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气候变暖,根本就是障眼法

大气模型错了:闪电风暴竟然是最大的空气净化器

majer @ 2021.05.16 , 12:16 下午
2012年,一架追逐风暴的探测飞机收集到大量实时的气象数据。不久前,对历史数据————之前,曾认为测量仪器存在故障,所以数据失真——的全新分析后发现,闪电可能是重要性超出我们想象的大气净化器。
尽管我们已经理解闪电具有净化空气的功效,特别是产生一氧化二氮和氢氧化物,可以从带走各种温室气体,但根据新的研究,闪电的作用远不止如此。
看来,闪电和它们周围较弱的、看不见的电荷都能产生捕捉污染物的氧化剂羟基(OH)和氢过氧化物(HO2),它们也能从大气中清除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
"最初,我们看着在云层中发现的巨量OH和HO2信号,忍不住相互问道,我们的仪器出了什么问题?"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布鲁内说。
"我们假设仪器中存在噪音,所以我们从数据集中删除了信号,并将数据搁置起来供以后研究。"
2012年,隶属美国宇航局的探空气象飞机在科罗拉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上空飞过,测量风暴云的“砧板”部分。重新分析外加上地面数据,表明闪电确实在产生高水平的氧化剂。
一系列的实验室模拟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可见的闪电和空气中看不见的电荷都能产生极大量的羟基和氢过氧自由基。然而,在空气中,科学家几乎没有检测到我们在天空中实际看到的那种闪电所产生的额外的一氧化氮和臭氧,而且实验室的结果对这些分子也是不确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闪电从未击中地面,但却在云中引发了大量的化学反应。
目前,由闪电产生的羟基和氢过氧化物并没有被容纳在大气模型中,这种遗漏可能是很严重。
布鲁尼说:"历史上,人们对闪电感兴趣只是因为它们能在地面上搞出点什么。现在,人们对雷暴导致高空弱放电现象越来越感兴趣。”
研究人员承认,数据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它们来自局部地区的有限时间范围内——但他们估计,全球大气氧化的2-16%可能是由雷暴引起的。
随着地球变暖,雷暴和雷击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这反过来会影响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平衡。
现在我们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下一阶段将是在俄克拉荷马州和科罗拉多州以外的地方进行勘测。
"大多数雷暴发生在热带地区,高平原风暴的整个结构与热带地区的风暴是不同的。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飞机测量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和《地球物理研究:大气层》上 。
 

大气模型错了:闪电风暴竟然是最大的空气净化器

majer @ 2021.05.16 , 12:16 下午
2012年,一架追逐风暴的探测飞机收集到大量实时的气象数据。不久前,对历史数据————之前,曾认为测量仪器存在故障,所以数据失真——的全新分析后发现,闪电可能是重要性超出我们想象的大气净化器。
尽管我们已经理解闪电具有净化空气的功效,特别是产生一氧化二氮和氢氧化物,可以从带走各种温室气体,但根据新的研究,闪电的作用远不止如此。
看来,闪电和它们周围较弱的、看不见的电荷都能产生捕捉污染物的氧化剂羟基(OH)和氢过氧化物(HO2),它们也能从大气中清除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
"最初,我们看着在云层中发现的巨量OH和HO2信号,忍不住相互问道,我们的仪器出了什么问题?"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布鲁内说。
"我们假设仪器中存在噪音,所以我们从数据集中删除了信号,并将数据搁置起来供以后研究。"
2012年,隶属美国宇航局的探空气象飞机在科罗拉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上空飞过,测量风暴云的“砧板”部分。重新分析外加上地面数据,表明闪电确实在产生高水平的氧化剂。
一系列的实验室模拟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可见的闪电和空气中看不见的电荷都能产生极大量的羟基和氢过氧自由基。然而,在空气中,科学家几乎没有检测到我们在天空中实际看到的那种闪电所产生的额外的一氧化氮和臭氧,而且实验室的结果对这些分子也是不确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闪电从未击中地面,但却在云中引发了大量的化学反应。
目前,由闪电产生的羟基和氢过氧化物并没有被容纳在大气模型中,这种遗漏可能是很严重。
布鲁尼说:"历史上,人们对闪电感兴趣只是因为它们能在地面上搞出点什么。现在,人们对雷暴导致高空弱放电现象越来越感兴趣。”
研究人员承认,数据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它们来自局部地区的有限时间范围内——但他们估计,全球大气氧化的2-16%可能是由雷暴引起的。
随着地球变暖,雷暴和雷击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这反过来会影响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平衡。
现在我们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下一阶段将是在俄克拉荷马州和科罗拉多州以外的地方进行勘测。
"大多数雷暴发生在热带地区,高平原风暴的整个结构与热带地区的风暴是不同的。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飞机测量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和《地球物理研究:大气层》上 。

