声明
2019-12-13 23:07:1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协议文本包括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九个章节。同时,双方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

  中方认为,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处理两国经贸关系必须从大局出发,达成经贸协议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在经贸、投资、金融市场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本协议总体上符合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以及自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协议相关内容的落实,将有助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准入,更好维护包括外国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在华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保护中方企业在对美经贸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大,中方企业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增加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进口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顺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协议有利于中美两国加强经贸领域的合作,有效管控和解决经贸领域的分歧,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本协议有利于增强全球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为正常的经贸和投资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双方约定,下一步双方将各自尽快完成法律审核、翻译校对等必要的程序,并就正式签署协议的具体安排进行协商。

  协议签署后,希望双方能够遵守协议约定,努力落实好第一阶段协议相关内容,多做有利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事情,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暂不实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
2019-12-15 12:20:4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5日发布关于暂不实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全文如下:

  为落实中美双方近日关于经贸问题的磋商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暂不实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措施。有关事项如下:

  一、自2019年12月15日12时01分起,对《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第三批)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9〕4号)附件2商品暂不实施税委会公告〔2019〕4号所规定的加征关税措施。即:对税委会公告〔2019〕4号附件2第一部分所列749个税目商品、第二部分所列163个税目商品,暂不征收税委会公告〔2019〕4号所加征10%的关税;对附件2第三部分所列634个税目商品、第四部分所列1815个税目商品,暂不征收税委会公告〔2019〕4号所加征5%的关税。实施时间另行通知。

  二、自2019年12月15日12时01分起,暂不实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恢复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9〕5号)。即:自2019年12月15日12时01分起,对《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暂停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10号)附件1所列28个税目商品,继续暂停征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5号)所加征25%的关税;对税委会公告〔2018〕10号附件2所列116个税目商品,继续暂停征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约16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7号)所加征25%的关税;对税委会公告〔2018〕10号附件3所列67个税目商品,继续暂停征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约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实施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8号)所加征5%的关税。实施时间另行通知。
 
upload_2019-12-15_0-4-10.png


A so-called Phase 1 trade deal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ensures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on't escalate — at least for now.

While the agreement addresses some of their outstanding issues — specifically China agreeing to buy more Ame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 what's perhaps even more significant are the thorny issues that remain unresolved.

Some analysts warn that any celebrations declaring it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may be premature.

Stock markets have jumped every time such progress has been rumoured — and it's been rumoured off and on for months now.

"It never ceases to amaze me how investors can continue to react to the same piece of news," David Rosenberg, chief economist at Gluskin Sheff wealth management in Toronto, said in a note to clients.

Many of the details of the partial deal haven't been released, but here's a look at what we know so far.

What is in the deal
The global economy has been held back as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as ebbed and flowed since 2018. Any step away from the brink is good for everyone.

Many were worried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next round of tariffs, which would have hit American consumers just ahead of Christmas.

The now-cancelled tariffs would have targeted Chinese-made goods including smartphones, clothing and toys.

1186240492.jpg

The U.S.-China deal reduces some tariffs on goods. In exchange, China has agreed to buy more 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io Tama/Getty Images)

Sal Guatieri, senior economist at BMO, says the partial deal means those new tariffs are off the table.

But more surprising, he says, the agreement will cut existing tariffs on $360 billion in Chinese imports. It will roll back the tariff rate imposed in September on items ranging from televisions to bed linens.

"The rollbacks, if realized, could revive business sentiment and add a couple of tenths to U.S. GDP growth next year," Guatieri said in a note to clients. "At the very least, the de-escalation in trade tensions, if sustained, would shift the economic risks to the upside."

In return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ariffs, China has promised to buy large quantities of U.S. soybeans, poultry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holiday-shopping.jpg

A round of now-cancelled tariffs were set to kick in this weekend and would have hit U.S. shoppers right before Christmas. (Katherine Holland/CBC)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ays the Chinese have agreed to buy $50 billion worth.

"And I say, affectionately, the farmers are going to have to go out and buy much larger tractors, because it means a lot of business, a tremendous amount of business," Trump told reporters.

What's not in the deal
Markets went up Friday on the news of the agreement. But they did the same thing last week and last month when negotiators said a deal was coming.

Rosenberg isn't sure investors fully understand just how limited this agreement is.

The core of the U.S.-China dispute is over what the Americans consider unfair subsidies for Chinese industries and the need for stiffer protection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gainst currency manipulation.

