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世界宗教的一朵奇葩

佛教教学的艺术(二)[FONT=宋体]:[/FONT]

我们今天略举一个比喻。寺院第一个建筑物是天王殿,通常讲是护法,天王殿里当中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依照布袋和尚的像造的,肚皮很大,笑咪咪的。他坐在当中面对著大门,他代表的意义是你想入佛门,第一个条件要笑脸迎人。现在政府提倡微笑运动,佛门几千年前就提倡微笑运动,佛弟子、学佛的人要欢欢喜喜。肚皮很大就是要能够包容,他代表的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他是教我们这个科目,心能够平等、能够包容、能够欢喜,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入佛门,才有资格来接受佛陀的教育。旁边是四大天王,我们称为护法神,一点都没错。护谁呢?护我们自己,四大天王也是我们本人。

第一位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我们在社会上,不论你在家庭、你在学校、你在社会、你在国家,你有你本分的责任,你要把本分的责任做好,这就是护持你自己,所以他教导我们要负责尽职。

第二位南方增长天王,他代表日新又新。增长就是不断的要求进步,如果我事情做好了,我不求进步,这是错误的。所以佛教导我们要精进、要天天求进步。儒家教人日新又新,他就代表这个意义,不断地要研究改进,要日新又新;否则不进则退。所以他教人努力要求进步。

第三位西方广目天王,第四位北方多闻天王。这两位天王是教导修学方法。怎样才能达到前面两个目的?你要多看、要多听,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增长学问,行万里路是考察、是观摩,我们才能够进步,才能够把本分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所以现在人到天王殿去烧香、叩头,供一些香花、水果,求保平安,你说冤枉不冤枉?他原来是这么美好的教学艺术,拿现代教育名词来说,佛教所有设施、佛菩萨形像都是教具,教学的工具。但是我们讲成教学的工具,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不称他为教具,称为供养佛菩萨形像;实际上他的作用是教具,这点诸位一定要晓得。就是它每一个构想、每一个设施,都是启发我们心灵的,启发我们智慧的,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叫我们要觉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就不是学佛了。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思想、见解,纯正不邪。心地清净、不染污,这是总原则。

(节录自[FONT=黑体]《[/FONT]佛法与人生[FONT=黑体]》[/FONT]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FONT=宋体])[/FONT]
 
不分時區, 不需固定地點, 無論在教堂, 佛堂,寺廟,不分國界,都處都是世人頌揚您的地方, 領略真理的位置. 神, 您把這地球给了世人, 這就是世人頌揚您的地方!!
 
感谢上面三楼的留言。今天选了几则净空老法师关于多元文化的一些开示,供养大家。:)


[FONT=宋体]如何落实多元文化[/FONT][FONT=宋体](节录于[/FONT]净空法师990306[FONT=宋体]早餐开示)[/FONT]


我在澳洲參加兩個會議:昆士蘭的「多元文化論壇」,和雪梨的「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他們的理念都值得讚歎、佩服,但是仍無法落實。我第一次接受邀請參加「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這個組織是世界性的,已成立多年,有三十多個宗教團體參加,他們共同的理念就是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有不少宗教家提出,傳播教義時,不要批評、攻擊其他宗教,這是多元文化落實的一個起點

他們對我很重視,會議只有兩小時,每個宗教團體的發言大概五分鐘,而他們給我三十分鐘。我告訴大家:「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基督教也是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基督教是上帝的教育,天主教是神的教育,伊斯蘭教是阿拉的教育。唯有突破宗教框架,走上教育的途徑,才能落實多元文化,幫助苦難眾生,進入幸福美滿的生活。

任何宗教都希望人民生活幸福。「神愛世人」,這個世人是不分族群、宗教的,這才是博愛。其實,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若明白此理,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佛家講「平等真法界」,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各個宗教都第一,才能和睦相處,如果有高下就不平等,必須要知道這個道理。

我們自己的身體就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眼是一個族群,耳是一個族群,鼻是一個族群,個個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所以身體才健康。若說眼第一,眼不要耳,這個人就生病了。身體是整個宇宙的一個濃縮模型,宇宙的複雜與我們身體的複雜是相等的。身體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沒有兩樣。

《華嚴經》告訴我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是共同一個生命體,如身體是同;眼能見不能聽,耳能聽不能見,這是異。「同不礙異,異不礙同」,這顯示出多元文化的融合,彼此沒有衝突、矛盾,確實做到和睦共處,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不是佛的意思,當然更不是我的意思。佛說法四十九年,所講的全是事實真相,絕沒有摻雜一句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就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
 
