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炼之路
此时的李中梓,虽然下了学医的决心,但是,他还没有投入全部的 精力,因为还有科举要考,那个年头,考科举就跟现在的的高考似的,也是读书人的第一选择,李中梓采取的方式是一边看医书,一边看科举书,结果却很不乐观, 显然是两者的进步都不大,科举考了九次,都没有中举,仅仅获得了副榜贡生,为什么呢?因为李中梓这个人很直率,写的文章很是高标,这和八股文中规中矩的文 风不协调,所以批阅卷纸的老师们感觉很是不爽:这都写得什么啊?你以为你是韩寒啊,不及格!
这让李中梓非常的郁闷,在这种不断的考试的生涯中,自己可就不再是个神童了,已经变成一个二十好几的留级生了,这反差也太大了点儿吧?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止是郁闷了,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和刺激。
在李中梓二十四岁的那年(公元1612年),他的哥哥李中植又病倒了,这下可把李中梓给急坏了,因为这个家里,现在就剩下这小哥俩了,两个人相依为命,渡过了这么多的岁月,那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啊,现在哥哥病了,直把李中梓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啊。
怎么办?自己开方吗?还不行啊,自己学的这点儿医学知识哪儿够啊(这个时候看出来自己的学问不够了)?那怎么办啊?赶快找医生呗。
最后,医生找来了,开了方子,服用以后,没有见到效果(仓促求医,半为药误),最后,哥哥李中植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望着自己的 弟弟,流着眼泪说:“弟弟啊,我要到父亲母亲那里去了,留下你一个人在世上,你一定要自己保重啊!哥哥再也不能照顾你了……”
李中梓此时简直是万分悲哀,他哭着说:“哥,你不会的,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但是,事实竟然如此残酷,慢慢地,哥哥的手在李中梓紧握着的手中,变得冰冷,他带着对弟弟的牵挂,离开了人世!
李中梓此时肝胆俱裂,他用全身的力气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无声地恸哭!
难道自己这算是学过医吗?难道自己每次面对家人病危的时候,就是这种表现吗?!
自己拼命考科举,是为了什么啊?是为了让家人更加幸福,可是,现在哪里还有家人了啊?!自己走的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啊!
不要再犹豫了李中梓,下决心吧!选择自己正确的道路吧!
李中梓痛定思痛,他现在了解了这种失去亲人的刺骨的疼痛,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遭受这种折磨。
“我要尽我的全力,让周围的人不再经受这种痛苦!”他暗暗地发誓。
从此,二十四岁的李中梓彻底地放下科举书,开始重新拿起医书,攻读起来。
但是,这次的攻读却是那种“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了,因为,他的父母、兄长、妻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心里,他甚至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目光。
等着吧,我的亲人们,等着吧,病痛中的人们,我一定会成功的!
拂晓的阳光,从窗纸透射过来,照在李中梓的案几上,空荡荡的房间里,李中梓笔直地挺着腰杆,还在看着医书。
就在这样苦读的日子里,时光飞快地流逝了。
十年以后
徽州太学方鲁儒的家里。
青瓦白墙,庭院深深。
在内室里,很多人都屏息站立,围在床前。
方鲁儒躺在床上,脸上表情痛苦。
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在给他诊脉,面容严谨而又从容。
这个年轻的医生,就是一代名医李中梓,此时,他已经是崭露头角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医生,医生们一听,什么?腰膝疼痛?甭问啊,这是肾虚啊,一个字:补!两个字:补肾!
于是就很顺手地开了些补肾的药物,尤其是当这些医生听说这位方鲁儒同志腰膝还感觉冷的时候,更是觉得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这明显就是一个肾阳虚嘛,来,愚弟给您多加些附子和肉桂!
这药看着似乎挺对证的,可是在服用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的方鲁儒同志却感觉有些不对头,为什么呢?原来他就觉得自己怎么越服这药,就越觉得腰膝发冷啊,而且四肢痿软得也更厉害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是搞教育的啊,对中医不懂,只好又把这些医生给请来了,这些医生一看,什么?腰膝更冷了?这说明药力不够啊,病重药轻啊,调集大部队,来进行总攻!