The Phase 1 deal addresses none of those issues.

In a note to clients, Rosenberg says Phase 1 deals with a "tiny portion of issues," while the much more important ones, such as subsid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s, "have been left for another date."

That skepticism didn't keep Trump from hailing the agreement as a "phenomenal deal."

"This is a very large deal," he told reporters at the White House. "The China deal. It covers tremendous manufacturing, farming, a lot of rules, regulations, a lot of things are covered. It's a Phase 1 deal, but a lot of big things are covered."

But even Trump admits some of the biggest blocks of tariffs remain in place.

"The tariffs will largely remain at 25 per cent on $250 billion," he said. "And we'll use them for future negotiations on the Phase 2 deal, because China would like to see the tariffs off."

The upside for global trade tensions
The partial deal is Trump's second trade victory of the week. On Tuesday, Canadian, American and Mexican negotiators finally agreed to a revised deal to replace NAFTA.

And in the U.K. election this week, the Conservatives secured a majority government, which should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chances of a no-deal Brexit.

The possibility of Britain leaving the E.U. without a formal divorce agreement has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and uncertainty about how trade might be affected in Europe.

No one knows exactly how the U.K.'s departure from the EU will proceed, but with the election result, at least some of the uncertainty seems to have been remo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long time, the news about global trade isn't a total disaster. And that has some analysts optimistic heading into 2020.

While she shares many of the concerns about the bigger issue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that need addressing, Frances Donald, chief economist at Manulife Asset Management in Toronto, says the Phase 1 deal shows that both sides are willing to make a deal and get this dispute behind them.

"Canadians can breathe a sigh of relief," Donald said. "Global growth looks as though it now has upside potential and the worst geopolitical tensions are behind us."

And that, she says, is good news for everyone.

"It not only helps our trade sector and our manufacturing sector, but it will support markets that will translate into better equity returns for Canadians as well."
 
upload_2019-12-15_0-9-57.png


US claims that China will purchase $40bn of American agricultural goods were greeted with scepticism over the feasibility of a deal that would surpass all previous shipments by at least $10bn.

US officials said Beijing had committed to the imports as part of a preliminary trade agreement reached Friday that followed months of negotiations and escalating tariffs between the two trading partners.

If realised, the pledge could prop up rural economies suffering from a glut of grain. The agreement “provides relief after more than a year of market uncertainty,” said Jim Sutter, chief executive of the 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

There were questions about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agreement, however. Joseph Glauber, a former chief economist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aid silence on China’s commitments by individual commodity could prove confusing to farmers deciding what to plant. “The details still remain very obscure,” he said.

Annual US farm exports to China had exceeded $20bn until 2018, when they dropped to $13.4bn mainly because of retaliatory duties on soyabeans and pork.

Robert Lighthizer,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said China had agreed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urchases by $16bn per year above the $24bn in sales recorded in 2017, bringing the annual total to at least $40bn in 2020 and 2021. The purchases would be part of a broader commitment to import more US manufactured goods, energy commodities and services.

Ning Jizhe, vice-head of China’s state planne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confirmed the country would increase purchases of 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at are competitive in the market,” though he said specific numbers would be released at a later date.

upload_2019-12-15_0-13-19.png


Agricultural markets had a mixed reaction to the news, with soyabean futures closing up 1 per cent at $9.075 a bushel and lean hogs ending 1.2 per cent higher in Chicago, while cotton — an important export to China — fell 0.6 per cent to 66.8 cents a pound.

Reaching $40bn in sales could prove a challenge in current market conditions. When the US exported a record $29.6bn in agricultural goods to China in 2013, the soyabean price was more than $14 a bushel. When prices are lower, volumes need to be higher to boost overall sales.

“To get to $40bn seems like a pretty big number unless we have a major change in commodity prices between now and 2021,” said Stephen Nicholson, vice-president of grains and oilseeds at Rabobank in St Louis.

Soyabeans were historically the largest US agricultural export to China, totalling about 32m tonnes in 2017. If China were to increase purchases by two-thirds as implied by the proposed agreement, volumes could rise to about 53m tonnes.

This year’s US soyabean crop was 97m tonnes, of which 61m tonnes will be used by the domestic oilseed crushing industry, the USDA forecast this week.

