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建议在小学选读繁体字[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很明显,方舟子为党妈妈辩护,罗列党妈妈汉字简化时间表,却不提党妈妈(毛爷爷=党妈妈)将汉字拼音化的计划,不是蓄意隐瞒吗?因为如果他是写中立的文章,他就一定会提到这一点(因为这是党妈妈在简化字问题上的路线,方针,政策),那么他的辩护就很无力了。

方舟子的时间表只能说明五四以后简化汉字开始有步骤的进行是一个事实,但是并没有对这个事实的利弊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论证该不该简化,或者论证不全面。而我批评党妈妈是因为
1,在简体字问题上表现最激进;
2,政策出尔反尔(第二批简体字颁布了又废除)

中医确实就是从古巫术演变而来的,但是你不能全盘否认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你知道鲁迅怎么说它的吗?你可以自己上网查看。
你知道毛泽东将汉字拼音化的计划的时间?他有没有在中央会议中提出过?
即使有,你肯定方舟子知道?

中医中骗人的东西不少,即使鲁迅说的稍微夸张,一点也不足为奇.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我知道这种说法比较极端(是我一气之下说出来的),但是你能不能找一下他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出来啊?他老是在那个地方骂啊骂啊,说什么汉字是长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毒瘤,应该将它罗马化,等等,我真的觉得他是老糊涂了。
为什么一定要赞扬?有批判才会有进步,而优秀的东西并不是不赞扬就会消失的.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为什么鲁迅就可以夸张,我就不能夸张。为什么他可以骂人,我就不可以骂人?:mad:
没人说你不可以.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鲁迅批判汉字,要将他罗马化。照你的说法,“有批判才会有进步”,我们如果接受了鲁迅的批判,将汉字罗马化,会是一种进步吗?

有批判才会有进步这种说法很对,但是前提是批判本身必须是正确的。可是鲁迅很多批判是极端的个人情感的发泄,缺乏辨证的精神。
说说鲁迅的文字改革观
――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孙洁
《语言文字周报》第919号第四版(2001年10月3日)

“五四”是一个以推倒封建的、腐朽的、专制的旧文化,倡扬进步的、健康
的、民主的新文化为出发点的时代。“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把这个出发点作为自
己的立场,为了捍卫这个立场,或冲锋陷阵,或摇旗呐喊,甚或为了实现这一理
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士。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又最终落实在语言文字的革新
上,并由语言文字的改革推进到文体、语体,以至于中国人整个话语方式、行文
方式的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都是这个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鲁迅,更是毕其一生在为汉语的现代化、大众化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关于语言文
字的革新,他说过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激进的一些话,比如,“只要对于白话来加
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第2卷第
2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自芬君
(陆诒):《鲁迅先生访问记》,1936年5月30日《救亡日报》)。

这些激进的主张在“五四”时代,因其时代背景而有着震聋发聩的作用。鲁
迅反对读古书、反对文言,甚至反对汉字,这些主张,在它激进的、偏颇的外表
下面,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不朽的理论价值的。在现代汉语的革新经历了近
一个世纪的摸索,我们既已深深地受惠于彼,在对个中阙失也终于可以执以公论
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鲁迅,作为汉语文化的优秀传承者,现代汉语的积极推
行者,何以会对汉字发出这样极端的诅咒?