Extreme oxidant amounts produced by lightning in storm clouds​


W H Brune 1 , P J McFarland 2 , E Bruning 3 , S Waugh 4 , D MacGorman 4 5 6 , D O Miller 2 , J M Jenkins 2 , X Ren 7 8 , J Mao 9 , J Peischl 10 11

Affiliations

Abstract​


Lightning increases the atmosphere's ability to cleanse itself by producing nitric oxide (NO), leading to atmospheric chemistry that forms ozone (O3) and the atmosphere's primary oxidant, the hydroxyl radical (OH). Our analysis of a 2012 airborne study of deep convection and chemistry demonstrates that lightning also directly generates the oxidants OH and the hydroperoxyl radical (HO2). Extreme amounts of OH and HO2 were discovered and linked to visible flashes occurring in front of the aircraft and to subvisible discharges in electrified anvil regions. This enhanced OH and HO2 is order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any previous atmospheric observation. Lightning-generated OH in all storms happening at the same time globally can be responsible for a highly uncertain, but substantial, 2 to 16% of global atmospheric OH oxidation.

从这篇文章能得出气候模式错了?
 
所有这类模式中都隐藏有大量的假设,简化,近似,参数设置,等等,无一例外。不是开发模式的科学家想刻意隐藏,而是由于科学界对于这些复杂的自然过程远远缺乏足够的理解和知识,尤其是缺乏编制模式所需要的定量知识,科学家在编程时不得已而为之。我说的真正的科学家不一定是这些写模式程序的人,而是有兴趣和有能力去钻研,知道自己所知道,也知道自己所不知道,并且诚实,严谨,慎重下结论的人。

如果你是这一行的专业人士,可以钻进自己用的模式里面看一看。我说到这里为止,信不信各人自己决定。
你前面说真正的科学家是潜心做模式的人,现在似乎否定了你前面的说法。
数值模式本身就是对无法得到解析解的非线性方程组的一个近似。低于计算网格分辨率的物理过程只能用参数化去代替,这不是秘密。也不需要去用逆向工程读源代码才会发现。至于这种参数化的近似度,不确定性的程度可以通过大量后续的控制+敏感度实验去评估。
 
气候模型,是对整个世界全部因素的模拟。哈哈,那个破电脑,就像模拟世界。

量子计算机出来了,连模拟股市到现在还没做出来,还模拟世界?

那么必然的需要大量的预设,假设和简化。大量的。

大到太阳黑子,小到气溶胶。全部必须简化掉。哈哈。
 
而一个无法定论的预测。被政治炒作成真理。然后全面改变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大规模的收税,税收有没有用到刀刃上。这这这,基本就是人类自杀。
 
而一个无法定论的预测。被政治炒作成真理。然后全面改变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大规模的收税,税收有没有用到刀刃上。这这这,基本就是人类自杀。
你迫不及待要打的covid 疫苗不是100% 安全,有打了后死的且死因也没有定论,你这不是冒着自杀的风险么。呵呵。
 
哈哈,covid19风险,已经是确定数字,covid20印度变种更高。这些都是简单大数据确定的。

covid mrna疫苗的安全数据,mrna的有效性都是简单大数据,三期,实战,支持和证明的。

这叫科学。


而1990年代到现在的气候模拟。

纯粹是粗糙,人为控制的,数据模型的典范。

典范!