Extra shipments to China could crowd out export customers in Europ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cing them to turn to Brazil for supplies in a mirror image of trade flow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tariff war, said Richard Feltes, vice-president at RJ O’Brien, a commodities broker.

Mr Glauber said China’s commitments could draw scrutiny from other food exporting countries that may question “whether US products have been guaranteed preferential access” for tariff-rate quotas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applied on a most-favoured nation basis under global trade rules.

China’s demand for soyabeans has declined by millions of tonnes as African swine fever wipes out more than half of its pig herd, the main consumer of soya meal. Its meat imports have correspondingly soared, notably from Australia, Brazil and Europe, as tariffs have made US exports uncompetitive.

In November, China ended a ban on US poultry imposed in 2015 in response to an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 Its 35 per cent tariff could disappear under the new pact.

Jim Sumner, president of the USA Poultry and Egg Export Council, said Friday’s deal opened an opportunity for $2bn in annual poultry exports to China. “We hope to have a good share of that $40bn,” he said.

US pork exports to China were $1bn in 2017, according to the US Meat Export Federation. An 2018 analysis by Iow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d before the swine fever outbreak concluded that China could import $8.9bn more US pork once tariffs were gone.

Gary Blumenthal, president of the consultancy World Perspectives, warned that increasing exports that much risked a squeeze on US supplies. “I don't know how you move that much pork in one year without it showing up in your bacon prices,” he said.

https://www.ft.com/content/1fc771f0-1de4-11ea-97df-cc63de1d73f4
 
upload_2019-12-16_1-51-13.png


upload_2019-12-16_1-50-29.png



北京——特朗普总统在贸易战上的首次退却,把胜利送给了中国的强硬派。这可能会导致一场更持久、更棘手的贸易战,以及中国对经济改革的强硬抵制。

特朗普上周五概述了中美两国达成的初步贸易协议,协议将推迟对每年160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商品加征新关税,此举原本会让他对中国向美国出售的几乎所有商品征税。他还首次同意大范围降低对中国商品已征收的关税,把对服装和割草机等每年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的关税减半。这对去年曾把自己描述为“关税人”、信奉贸易保护主义的总统来说,是一个惊人的180度大转弯。

白宫把这个协议称为一场胜利。它说,中国已同意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这让遭受贸易战打击的农民获得了一些必要的缓解。这也意味着,美国经济不会受原来威胁在周日开征的新一轮关税的影响,这轮关税针对的是美国人喜欢购买的中国制造的商品,如玩具和智能手机。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和他的强硬派支持者可能会认为,这个协议表明他们今年春季以来所采取的强硬立场是正确的,当时,中国温和派人士此前与美国达成的协议告吹。从那时起,中国一直要求即使是达成部分的协议,也要包括取消关税。美国官员对这个要求先是反对,后在内部进行了辩论,最后终于答应了。

从本质上讲,贸易战打了一年半后,中国似乎找到了一个制胜的策略:保持强硬,让特朗普政府自己与自己谈判。
“那些敦促习近平固执己见、不做出太多让步的民族主义者取得了成功,”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说。“我不把这看作是市场自由主义者的胜利。”

上周五的宣布让中国在明年或者更远的时间拒绝任何进一步让步的可能性变大了。这似乎证实了许多中国官员的看法:如果市场下跌,或者特朗普在农业州的支持者遭受太多损失的话,他会放弃贸易战威胁。

甚至在上周五之前,特朗普今年已经四次推迟或取消了加征关税。这种政策变化最终可能会鼓励北京进一步拖延谈判,以达成对中国尽可能有利的协议。

协议影响可能波及贸易以外的领域。上周五宣布的协议,令中国政府对本土产业支持的讨论就此打住。特朗普政府内部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的人士认为,这种支持对美国企业构成了直接威胁。

更广泛地说,初步协议的达成可能会让已经被削弱的中国温和派进一步边缘化,他们希望北京放松对国内经济的控制。
西方经济学家警告,臃肿的国有企业正在拖累中国经济,吸走本应流向私营企业的资金和注意力。北京加强控制也可能使美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变得更加困难。

不过,中国更强硬的立场也给习近平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部分出于贸易战所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放缓,随着贸易战的持续,经济增长还可能会进一步放缓。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大部分还未取消,大型企业把它们在中国的制造业务转移到其他地方的压力仍在。

“习近平的确需要达成贸易协议,这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他需要提振疲弱的经济,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香港中文大学北京政治问题专家林和立说。