鲁迅提倡汉语拉丁化,首先是出于对中国旧文化机制的腐蚀性强烈的拒斥,
同时也是出于对于劳动者深深的同情。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鲁迅说:
“大众语文的音数比文言和白话繁,如果还是用方块字来写,不但费脑力,也很
费工夫,连纸墨都不经济。为了这方块的带病的遗产,我们的最大多数人,已经
几千年做了文盲来殉难了,中国也弄到这模样,到别国已在人工造雨的时候,我
们却还是拜蛇,迎神。如果大家还要活下去,我想:是只好请汉字来作我们的牺
牲品了。”进而得出结论:“现在只还有‘书法拉丁化’的一条路。这和大众语
文是分不开的。也还是从读书人首先试验起,先绍介过字母,拼法,然后写文章。
开手是,象日本文那样,只留一点名词之类的汉字,而助词,感叹词,后来连形
容词,动词也都用拉丁拼音写,那么,不但顺眼,对于改作横行,那是当然的
事。”(《鲁迅全集》第5卷第556页至第557页)这里,鲁迅提出了一个
要汉字还是要我们的问题――“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
(同前,第557页)这里的立论不是没有问题,但更值得我们分析的是鲁迅态
度之恳切、用心之良苦。多年之后,杨振宁撰文指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除
了一些公认的原因......还有一些怪论如汉民族‘种族退化论’、‘取消汉字汉
语论’,则反应了在西方科技面前的自卑心里。”(《中国科技报》1997年
7月1日)我们结合这句话掉头再看鲁迅将“汉字――拉丁化”与“拜蛇,迎神
――人工降雨”相比论的做法,在反思进化论、民族虚无主义的是非功过,检讨
20世纪留给我们的种种无奈与不平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做的,或许正是去仔细
体味一下鲁迅,体味一下身为落后民族一员,背负了数千年文明沧桑,肩住了黑
暗的闸门的鲁迅,说出来“是只好请汉字来做我们的牺牲品了”这句话的时候的
悲壮心情。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我去做了变性手术可是美男,你呢?会是美女吗?:smokin:

这个我还没有考虑过,我也不知道, 反正我现在没变性前绝对不丑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为什么鲁迅就可以夸张,我就不能夸张。为什么他可以骂人,我就不可以骂人?:mad:

没有人说不可以, 但是骂人要有理有利有节, 要不然和骂街有啥区别呀. 呵呵, 我没别的意思, 只是觉得骂人也应该以事论事, 不必人身攻击. 再说台湾比我们文盲少, 有啥奇怪来的, 我们那个村的文盲就比我们城里的少----因为我们总人数少呗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鲁迅一个没有大脑的猪头!汉字和中国发展矛盾吗?台湾用繁体字,人家文盲比我们少。这个关键是看办教育的决心和力度。象中国这样,教育经费全时间排名倒数第二,哪怕是把汉字简化成拼音,文盲还是存在。为什么这种猪头的要文采没有文才(还没有FLYINGCAT 弟弟有文才),要思想没思想的文章会得到党妈妈的赏识?主要还是说在党妈妈夺权阶段,有意或无意的帮助党妈妈创造了舆论条件。
你应该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别人说过的话.


我们更应当做的,或许正是去仔细
体味一下鲁迅,体味一下身为落后民族一员,背负了数千年文明沧桑,肩住了黑
暗的闸门的鲁迅,说出来“是只好请汉字来做我们的牺牲品了”这句话的时候的
悲壮心情。
 
最初由 ray902 发布

说说鲁迅的文字改革观
――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



说实话, 我也不是很喜欢鲁迅. 但一码是一码,鲁迅为人是另外的问题啦, 和繁体字没关系,不要再讨论鲁迅了
 
最初由 flyingcat 发布



说实话, 我也不是很喜欢鲁迅. 但一码是一码,鲁迅为人是另外的问题啦, 和繁体字没关系,不要再讨论鲁迅了
是啊,跑题了:blowzy:
 
最初由 ray902 发布
是啊,跑题了:blowzy:

好啊,改天我们再聊吧。和你们聊很开心,比和那些伯伯们强多了
 
最初由 令狐飞雪 发布


简化汉字是五四以后一直都有,但是我为什么说到党妈妈主要是它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比五四的学生更激进。方舟子本来就是一个理工出生,又没有多少人文素养(我读过他的一些文章)的自由撰稿人,我觉得他的上述言论有意偏袒党妈妈在这个问题上激进的表现(隐瞒了党妈妈将汉字拼音化的计划)。


方舟子整篇就没谈汉字拼音化的问题。虽然他是个汉字拼音化的支持者,但这篇文章谈的是繁体改简的问题,两码事。

方的文章我看的可能比你多,他虽是生物口出身,但是当年的福建语文状元,人文素养恐怕不会比你低。他在网上编辑文学杂志探讨宋诗的时候你恐怕还没出道吧?

所引文章不全,补全如下。

漏网的繁体字?