[FONT=宋体]谈和平共存共荣[FONT=宋体](节录于净空法师[/FONT]990306[FONT=宋体]早餐开示)[/FONT][/FONT]


各個宗教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伊斯蘭教也第一。佛所講的法第一,《新舊約》也第一,《古蘭經》也第一。大家都第一,就沒有爭執了。我們看《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用五十三位善知識,來代表我們現實社會的各行各業,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這樣才能生起真誠的恭敬心,實踐普賢菩薩的教誨:「禮敬諸佛」(這是真平等)、「稱讚如來」,這兩句經文就落實了。

我們學習《華嚴》,一定要平等禮敬一切諸佛,這是基礎;連禮敬都無法落實,其他的都不必談了。諸佛是誰?一切眾生就是諸佛。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而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法,不是真實說法。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才是真實說法。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而現在不是佛,因為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的佛性蒙蔽、遮蓋了。雖然蒙蔽、遮蓋,你的佛性並沒有失去,所以你還是佛。諸佛眼中看大家都是佛,而我們凡夫見到諸佛,不承認他是佛,這正是經上講的「相隨心轉」。你是佛心,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是菩薩心,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你是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是「境隨心轉」,其中的道理很深廣,永遠說之不盡,一定要自己去悟入。
 
[FONT=新细明体]现代的变体佛教:[/FONT]

[FONT=新细明体]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FONT]

[FONT=新细明体]第一、是[FONT=新细明体]传统的佛教[/FONT][FONT=新细明体],就是[/FONT][FONT=新细明体]佛陀教育[/FONT][FONT=新细明体]。释迦牟尼佛教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现在传统的佛教教育很少见了。[/FONT][/FONT]

[FONT=新细明体]第二、是[FONT=新细明体]宗教的佛教[/FONT][FONT=新细明体]。[/FONT][FONT=新细明体]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那个寺院上八个小时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真正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是理论上的;然后修行[/FONT],[FONT=新细明体]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少,成就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FONT][/FONT]

第三、是‘学术的佛教’。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很多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这在日本特别显著。民国初年的欧阳竟无先生讲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因为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只认作学术也是变质了。

[FONT=新细明体]第四、是[FONT=新细明体]邪门外道的佛教[/FONT][FONT=新细明体]。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还是劝善的;学术的佛教还是追求真理、研究知识的,对社会不会有伤害;但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引人上当。[/FONT][/FONT]

[FONT=新细明体]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FONT]


([FONT=宋体]节录[/FONT][FONT=宋体]自[/FONT][FONT=黑体]《[/FONT][FONT=宋体]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FONT][FONT=黑体]》[/FONT][FONT=宋体]净空法师著[/FONT])
 
(节录自[FONT=黑体]《佛法与人生[FONT=黑体]》[/FONT]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FONT=宋体])[/FONT][/FONT]

[FONT=楷体]佛法的法门:[/FONT]

‘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道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修的什么?统统修觉、正、净。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修清净心,修正心、修觉心。由于大众根性不相同,也就是程度、环境不一样,在这三个原则,选修一个就行了。一个得到,另两个一定得到,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于是乎就要选择重点。禅宗走觉门,它从觉门入,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走的是正门,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从正门入。净土宗和密宗从净门入,重在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

不论那个法门,不论那一宗派,你修得的时候,绝对是通的。所以说一法通,一切法都通。心地清净,思想、见解那有不正确的道理。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一定是正知正见、一定是心地清净。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佛法里所谓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觉、正、净。你用持名念佛的方法就是修这个,参禅的方法也是修这个,读经、念咒的方法也是修这个。如果念佛是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那就错了,那是宗教,那是迷信,与释迦牟尼佛讲的完全相违背了。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一些基本的概念。
 
[FONT=仿宋体](本篇摘录于《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 因原文较长,只选取摘录了其中相关的段落, 文字也略作了精简. [/FONT]

[FONT=仿宋体][FONT=宋体]儒家与佛教[/FONT][FONT=宋体](一)[/FONT][/FONT]