但就目前而言,习近平似乎拿到了一份可能会让中国民众认为贸易战的最糟糕阶段已经过去的协议,尽管一些法律细节仍有待敲定,而且解决起来可能也并不容易。但这项协议的总体框架可能会让中共的强硬派感到满意,他们坚持要求北京不会作出限制中国产业政策的妥协,这些产业政策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美国在高科技上的竞争对手。

merlin_165897552_83f71f2c-531a-489b-8b2d-5fe36c38ecc7-master1050.jpg


习近平似乎拿到了一份可能会让中国民众认为贸易战的最糟糕阶段已经过去的协议。 Noel Celis/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七年前,习近平上台后,强硬派如鱼得水。他开始了一场巨大的、由政府主导的投资热潮,以确保中国成为从半导体到电动汽车等未来行业的领军者

中国一家国有企业为了建造与波音竞争的商用飞机,已在上海郊区建起了110栋建筑,包括大型机库、电脑化设计工作室等。数十个中国城市都在建立由政府补贴的半导体工厂,与美国巨头以及台湾和韩国的企业竞争。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鹰派人物和美国商业团体表示,由政府补贴的中国国有企业可能会把国际竞争对手消灭。他们以太阳能组件行业为例,该行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有银行几乎无限制的贷款。美国和欧洲的工厂倒闭让中国几乎完全掌控了这个行业。

但习近平及其支持者坚持认为,中国需要这些受补贴的行业。特朗普今年曾采取措施,以中国公司与侵犯人权或情报收集活动有关的名义,限制中国公司购买美国制造的芯片、软件和其他现代必需品。在中国政府的许多人看来,特朗普的做法凸显了中国对美国的过多依赖。

特朗普政府曾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来应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它的首选做法是让中国同意严格限制补贴。其次,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反补贴措施,对一系列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抵消中国对本国企业的支持,并让美国和他国公司在美国有投资和竞争的空间。

特朗普政府现已不再坚持第一个做法。通过减免关税,政府已表现出新的退让意愿——尽管上周五宣布的关税减半产品中相当多的是低技术产品。

中国的政府补贴问题曾在早些时候的谈判中占更主要的地位。今年4月,以市场为导向的习近平贸易谈判团队在华盛顿接受了本会让美国保留大量关税、修改一些中国法律的初步妥协,白宫认为那些法律不公平地偏袒中国企业。

但习近平站到了强硬派那边,他们要求撕毁该协议,重新谈判,因为该协议不包括大范围取消已经征收的关税,而且协议对修改法律的要求被视为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

10月,贸易谈判代表们又达成了一个没有取消关税的初步协议,而北京的强硬派再次要求修改协议,将取消关税包括进去。
了解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过程的人士说,随着贸易谈判在过去一周取得进展,中国官员的情绪慢慢地从深感担忧转向谨慎,最终在本周晚些时候,转为欢欣鼓舞,甚至有些怀疑,他们不敢相信强硬派的目标得到了实现。

即使是对美国的重大让步——中国同意购买更多的农产品——也会增强中国政府的权力。这些采购很大可能由国有企业来进行,从而保护了它们在中国大宗商品贸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然,中国的强硬派并并非周五协议的唯一受益者。

美国企业和农民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里发现,向中国销售从半导体到大豆等各种产品会变得更容易,这将让企业的销售目标和高管的奖金目标更容易实现。

特朗普本人可能只会受到有限的批评。可能会对特朗普在中国政府补贴问题上退却不满的公司,主要是那些总部设在投票支持民主党的州里,比如加州的技术公司,而这些企业也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于较低的关税。

尽管如此,上周五宣布的协议把中国政府补贴其产业的棘手问题推到了将来,这很可能会让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关系在未来几年变得复杂。

“从长远来看,美国将不得不解决中国政策造成的产业失衡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而不仅仅是政治影响,”为中国和美国企业提供咨询的阿伦特—福克斯律师事务所(Arent Fox)国际贸易律师马尔科姆·麦克尼尔(Malcolm McNeil)说。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191216/china-trade-hardliners/
 
upload_2019-12-18_0-29-48.png

upload_2019-12-18_0-30-27.png


贸易战鲜有胜利者。但有时会有失败者。而且唐纳德·特朗普绝对是个失败者。

当然,他和他的团队是不会这样形容与中国达成的临时协议的,他们声称这是胜利。现实情况是,特朗普政府几乎没有实现任何目标;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宣告胜利后仓皇撤退。