・方舟子・

国标字库中,似乎收了一些繁体字,比如“於”、“馀”、“乾”、“麽”、
“雠”、“徵”、“像”,好象就分别是“于”、“余”、“干”、“么”、“仇
”、“征”、“象”的繁体字,有些人也喜欢用前者来代替后者。有的人可能会奇
怪,国标收字不多,为什么会去保存这些繁体字呢?

其实这些字都不是繁体字,它们都属于现在中国大陆的标准用字,但是有特定
的含义和使用范围,不能用它们来代替简化字。

“於”:读音为“乌”,是表示赞美的叹词,比如“於乎”、“於戏”。不能
代替“于”。
“馀”:此字只用于人名和文言文,在用“余”可能引起混淆的时候,比如唐
朝有个诗人叫“朱庆馀”,文言“馀年无多”(如果写作“余年无多”就有了双重
意思。)
“乾”:读音“前”,用于“乾坤”、“乾隆”等。不能代替“干”。
“麽”:读音“磨”,只用于成语,如“青楼帮乃幺麽小丑”。不能代替“么
”。
“雠”:只用于“校对文字”这个意思,如“校雠”、“雠定”。不能代替“
仇”。
“徵”:读音“只”,五音之一。
“像”:此字原来废除,后来恢复,基本上可与“象”同用(但“象牙”、“
象征”不能写作“像牙”、“像征”),但在使用习惯上已与“象”有了分工,只
局限于“图像”这一意思,如“画像”、“虚像”。

类似这种情况而国标漏收的还有两个字:一个是“了”的繁体,在读上声时简
作“了”,在读去声时不简化,即“LIAO4望”不能简作“了望”。另一个字
是“口罗”,原来合并为“罗”,后来又分出。这两个字都是在1986年的《简
化字总表》中补进去的,那时候国标已制定好了。

国标倒是收了两个真正的繁体字,即“锺”“後”,这两个字已完全废除,为
什么却还保存在国标中,真是天晓得。

有的软件(比如MAC的“词汇”程序)的设计者有意用这些“繁体字”来代
替对应的简体字,而那些大五码转国标码的程序也都不把这些字转成简化字,实在
是一个会引起简化字使用者混乱的误会,比如我看到有人写“乾净”,总要误读成
“QIAN2净”。每回《新语丝》校对,也都要花时间去改正这些“繁体字”。
希望能引起程序员们的注意。


汉字简化和字源

・方舟子・

一、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字
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
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
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
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两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
《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
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
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
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
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今台
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为它还
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香港导演李翰祥曾
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不由让他汗
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人写的错别字也
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体字,再来发表高
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简体字一窍不通,这
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简
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
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
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
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
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
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
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
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
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
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
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
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
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
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
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
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
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就
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
“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二、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字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
“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
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
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
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
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
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
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
“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
”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玉
”。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
”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
“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
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
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
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当
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
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最初由 acetone 发布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
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哦,那么这个就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出处吧


汉字简化,不止是我国,其他国家也在进行着的,前面吾言发过这段: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前面有些人一口咬定台湾一直致力于保留繁体字,可是我也看到了这段资料

对于汉字简化问题,台湾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社会上较多的人(包括不少高层人士)发表有关汉字简化的言论,提出有关汉字简化的提案。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后。当时,祖国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汉字改革和汉字简化工作。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台湾把自己放到了简化的对立方面,一味唱反调,诋毁歪曲我们的文字改革工作。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有识之士为汉字改革呼吁,许多学者在汉字简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上取得了共识,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反对汉字简化。在行动上,台湾也实行简化,不过只用于手写,不用于印刷。1980年,台湾教育部颁布《标准行书范本》,收4010字。其中有600多个简化字。由于简化字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所以,两岸的简化字大都相同或相近。这个范本的推行使台湾知识阶层都认识了简化字。


所以说,汉字简化已经是一种潮流,逆流而上真是太不合时宜了。(不如把这些不识时务的老古董都送到马王堆埋了做出土文物好了:p
 
最初由 flyingcat 发布


这个范本的推行使台湾知识阶层都认识了简化字。


不如把这些不识时务的老古董都送到马王堆埋了做出土文物好了


我认识的台湾朋友至少有硕士以上学位,没一个知道简化字。

我愿意做化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