佛教跟我们中国固有文化,实实在在是融合成一体的。儒跟佛教育的理念,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个‘孝’字可以说代表整个佛法,也代表了整个的教育。儒、佛教育理念相同,方法也相同,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朝野那么热烈的欢迎,是有道理的,的的确确对中国文化二千年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中国基本的道德观念: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对国家、对社会,要能尽忠;对父母、对一切众生,要能尽孝。在我们佛门里面,把孝顺父母的心,扩大为孝顺一切众生。佛门的四大菩萨不是神,他是表法的。地藏菩萨就代表‘孝’道,‘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为佛门的‘孝经’,里面主要是讲‘孝亲尊师’。所以师道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视,儒家也非常重视。佛法的教学目标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如果不用性德来启发,是绝对做不到的;孝亲尊师是性德,要开发自性一定要从这里做起。所以儒家教学也从这里开悟,也讲开智慧,佛法是讲‘觉悟’,也是讲开智慧,他们这个观念、方法都相同,实在是‘不谋而合’。

儒家的教育是五伦五常,‘伦’是‘伦理’。夫妇,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室’,指同住一个房间。室外面是家,家有父子,有兄弟。家外面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所以现在我们讲‘团结’,从前‘团结’这两个字,在中国用不上的,因为五伦就是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一个整体,还喊什么团结呢?这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有名份,有义务,所以五伦就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有他本分的责任,他有他应尽的义务。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就是仁、义、礼、智、信。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人格,做人的资格,就是伦常。伦常没有了,人与禽兽相差就无几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就是有伦常,有基本的道德观念。而儒家修学功夫要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法的修学,佛门里面常讲‘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协助他,‘度’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度的意思。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用教学的方法。我们自己要如何修?自己如果没有品德、没有学术,你就没办法帮助别人;要想帮助别人,一定要品学兼优。‘品’与‘学’先从‘品德’上下手,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烦恼,有烦恼不能成就学问,这是诸位要知道的。有烦恼,烦恼没有断,念了很多书,懂得很多,在佛法里叫‘邪知邪见’,不是真智慧;智慧是从崇高品德修养里流露出来的就是说: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流露出来的才叫‘真智慧’,才能够解决问题。你要问从那里下手?从断烦恼下手。烦恼里面最重的贪、嗔、痴、慢,这要认真去断。
 
([FONT=仿宋体]本篇摘录于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 [/FONT][FONT=仿宋体]因原文较长,只选取摘录了其中相关的段落, 文字略作精简.[/FONT]

[FONT=宋体]儒家与佛教(二)[/FONT]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正如同中国儒家孔孟的教育是相同的,他们有许多的观点都相同,方法也相同。

[FONT=宋体]佛[/FONT]法的修学,从那修学起?从发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翻做‘觉悟’。要先从觉悟的‘心’做起,觉心就是我们儒家讲的诚意、正心。那么诚的标准在那里?前清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上,对‘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心里还有妄念、还有杂念,这就不诚了。一念不生的时候,这是‘诚’。他的说法和佛家说法相同。六祖在坛经里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诚意’;绝对没有一个妄念,这叫做诚心。你只要有妄念,只要有烦恼,有贪、嗔、痴、慢,你这个心就不诚。心不诚,心的作用就不正。这个‘正’是讲心的作用,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没有偏差。正确的思想、见解是要从‘真诚心’里面生出来的。

佛法是‘心法’,不是从外求来的,是从内心里面往外流出来的。是修心,心清净了,身就清净了。所以我常常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们,学佛,学什么呢?学清净心。佛法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真正得到根本智的时候,一接触外面境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佛法的修学,最初是学‘无知’,就是修清净心修根本智。心真的清净了,你所看的、所体会的,非常深刻,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心不清净,不但对佛法无法理解,就是对世间的一切问题,也不能认识清楚。可是一般人妄念很多,怎样把妄念去掉?那就是功夫;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妄念去掉。儒家讲格物致知’,儒家的修学,是从格物致知下手。‘格物’,物是物欲,欲望,格是跟它格斗。如何离开一切欲望?跟我们佛法里说要从断烦恼是一样的;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求智慧。格物是功夫,致知是学问。

保持身心清净,一家和睦,是‘家齐’。每一个家庭都一样,国家就大治了。我们今天所祈求的康和乐利,才能真正得到。最终是‘天下平’,‘平’是‘平等’。天下平等就能达到世界和平。不会有战争。这要靠教育。这个大意明白之后,对于佛教多少有一些认识。佛教实在讲是每一个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分国家民族,也不分宗教的差别,都应当要修学,它是圆满智慧的教育。
 
以上“开篇 - 佛教是什么”, 用的笔墨比想象中多了些。其实关于佛教的正确认知确实是学佛入门的基础,也是正确修行之关键。不过此贴还是想坚持原先的设想,主要将基础的佛理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佛教是什么”就不在此深入了,不过可能会另开一贴,专门就现代佛法修行之原理原则跟大家仔细的介绍。

下面开始“佛教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内容主要出自 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的佛学入门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等书。仍将一一标明处出,方便大家查阅。

特此感谢开贴以来一直默默支持此楼的读者大众。末学向诸位顶礼!

