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缘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Happy holiday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51bO1CVPWRA[/MEDIA]
 
信仰其实也是缘分,也是业和缘的和合,难以强求,能真正走向解脱需要莫大的福分。不管有信仰,无信仰,信佛,信基督,祝您善缘好运。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怎样广结善缘(星云大师开示)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我现在大略举出几种结缘方法:

  (一)经济结缘──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比如说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想打电话报案求援,偏偏只有钞票没有铜板,根本无法换钱,这时候你借他一元,马上救护车也来了,医生也来了,许多流血垂危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你这一块钱的善缘就广大无比了!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的时候,偶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一想:哎啊,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子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他站在风雨中,从天黑等到天亮,整个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后才有人发现他僵冷的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大家才万分感动的知道他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比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每天,无论在台北或澎湖,全国有十八万教师在谆谆传授知识学问,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进步。你今天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明天就会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本领;常常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

  (五)服务结缘── 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褓姆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子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从这些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可以窥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进步开发的社会。

  (六)身体结缘── 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光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最后,祝福各位成为人人钦佩而最有人缘的人,具足好因缘,成就大事业!
 
观世音菩萨显圣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VmuKHomdI[/MEDIA]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于汕头开示


[ 2011年2月6日晚 ]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今天我以佛教和世间的理论,给在座的各位简单阐述一下,如今人们特别重视的金钱观。大家都清楚,大多数人对金钱特别耽著,少数人极其鄙视金钱,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呢?今天我利用这个时间与大家共同分析。

我个人认为,作为修行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若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不但与自己的生活、修行不矛盾,而且没有钱财心里也不会苦恼,有了钱财也可以运用到修行、慈善方面。我看到我身边乃至社会上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很茫然,所以大家要好好观察、再三思维。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探索金钱的本质与利弊。这分三个方面:首先,要了解金钱的本质是什么;其次,要懂得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是什么;最后,要了知用好钱财的功德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我一一为大家阐述。

一、金钱的本质

⒈ 不善不恶 不美不丑不即不离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但离开了钱万万不能。大家都知道,没有钱什么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面,打电话、走路、吃饭、睡觉等都要依靠它,没有它生活就无法正常运行。虽然钱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万能的。这一点从佛教的教义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赞》中云:“钱财非常宝。”意谓:钱财并不是常有的珍宝。

其实,这句话已经讲了,钱财的本性就像水泡、梦境、幻术一样现而不实。如果我们对它的本质进行观察,的确也没有任何实质,虽然在未经观察时相当吸引人,人们也极其向往,但它却是虚幻不实的有为法[1],就像人们特别喜欢的美丽水泡一样。因此,从本质上讲,金钱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是这样一种本体。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叫张说,他有一篇不到两百字的《钱本草》[2],里面以草药的比喻说明:钱财既不是好的东西,也不是不好的东西,如果人们用好了,就像草药一样可以治病,如果用不好,它就变成毒,会伤害性命。其中,对钱财的本质、用途、弊端等,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

所以,从世间的角度来看,钱财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讲的那样——非常了不起。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也说[3]:愚蠢者不知道它梦幻无实的虚妄本质,就会带来无穷过患,而有无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会耽著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对钱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可能有人认为:虽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可以这样分析,但从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不一定是这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在经济学家眼里,钱财的性质也有所不同。以前,著名经济学家威尔逊这样说过:“热爱金钱吧!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带来希望!”而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经济学家哈克却说:“钱的丑恶就在于它能把人们引向深渊,引向地狱,引向罪恶。”所以我想,从经济学等世间科学的层面来分析,也并不能认为钱财真正有非常大的功德,但也并不是真正具有罪恶的本性。

⒉ 躬行中道 不堕两边



因此,作为修行人,也不能特别极端。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有些人在学了佛以后,对钱财、生活等都没有任何兴趣。当然,若有修行的境界,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修行是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妙药,谁真正法融入心,他就会看破、放下,而获得心灵的解脱、自在,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是在座的修行人,以及将来的修行人,也要用智慧好好分析自己的境界。