于是又加大了温补的力度(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开始了大规模补肾活动。
结果让老方同志很是遭罪,这个病就越来越重了。
老方很是愤怒:谁,谁说中医好的?我看中医就是伪科学,太可恨了!越吃越重,我不瞧大夫了!
别人就劝了:您别生气,回头等您身体好了,镇东头河边有帮人在那儿一边温酒一边辩论呢,您可以去参与一下,不过现在还是得看医生,这中医和中医啊,很不 一样,有的医生一看就准,有的医生却不准,这区别就在……(这位挠挠脑袋没有想起来,我替他说吧,就是中医诊断的水平上,有的学好了,就看得好,有的上中 医诊断学的时候光逃课了,所以一看就错)。
老方同志经人这么一劝,本来想提起笔来写几篇揭露中医是伪科学的文章来着,想了想,也是,等身体好了再和中医战斗也不迟,就让下人接着请医生。
结果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
李中梓来了以后,没有理会老方同志的情绪,坐下来就开始给他诊脉。
各位,李中梓擅长的是什么呢?诊断学啊,后来他的著名的《士材三书》(李中梓字士材)的第一本书就是《诊家正眼》,里面主要讲得就是脉法,李中梓痛恨于 自己的家人被误诊了,所以在中医诊断上下了大功夫,他的脉法那是当时的一绝啊,要么人家怎么就把自己的侄子李延罡培养成了脉学专家,而且还写出了《脉学汇 辨》这本专著呢,人家擅长的是脉诊啊。
李中梓手一搭脉,没有什么感觉,各位,中医在诊脉的时候手指的用力是有讲究的,一开始要轻轻地按,这是 取的浮脉,如果有些外感病,此时的脉就非常的明显了,然后用一半的力,这是中取,一般人的脉位应该在这里,这里的脉象是很关键的,再使劲,就是沉取了,这 是诊断里病的,一些病位较深的病,要从这里看出。
这位老方同志的脉是“脉伏于下”,什么意思?就是李中梓沉取都没有取得,是再使劲,推筋按 骨,才摸到的脉象,这种伏脉说明了什么?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他还说有的病是“火邪内郁,不得发越”,有的 是“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因此要分清楚阴阳和寒热两个极端。
那么李中梓的手指在伏脉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信息呢?是振指有力。
大家这回该清楚了吧,这么有力的脉象,绝对不是阳虚,阳气快没有了的脉象,这是火郁于内的脉象,火在里面出不来了,此时外面的冷都是假象啊,中医的术语说这是“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啊,千万别被蒙蔽了。
李中梓当时就提出,这要使用泻火的药物来治疗。(欲用苦寒之药)
老方同志一听,更晕了:我说什么来着?是伪科学吧,我身上都这么冷了,还要泻火?你有没有点科学的精神啊?知道不知道在我们科学领域里寒和热是对立的啊?不服药。
结果愣是挺着,没有服药。(骇而弗从)
李中梓也没有办法啊,只好退回。
等到半个月以后,李中梓又被请来了,原来是老方同志受不了啦,身上是越来越冷,这么下去太难受了,干脆,我也不管了,还是你来看吧。
李中梓再次诊脉,果然热势越来越旺了,他就问老方,说:“我说你体内有热,你不相信,但是如果有热,应该有两个征兆,一个是你的小便,一定是非常的黄,另外一个是你不喜欢喝热水(因为体内太热,人体本能地排斥热的饮料)?”
老方同志仔细一琢磨,对啊,我的尿是很黄,我也的确不喜欢喝热水,看来还真有可能?