而且中国也知道。正如《纽约时报》报道的那样,中国官员对于强硬的谈判策略的成功感到“欣喜甚至难以置信”。

要了解真正发生了什么,你要去问特朗普和他的团队,他们究竟想通过加征关税实现什么,以及现实是否如此。

首先,特朗普想大幅度削减美国的贸易逆差。经济学家或多或少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目标,但在特朗普的想法中,当一个国家卖的多、买的少就赢了,没人能说服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任职期间,贸易逆差不减反增,从2016年10月的5440亿美元增加到次年10月的6910亿美元。

特朗普尤其想要消除制造业产品的贸易逆差,尽管他对“伟大的爱国农民”信誓旦旦,但显然他看不起农产品出口。去年夏天,在抱怨与日本的贸易关系时,他冷笑道:“我们给他们送去了小麦。小麦。这不是个好交易。”

那么现在我们似乎和中国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其主要实质内容是……购买更多美国农产品的承诺。

特朗普的团队还希望制止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所做的努力。“中国基本上是企图窃取未来,”一年前,高层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宣称。然而新协议虽然包括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但未触及中国产业战略的核心,即“推动许多中国公司在全球崛起的庞大补贴网络”。

那么为什么特朗普在贸易上这么畏手畏脚呢?

从广义上讲,他被宏伟的妄想所蒙蔽。压制一个辽阔且自豪、经济完备并在某些方面比美国还大的国家,美国永远不可能成功——更何况同时还在疏远其他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本可以和我们联手向中国施压,促其改变经济政策。

从比较细节的层面看,特朗普的贸易战略里没有一样像承诺的那样起效。

特朗普一再坚称是中国在支付他的关税,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出口价格并未下降,这意味着关税落在了美国消费者和公司的头上。如果特朗普没有取消原定于上周日加征的那轮关税,消费者的负担将会大幅增加。

同时,中国的报复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出口商,尤其是农民。特朗普也许可以悄悄地蔑视农产品出口商,但他需要那些来自农村的选票——尽管对农业的援助已经是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对汽车业援助的两倍之多,他仍面临失去这些票的危险。

最终,尽管总体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显然正在损害制造业商业投资

因此,正如我所说,特朗普基本上是宣布获胜然后撤退。

特朗普的贸易失利会在政治上伤害他吗?可能不会。许多美国人无疑会听信这一套把戏,而且反正贸易战从来都不受欢迎。

此外,投票主要反映的是经济走向,而不是经济水平——不是事情是否是好的,而是它们近期是否正在有所好转。实际上,做一番愚蠢的事,然后在大选前一年停止,可能是个好的政治策略,其实就是特朗普贸易行动的一个合理总结。

但是,贸易战将带来长期的代价。一方面,特朗普反覆无常所造成的商业不确定性不会消失;他毕竟是做糟糕交易的大师。

除此以外,特朗普在贸易上的古怪举动还损害了美国的声誉。

一方面,我们的盟友懂得了不要信任我们。毕竟我们已经成为突然对加拿大征税的国家——加拿大!——还用保护国家安全这种明显站不住脚的理由。

另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懂得了不用惧怕我们。就像朝鲜人一边奉承特朗普一边制造核武器一样,中国人也摸清了特朗普有几斤几两。他们现在知道了特朗普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在用政治上会给他带来伤害的方式对付他时,他会退缩。

这些东西很重要。有一个既不被我们以前的盟友所信任,又不被我们的外国对手所惧怕的领导者,将会降低我们的全球影响力,这一迹象才刚刚开始显现。特朗普的贸易战没有实现任何目标,但它成功地让美国再次筋疲力竭。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91217/trump-china-trade/
 
实际上,做一番愚蠢的事,然后在大选前一年停止,可能是个好的政治策略,其实就是特朗普贸易行动的一个合理总结。


这个有意思。
:D
 
特朗普的贸易战没有实现任何目标,但它成功地让美国再次筋疲力竭。


纽约时报的文笔的确厉害。
 
https://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5580?page=1

谨慎评估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成果

更新于2019年12月18日 04:13 李国刚 , 余智 为FT中文网撰稿

中美双方分别于12月13日发布声明,宣布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国际社会均对此给予积极评价。我们认为:这一协议防止了中美贸易战的继续扩大对双方与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为下一阶段谈判创造了良好氛围,对此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但对其结果的乐观评估应该谨慎,不应过分夸大。我们既要看到这份协议的临时性、偶然性,也要看到现有贸易战的规模仍然没有降低多少,深层矛盾没有解决,将来还有恢复乃至提高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不能认为美方的暂时“让步”是“服软了”或者“输了”,认为中方以“买买买”换取暂不进行结构改革是“坚持”赢得的“胜利”;中方第二阶段贸易谈判的重心,应该是改变谈判策略,以主动结构性改革彻底解决中美贸易冲突,促进中国经济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对外经贸环境的改善。