20年以后,中学生学习统计和模型的时候。很可能用2000年前后的气候模型,用作为滥用数据模型添政治,换经费的负面典型例子。
 
最后编辑:
哈哈,covid19风险,已经是确定数字,covid20印度变种更高。这些都是简单大数据确定的。

covid mrna疫苗的安全数据,mrna的有效性都是简单大数据,三期,实战,支持和证明的。

这叫科学。


而1990年代到现在的气候模拟。

纯粹是粗糙,人为控制的,数据模型的典范。

典范!

20年以后,中学生学习统计和模型的时候。很可能用2000年前后的气候模型,用作为滥用数据模型添政治,换经费的负面典型例子。
能荣幸被你称为这一科学能预测谁打了它后会得心肌炎?谁打了它后血小板会降低到零?谁打它以后不管用?
 
当然不能。
能荣幸被你称为这一科学能预测谁打了它后会得心肌炎?谁打了它后血小板会降低到零?谁打它以后不管用?

疫苗科学,从来没有说100%有效无害无副作用啊。科学只会根据已有数据,进行有限的预测。

伪科学则会说,10年后气候肯定变暖,海平面上升7米。。。。。。。。。。。。。

what?海平面没涨?

那咱们不说暖化,只说变化。

但是你们还是得继续叫保护费!否则。。。。。。。。。。。。。。。。。
 
看来你没有看懂我说的“真正的科学家”的意思,也无法理解我说的模式的问题。

这类模式远远不只是非线性方程组的近似解和网格分辨率参数化的问题。就以前面贵圈发的视频中程晓农博士提到的气溶胶的问题为例,你知道有多少不定因素吗?从无机气溶胶,到元素碳气溶胶和有机碳气溶胶;从排放的一级气溶胶,到在大气中二级生成的无机和有机气溶胶;从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到气溶胶的粒子大小分布;从气溶胶粒子的成核生成,到凝聚,聚集,沉降;从通过极为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机理生成二级有机气溶胶前体,到这些前体进入气溶胶相;...... 这当中有多少是人类真正定量掌握的,有多少在模式中是用假设,近似,省略,简化来实现的?不读源码,你怎么知道在模式中做了哪些假设,近似,省略,简化?不知道这些假设,近似,省略,简化,又怎么做“后续的控制+敏感度实验去评估”?无法做敏感度实验,又怎么知道这些假设,近似,省略,简化会给模式结果带来什么后果?。。。。。。

本想再给你多解释一点,想想还是算了吧,也许花再多时间都不会有效果,省点时间吧。这是我回你的最后一贴。你可以琢磨一下我说的,也可以坚持己见,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大气中的气溶胶和云,辐射相互作用是微物理,化学过程。当前气候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是100公里x100公里,模式中每个格点上的变量都是代表在1万平方公里的平均值,在这样的分辨率下,百平方公里的积云对流都只能用sub-grid 参数化来代替,更不用说气溶胶微物理,化学过程。 所有关这类不确定性就是sub-grid 参数化带来的。有关它的讨论和研究近20年,包括将独立的气溶胶模式和GCM 耦合起来的尝试,不同模式不同参数化方案的长时间积分后和历史气候平均态比较。到目前为止,这种不确定性更多的是出现在气候趋势预测的地区差别regional scale,没有产生颠覆global scale 趋势的证据。
 
当然不能。


疫苗科学,从来没有说100%有效无害无副作用啊。科学只会根据已有数据,进行有限的预测。

伪科学则会说,10年后气候肯定变暖,海平面上升7米。。。。。。。。。。。。。

what?海平面没涨?

那咱们不说暖化,只说变化。

但是你们还是得继续叫保护费!否则。。。。。。。。。。。。。。。。。
你最好看看IPCC 是如何说的。你运用commen sense 戏说科学 也有些日子了。
 
不都早就过了tip point好几次了吗?

模型们纷纷,失利,一方面不停地预测海平面上升淹没岛屿城市。结果都没有真正发生。

另一方面,可笑加试图用当前的最为狂放的气候模型,来解释今年的一些气象灾害,结果还是无法解释。

现在看,只有在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真实数据,重新制作的模型,才能“解释”这些灾害地发生。也就是说事后褶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