于是这才同意让李中梓开方试试。
李中梓开的方子是: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栀子一钱五分、生姜七片。
这个方子里面都是些苦寒的药物,是清三焦之火的,黄柏清下焦之火,龙胆草清肝胆之火,黄芩清肺经之火,黄连清心经之火,栀子是泻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李中梓说是用生姜做药引子,为向导之药。
这种方法是朱丹溪等医家的路子,李中梓是寒热两大学派都吸收,在他这里没有什么派别,该用什么就用什么,他是中医历史上非常全面的一位医家。
这个方子趁热服下去之后,没多大一会儿,老方同志就觉得腰间开始松快了,服了三付以后,那些很痛苦的腰膝疼痛,就消失了。(三剂而痛若失矣)
然后,李中梓给老方同志调理了一下,用的是人参固本丸,每天服用二两。
一个月后,老方同志就痊愈了。
病好了以后,老方同志逢人就打听,那个温酒聊天的地方在哪儿啊?我怎么找不着啊?
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这种“真热假寒”的情况是少见的,其实很多,前些日子有个网友说:朱丹溪不是大家,他用苦寒清热,伤了阳气,错误很严重。其实这是对朱 丹溪的偏见,后来有些医家这么说,现在很多学习中医的就跟着这么说,其实这都是没有怎么经过临床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在临床中,寒热两种情况都会,不可偏废 一边,各位经过多了就知道了。
我顺便拿自己的家人来说事儿,我的母亲当年患上了肾小球肾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患的,也不知道是怎么患的(其 实也有些遗传因素),整天光顾着忙工作了,后来因为不停地感冒发烧,一检查才发现的。当时尿检红细胞满视野,腰酸欲折,在我们当地的最好的西医医院里住院 半个月,打抗生素,尿中白细胞是没有了,但是红细胞依然是极高。最后出院的时候,主治医师和我谈话,说你母亲血压高、血糖高,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有了,这个 病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以后会一步步进入肾衰阶段的。(西医第五版《内科学》写到:“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均为缓慢进展,最终将至慢性肾衰竭。”)
记得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治疗过肾病,听了以后很悲观,和父亲在外面的饭馆中,按照医生的话交代以后,父亲都哭了。
出院回家的时候,母亲是被搀扶着上楼的,其虚弱如此,在家里就是一个冷,比别人多穿几层衣服,永远是最厚的袜子,还要穿几层,晚上睡觉自述腿冷如冰,要暖水袋才能睡觉。
当时母亲的朋友有些是各医院的中医主任等人,给开了补肾的药物,也不见好。
就在那个前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赵绍琴教授经验培训班,我就托人报名来学习了,赵老是中医温病大师,中医肾病领域的权威,他的观点是肾病很多情况是热邪潜伏在肾经,不是寒,不要温补,不要补肾,我学习了以后,恍然大悟,回到家里,就给母亲开了凉血活血的方子。
当时母亲的舌质鲜红,无苔,脉数。但是母亲开始不同意,说冷成这样了,还要凉血(母亲也是中医)?该用热药啊。
后来做了工作,就服用了我的药,结果从服药开始,尿中的红细胞就每周开始下降,很快就在镜检下剩下七八个红细胞了,这样没到一年,这个肾病就彻底的痊愈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尿检一直完全正常)。
等到病好了,母亲才感到身上都热了,也不用穿那么多的衣服了,现在我回家,看到母亲穿得比我都少,再也不用穿大棉鞋了,整天出去和老太太们弹琴,跳舞, 是个积极的文艺活动分子,她自己说,现在的身体比患病前要好很多倍,身轻体健的,妹妹在家里生孩子,全靠七十多岁的母亲一个人忙。
母亲经常说:我给了儿子生命,儿子现在又救了我一次。
其实我从医以来治愈了很多患者,但是我最自豪的,真的就是给母亲的这次治疗,因为我当时真的体会到了母亲倒下时心里的痛苦,后来痊愈后我心里的欣喜也是加倍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吧朱丹溪放在故事的第一个医家的原因。
别说人家的理论如何的伤阳气,如何的不合理,那是你没有见到这样的患者,或者你根本就给误治了,要知道朱丹溪的理论也是可以救命的,中医历来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对寒证有热药,对热证有凉药,此为不易之理,各位千万别跟着乱喊,奔着一头就去了,别学偏了。
顺便说一句,现在出版了一本《赵绍琴温病讲座》的书,是根据赵老的讲课内容整理的,还附带讲课的光盘,各位如果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温病大家,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讲得那叫一个精彩。
此时的李中梓,虽然下了学医的决心,但是,他还没有投入全部的 精力,因为还有科举要考,那个年头,考科举就跟现在的的高考似的,也是读书人的第一选择,李中梓采取的方式是一边看医书,一边看科举书,结果却很不乐观, 显然是两者的进步都不大,科举考了九次,都没有中举,仅仅获得了副榜贡生,为什么呢?因为李中梓这个人很直率,写的文章很是高标,这和八股文中规中矩的文 风不协调,所以批阅卷纸的老师们感觉很是不爽:这都写得什么啊?你以为你是韩寒啊,不及格!