第一,从协议的动机看:这一协议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特别是美方的临时需要,有较大的偶然性色彩。

美方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一直强调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只是表层问题,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才是造成逆差的根源,因而坚持中方进行“结构性改革”是达成任何中美贸易协议的前提,而且坚持双方的协议应该是一次性、全面性协议而分阶段、非全面协议,以“毕其功于一役”。反观中方,对结构性改革的很多内容则一直非常抵触。

但这次协议的达成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在中方承诺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只承诺进行部分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美方改变了原有的坚持,与中方达成了阶段性的、非全面性的贸易协议。这不是由于美方或中方的根本立场发生了变化,而是双方特别是美方的临时需要。


对美方而言,大选在即,特朗普担心几个农业州的选票因受中美贸易战拖累而流失(农产品是中美贸易战中美方受到重点打击的产品),同时由于特朗普在国内受到弹劾调查,迫切需要一个协议来为自己做经济上的背书。

对中方而言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如果12月15日再被进一步加征关税,导致贸易战的规模扩大,对经济和社会信心都是严重打击,而且极可能导致中美经贸脱钩,因此也需要停战来喘口气。

因此,目前中美双方都需要这么一个协议来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双方都做出了妥协,达成了这个阶段性协议。但双方实际上都心不甘、情不愿,协议的达成有较强的临时需求与偶然性色彩。

第二,从协议的内容看:已有贸易战的规模与强度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且双方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贸易战今后仍可能扩大。

就已有的贸易战而言,美方保持了对第一批、第二批针对中国共计2500亿美元对美出口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一半左右)加征的25%的关税,只是将第三批针对中国1200亿美元出口产品的加征关税从15%降低到了7.5%,中方也只是含糊地表明了中方将会相应地降低部分对美产品的加征关税。而且,尽管中国声称双方将“推动加征关税由提高向降低的趋势转变”,但美方并未做此宣示,仍然保留了以后继续加征关税的权利,这对于市场而言仍然是一种不确定性。

双方协议的主要内容虽然包含了部分美方要求的结构性改革内容,例如知识产权保护与强制技术转让、农业与金融业的市场开放、外汇与汇率制度改革,但这些改革远远没有达到美方的期望,特别是完全没有涉及美方特别关切的中国的产业补贴与国企问题(两者密切相关,因为产业补贴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国企)。因此,双方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美方将来(特别是2020年大选后)很可能以此为由重新恢复乃至升级现有贸易战。

同时,尽管美方一直强调协议的执行机制,但协议的未来执行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知识产权保护关健在于执行,法律制定得再多,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执行问题;市场开放的关键也在于操作,名义上的市场开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障碍,这在以前也屡见不鲜。美方将来(特别是2020年大选后)也很可能以第一阶段协议执行不力为理由,重新恢复乃至扩大现有贸易战。

第三,美方的小“让步”不表明美方“服软了”或者“输了”。

从表面上看,此次协议的签订,是美方做了“让步”与妥协,不再坚持要求中方进行一次性、全面性结构改革。但如果有人据此认为美方“服软了”,或者“输了”,那就太片面了。

首先,美方只承诺减免部分第三批加征关税产品的7.5%的加征关税,没有其它任何付出,但换取了中国的部分结构性改革与大量农产品的购买,以此可以大量降低对华贸易逆差,可以说是“让步”很小、获益巨大。这是明面上的成本与收益对比。


其次,还应考虑到另一种可能性:美方基于中方对结构性改革的抵触以及执行协议的以往记录,可能根本不将中方进行彻底结构性改革、认真执行已有协议作为实际谈判目标,而只是将其作为谈判施压手段以及加征关税的筹码。中方的结构性改革与认真执行协议不是美方最终目标,而是达成减少美国贸易赤字、防止中国利用(美方称为“盗窃”)美国技术赶超美国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

美方可以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征关税降低中国对美出口,并以此逼迫中国大量购买美国产品增加美国对中国出口,从而达到减轻对华贸易逆差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贸易战及其带来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将外资包括美资在华企业不断逼出中国,并限制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以及技术学习,实现中美技术的实质脱钩,防止中国利用(“盗窃”)美国技术赶超美国。美方既然可以这样达到目标,又何必在乎中国是否真的进行结构性改革、是否切实履行已有协议呢?