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总纲

佛陀法药,广说虽有八万四千,简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三无漏学;以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正佛法。

一、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则需持佛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因为持戒,才能防非止恶,清净三业。三藏经典中,律藏属于戒学,故曰‘律规三业’,规范三业,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与勒令,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二、定即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省称,定是梵语‘三昧’译名。禅定要义,在于息虑静缘,内须不打妄想,外要不乱攀缘,(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却是入道的枢纽。三藏经典中,经藏属于定学,故曰‘经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发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扰动则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众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三、慧即智慧。智是决断,慧是简择。这是学佛最终目的,开发智慧,就能去惑证理,所谓破诸烦恼,证真实理。三藏经典中,论藏属于慧学,故曰‘论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开发智慧。然智有实智、权智,达真实理是实智,用之权巧摄众是权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权智。

须知,三学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法大意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于‘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修清净心);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节录于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著)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大小乘的区别

佛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假,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出世间法有大小二乘,以小乘为权假,以大乘为究竟。世间法又称世谛,为迷情所见之世间事象,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幼,色声香昧等。然而这一切只有假名,而无实体,故又称为假谛。出世间法又称胜谛,为圣者所见真实之理性,于假名之中,有不假者存在。不假曰真,故又称曰真谛。

乘是运载的意思,乘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可以离苦的此岸,到达乐的彼岸;离烦恼的此岸,到达清凉的彼岸。至于所谓大小乘者,概略言之,小乘譬如脚踏车,用以自载,大乘譬如大汽车,自载兼以载人。小乘行者,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为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小乘修观无常行,对于宇宙万有,只说其生灭现象;大乘究竟观一切法;于生灭现象外,更说明不生不灭的平等真如的本体。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小乘但破我执,断烦恼障;大乘破我法二执,断烦恼障、所知障;小乘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大乘证大觉果——佛果。

大小二乘,是出世间法的修持,若概括世间法来说,有所谓五乘佛法;五乘者,是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人天二乘是世间二乘,声闻、辟支佛、菩萨是出世三乘。出世三乘中声闻辟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这五乘佛法,概括了佛法的全貌。

我人要了解出世间法,不能不先自世间法说起。介绍万法因缘生的佛教世界观,和十二缘起的佛教生命观。但是,如此解说宇宙和人生,并非佛法的究竟,佛经中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由此可知所谓宇宙人生者,只是迷情所见,所以进一步要介绍出世间法——觉的境界。

出世间法有大小二乘,现在先自小乘说起。小乘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教法,所以又称为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圣谛,和十二因缘。
 
[FONT=仿宋体]三法印一实相印[/FONT]

[FONT=宋体]佛教中心教理,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FONT]

[FONT=宋体]佛为小乘人,多说三法印,为利根的大乘人,多说一实相印,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乃是因机宜的不同,故作浅深略广的说法。[/FONT][FONT=宋体]所谓‘印’即‘印定’义。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实相印’衡量,印证一切佛法;凡是合于此等法印的,即可以判断是佛法了。[/FONT]


[FONT=宋体]三法印[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一[/FONT][FONT=宋体])[/FONT][/FONT]

[FONT=宋体]小乘三法印略释:[/FONT]

1. [FONT=宋体]诸行无常[FONT=宋体]:[/FONT][/FONT]

[FONT=宋体]此法印中的‘行’,是造作变坏义。即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生、住、异、灭四相,演变相续,故是无常,不得永恒常住。现可从两种道理来说明:[/FONT]

[FONT=宋体](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FONT]

[FONT=宋体]何谓三世迁流?即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迁流是指时间上,最短的名为‘刹那’,或[/FONT]‘一念’,因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现在的即生即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故谓三世迁流是相续变灭,是无常的。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即由幼而长成,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成为来世的人,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的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

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阿含经云:‘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而要感受生死的痛苦。再从器物来说,一切器物从成立的一刹那,也是新新不住,不停变异,以至于坏灭,都是无常的现象。

(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

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离散则消灭,故因缘法是生灭法,以有生即有变,有变即有灭,前灭后生的嬗替,可知因缘所生法是无常的,但非断灭,而是有其因果定律的。


[FONT=宋体](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