这让李中梓非常的郁闷,在这种不断的考试的生涯中,自己可就不再是个神童了,已经变成一个二十好几的留级生了,这反差也太大了点儿吧?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止是郁闷了,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和刺激。
在李中梓二十四岁的那年(公元1612年),他的哥哥李中植又病倒了,这下可把李中梓给急坏了,因为这个家里,现在就剩下这小哥俩了,两个人相依为命,渡过了这么多的岁月,那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啊,现在哥哥病了,直把李中梓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啊。
怎么办?自己开方吗?还不行啊,自己学的这点儿医学知识哪儿够啊(这个时候看出来自己的学问不够了)?那怎么办啊?赶快找医生呗。
最后,医生找来了,开了方子,服用以后,没有见到效果(仓促求医,半为药误),最后,哥哥李中植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望着自己的 弟弟,流着眼泪说:“弟弟啊,我要到父亲母亲那里去了,留下你一个人在世上,你一定要自己保重啊!哥哥再也不能照顾你了……”
李中梓此时简直是万分悲哀,他哭着说:“哥,你不会的,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但是,事实竟然如此残酷,慢慢地,哥哥的手在李中梓紧握着的手中,变得冰冷,他带着对弟弟的牵挂,离开了人世!
李中梓此时肝胆俱裂,他用全身的力气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无声地恸哭!
难道自己这算是学过医吗?难道自己每次面对家人病危的时候,就是这种表现吗?!
自己拼命考科举,是为了什么啊?是为了让家人更加幸福,可是,现在哪里还有家人了啊?!自己走的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啊!
不要再犹豫了李中梓,下决心吧!选择自己正确的道路吧!
李中梓痛定思痛,他现在了解了这种失去亲人的刺骨的疼痛,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遭受这种折磨。
“我要尽我的全力,让周围的人不再经受这种痛苦!”他暗暗地发誓。
从此,二十四岁的李中梓彻底地放下科举书,开始重新拿起医书,攻读起来。
但是,这次的攻读却是那种“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了,因为,他的父母、兄长、妻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心里,他甚至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目光。
等着吧,我的亲人们,等着吧,病痛中的人们,我一定会成功的!
拂晓的阳光,从窗纸透射过来,照在李中梓的案几上,空荡荡的房间里,李中梓笔直地挺着腰杆,还在看着医书。
就在这样苦读的日子里,时光飞快地流逝了。
十年以后
徽州太学方鲁儒的家里。
青瓦白墙,庭院深深。
在内室里,很多人都屏息站立,围在床前。
方鲁儒躺在床上,脸上表情痛苦。
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在给他诊脉,面容严谨而又从容。
这个年轻的医生,就是一代名医李中梓,此时,他已经是崭露头角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医生,医生们一听,什么?腰膝疼痛?甭问啊,这是肾虚啊,一个字:补!两个字:补肾!
于是就很顺手地开了些补肾的药物,尤其是当这些医生听说这位方鲁儒同志腰膝还感觉冷的时候,更是觉得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这明显就是一个肾阳虚嘛,来,愚弟给您多加些附子和肉桂!
这药看着似乎挺对证的,可是在服用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的方鲁儒同志却感觉有些不对头,为什么呢?原来他就觉得自己怎么越服这药,就越觉得腰膝发冷啊,而且四肢痿软得也更厉害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是搞教育的啊,对中医不懂,只好又把这些医生给请来了,这些医生一看,什么?腰膝更冷了?这说明药力不够啊,病重药轻啊,调集大部队,来进行总攻!