因此,无论中国是否真的进行结构性改革、是否真的切实履行已有协议,美方都有其它手段达到其最终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方处于“只赢不输”的位置,不能认为美方这次做了一定妥协与小“让步”,就认为美方“服软了”或者“输了”。

第四,中方以“买买买”换取暂不进行结构改革也不是中方的“胜利”。

同样的道理,中方此次继续通过“买买买”(承诺对美大规模采购)、接受既有的绝大部分关税、承诺进行部分结构性改革,换取了暂不进行其它很多结构性改革,似乎通过坚持赢得了初步“胜利”。但这种认知也是片面的。

首先,中方的“买买买”承诺给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也给自己留下了隐患。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的精髓,在于政府不干预市场(维护市场秩序除外),让经济、贸易自由发展。政府承诺对外购买金额,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举措,不符合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原则,是本不应该承诺的负担。中国政府屡次对外承诺大规模采购,不仅可能纵容美方今后继续“狮子大开口”,继续提出不切实际的采购要求,也容易在今后因情况发生变化、难以完成采购金额时,给对方“履行协议不力”的理由来升级贸易战。

其次,我们认为也是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本身符合中国自身战略利益,是实现中美“双赢”的正确选择,拒绝或拖延这种改革对中国自身恰恰是不利的。通过直接或间接补贴、本币对外币的币值低估来促进出口,降低了出口价格,恶化了自己的贸易条件,不利于本国利益;通过补贴方式促进国内产业发展,不仅会扭曲资源配置,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发展效率,在现行体制下更容易滋生欺骗、造假与腐败行为;依靠补贴促进国企发展做大,不仅给其它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也不会带来真正的效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长期依靠它国的技术转让,也会降低本国的技术创新动机,不利于本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在对外经贸体制、产业发展体制、国有企业体制、知识产权体制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不仅可以回应美方与欧盟、日本的诉求,从根本上化解中美贸易摩擦,改善中国与整个国际社会的经贸关系,也符合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是实现中美双赢的正确选择。因此,拒绝或拖延这种改革,不仅不是中方的“胜利”,反而对中国自身发展是不利的。更不用说为此所付出的被征收高关税的代价,以及可能造成的中美脱钩风险了。

第五,中方应以主动的结构性改革推进中美第二阶段贸易谈判,彻底解决中美贸易冲突,并改进自身发展机制。

中国应该以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达成为良好开端与契机,积极推进第二阶段的中美磋商与谈判。中方应该从战略上、从更深的层级上,认清结构性改革不仅符合美方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是中国自身改革开放、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的内在要求。

基于此,中国应适时改变第一阶段的谈判策略,不再对结构性改革报抗拒心理,不再以计划经济模式的“买买买”拖延甚至拒绝结构性改革,也不要让外部世界以关税大棒逼迫自己,逼一点、改一点,以“挤牙膏”的方式被动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外部压力倒逼改革”,可以成为民间对改革进程的客观描述,但不应该成为官方的主动战略选择或借口。

官方的正确选择应该是:主动进行结构性改革,使自己的经济体制与外贸政策更加符合世界主流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推进中美第二阶段贸易谈判,推动双方全面撤销所有加征关税,全面结束中美贸易战;也可改善与其它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优化自己的外部整体发展环境;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自身的发展机制,释放内部经济活力,促进经济更健康的发展,可谓“一箭多雕”。

有人认为,中美贸易战是“持久战”,中方应该着眼于“长期抗战”。我们不认同这种判断。贸易战拖得越久,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冲击(如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不仅会对中方的短期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也完全可能导致中美脱钩甚至中国与发达国家整体脱钩,影响中国的整体对外开放与长期发展。如果中方从战略上认清结构性改革对内、对外的重要性,主动以结构性改革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在短期内化解中美贸易战是完全可能的。中美贸易战是长是短,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方自己可以把控的,取决于中国自身的战略选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