于是又加大了温补的力度(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开始了大规模补肾活动。
结果让老方同志很是遭罪,这个病就越来越重了。
老方很是愤怒:谁,谁说中医好的?我看中医就是伪科学,太可恨了!越吃越重,我不瞧大夫了!
别人就劝了:您别生气,回头等您身体好了,镇东头河边有帮人在那儿一边温酒一边辩论呢,您可以去参与一下,不过现在还是得看医生,这中医和中医啊,很不 一样,有的医生一看就准,有的医生却不准,这区别就在……(这位挠挠脑袋没有想起来,我替他说吧,就是中医诊断的水平上,有的学好了,就看得好,有的上中 医诊断学的时候光逃课了,所以一看就错)。
老方同志经人这么一劝,本来想提起笔来写几篇揭露中医是伪科学的文章来着,想了想,也是,等身体好了再和中医战斗也不迟,就让下人接着请医生。
结果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
李中梓来了以后,没有理会老方同志的情绪,坐下来就开始给他诊脉。
各位,李中梓擅长的是什么呢?诊断学啊,后来他的著名的《士材三书》(李中梓字士材)的第一本书就是《诊家正眼》,里面主要讲得就是脉法,李中梓痛恨于 自己的家人被误诊了,所以在中医诊断上下了大功夫,他的脉法那是当时的一绝啊,要么人家怎么就把自己的侄子李延罡培养成了脉学专家,而且还写出了《脉学汇 辨》这本专著呢,人家擅长的是脉诊啊。
李中梓手一搭脉,没有什么感觉,各位,中医在诊脉的时候手指的用力是有讲究的,一开始要轻轻地按,这是 取的浮脉,如果有些外感病,此时的脉就非常的明显了,然后用一半的力,这是中取,一般人的脉位应该在这里,这里的脉象是很关键的,再使劲,就是沉取了,这 是诊断里病的,一些病位较深的病,要从这里看出。
这位老方同志的脉是“脉伏于下”,什么意思?就是李中梓沉取都没有取得,是再使劲,推筋按 骨,才摸到的脉象,这种伏脉说明了什么?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他还说有的病是“火邪内郁,不得发越”,有的 是“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因此要分清楚阴阳和寒热两个极端。
那么李中梓的手指在伏脉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信息呢?是振指有力。
大家这回该清楚了吧,这么有力的脉象,绝对不是阳虚,阳气快没有了的脉象,这是火郁于内的脉象,火在里面出不来了,此时外面的冷都是假象啊,中医的术语说这是“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啊,千万别被蒙蔽了。
李中梓当时就提出,这要使用泻火的药物来治疗。(欲用苦寒之药)
老方同志一听,更晕了:我说什么来着?是伪科学吧,我身上都这么冷了,还要泻火?你有没有点科学的精神啊?知道不知道在我们科学领域里寒和热是对立的啊?不服药。
结果愣是挺着,没有服药。(骇而弗从)
李中梓也没有办法啊,只好退回。
等到半个月以后,李中梓又被请来了,原来是老方同志受不了啦,身上是越来越冷,这么下去太难受了,干脆,我也不管了,还是你来看吧。
李中梓再次诊脉,果然热势越来越旺了,他就问老方,说:“我说你体内有热,你不相信,但是如果有热,应该有两个征兆,一个是你的小便,一定是非常的黄,另外一个是你不喜欢喝热水(因为体内太热,人体本能地排斥热的饮料)?”
老方同志仔细一琢磨,对啊,我的尿是很黄,我也的确不喜欢喝热水,看来还真有可能?
于是这才同意让李中梓开方试试。
李中梓开的方子是: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栀子一钱五分、生姜七片。
这个方子里面都是些苦寒的药物,是清三焦之火的,黄柏清下焦之火,龙胆草清肝胆之火,黄芩清肺经之火,黄连清心经之火,栀子是泻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李中梓说是用生姜做药引子,为向导之药。
这种方法是朱丹溪等医家的路子,李中梓是寒热两大学派都吸收,在他这里没有什么派别,该用什么就用什么,他是中医历史上非常全面的一位医家。
这个方子趁热服下去之后,没多大一会儿,老方同志就觉得腰间开始松快了,服了三付以后,那些很痛苦的腰膝疼痛,就消失了。(三剂而痛若失矣)
然后,李中梓给老方同志调理了一下,用的是人参固本丸,每天服用二两。
一个月后,老方同志就痊愈了。
病好了以后,老方同志逢人就打听,那个温酒聊天的地方在哪儿啊?我怎么找不着啊?
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这种“真热假寒”的情况是少见的,其实很多,前些日子有个网友说:朱丹溪不是大家,他用苦寒清热,伤了阳气,错误很严重。其实这是对朱 丹溪的偏见,后来有些医家这么说,现在很多学习中医的就跟着这么说,其实这都是没有怎么经过临床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在临床中,寒热两种情况都会,不可偏废 一边,各位经过多了就知道了。
我顺便拿自己的家人来说事儿,我的母亲当年患上了肾小球肾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患的,也不知道是怎么患的(其 实也有些遗传因素),整天光顾着忙工作了,后来因为不停地感冒发烧,一检查才发现的。当时尿检红细胞满视野,腰酸欲折,在我们当地的最好的西医医院里住院 半个月,打抗生素,尿中白细胞是没有了,但是红细胞依然是极高。最后出院的时候,主治医师和我谈话,说你母亲血压高、血糖高,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有了,这个 病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以后会一步步进入肾衰阶段的。(西医第五版《内科学》写到:“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均为缓慢进展,最终将至慢性肾衰竭。”)
记得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治疗过肾病,听了以后很悲观,和父亲在外面的饭馆中,按照医生的话交代以后,父亲都哭了。
出院回家的时候,母亲是被搀扶着上楼的,其虚弱如此,在家里就是一个冷,比别人多穿几层衣服,永远是最厚的袜子,还要穿几层,晚上睡觉自述腿冷如冰,要暖水袋才能睡觉。
当时母亲的朋友有些是各医院的中医主任等人,给开了补肾的药物,也不见好。
就在那个前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赵绍琴教授经验培训班,我就托人报名来学习了,赵老是中医温病大师,中医肾病领域的权威,他的观点是肾病很多情况是热邪潜伏在肾经,不是寒,不要温补,不要补肾,我学习了以后,恍然大悟,回到家里,就给母亲开了凉血活血的方子。
当时母亲的舌质鲜红,无苔,脉数。但是母亲开始不同意,说冷成这样了,还要凉血(母亲也是中医)?该用热药啊。
后来做了工作,就服用了我的药,结果从服药开始,尿中的红细胞就每周开始下降,很快就在镜检下剩下七八个红细胞了,这样没到一年,这个肾病就彻底的痊愈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尿检一直完全正常)。
等到病好了,母亲才感到身上都热了,也不用穿那么多的衣服了,现在我回家,看到母亲穿得比我都少,再也不用穿大棉鞋了,整天出去和老太太们弹琴,跳舞, 是个积极的文艺活动分子,她自己说,现在的身体比患病前要好很多倍,身轻体健的,妹妹在家里生孩子,全靠七十多岁的母亲一个人忙。
母亲经常说:我给了儿子生命,儿子现在又救了我一次。
其实我从医以来治愈了很多患者,但是我最自豪的,真的就是给母亲的这次治疗,因为我当时真的体会到了母亲倒下时心里的痛苦,后来痊愈后我心里的欣喜也是加倍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吧朱丹溪放在故事的第一个医家的原因。
别说人家的理论如何的伤阳气,如何的不合理,那是你没有见到这样的患者,或者你根本就给误治了,要知道朱丹溪的理论也是可以救命的,中医历来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对寒证有热药,对热证有凉药,此为不易之理,各位千万别跟着乱喊,奔着一头就去了,别学偏了。
顺便说一句,现在出版了一本《赵绍琴温病讲座》的书,是根据赵老的讲课内容整理的,还附带讲课的光盘,各位如果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温病大家,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讲得那叫一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