华智仁波切在相关教言书中讲:偶尔的出离心是不稳固的。比如,今天遇到一位上师听了一堂课,马上把家里的所有事情全部放下来,急急忙忙下决心要出家,这是不明智的。佛教要求再三观察,古今中外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做的,一个人要出家,要观察好多年、好几个月,因为只有心里真正产生出离心时才可以。

有些人不仅对钱财放不下,还以佛教的名义、修行的名义,通过非理手段来获取钱财。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对佛教、对人们、对修行、对生活都会带来不利,造成的影响是极坏的。这一点,我想在座的修行人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所以,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应该引起注意。

总之,不管是从世间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修行的角度,对钱财的本性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

⒈ 若无智慧 则易被钱财束缚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如果钱财没有用好,就会带来诸多即生和来世的不利。正因为是这样,在许多佛教经论中,才宣说了钱财的种种过患。比如,华智仁波切说: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4]:钱财越多痛苦越多,就像龙王的头越多遭受热沙的袭击就越多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拥有很多人民币或美金,晚上睡都睡不着;而有的在钱财越来越多时,造的业也更加可怕。

以前有一位庞蕴大居士,他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扔在河里后,说了这样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人们也常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通过这些格言反观,我们就会明白,钱财对当今社会带来了种种不利。

⒉ 心灵空虚与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以前经济没有像现在这样发展时,很多人的心情都比较平静、安宁、快乐。现在人们虽然表面上看来穿得相当鲜艳、时髦,生活资具样样齐全,但内心却有很多痛苦。而且,现代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有钱的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好像他们已经忘记了身边还有许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人存在一样。

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去年过年的时候,东北游客到海南三亚包下别墅总统院过除夕,一晚上就花了13万元人民币。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过。还有一家有八口人,都住在四星级宾馆里面,每晚每间房都要花七千元,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六一个礼拜的时间,一家人光房费就要花将近20万元人民币。其实,这样乱花钱是很不好的。刚才有道友说:“以前自己没学佛时特别浪费钱财,自从学佛以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贫富差距相当悬殊。有些人拼命地花钱,根本没有节俭的观念;而有些人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书都读不起,生活处于特别艰难的状态。但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互相帮助,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金钱观念没有理顺。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了钱以后自己花,根本没有想到社会或身边的穷苦人。所以在有了钱之后,就开始自己享用,并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悲哀。

⒊ 身心世界将饱受各种痛苦的煎熬

在座的大多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所以一定要通过智慧来观察、分析,看金钱对整个社会、人们的相续以及自己的内心,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丑恶、罪恶、烦恼和痛苦。否则,在这个社会中,就会白天晚上不择手段,非常盲目、忙碌地追逐着金钱。人生只有几十年,若不好好用在学习佛法上,难道金钱就能给我们带来今生、来世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记得,莎士比亚在一本书中,用非常刻薄的语言呵斥金钱的不良之处:“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可见,金钱能使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这一点,从当今社会腐败分子的卑劣行径中,就完全能明白。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金钱对自己的修行、对自己的家庭、对整个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比如,没有钱的时候,一家人团结和合,而有了钱以后,家里就开始发生冷战、热战,始终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最终导致分裂。为什么以前家庭快乐、幸福、温暖,而后来却不团结、不和睦了呢?主要因素就在于金钱。

听说某集团的总部有这样一幅标语:“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剧和金钱没有关系,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悲剧和金钱有关系。”我觉得这幅标语所讲的,跟佛教“有漏皆苦”的精神很相符,尤其是钱财,如果没有用好,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⒋ 贪执钱财 必定堕落

对修行人来讲,若一直积累财富,临死的时候心里就会惦记它;若死不瞑目,就没办法往生。所以,在戒律以及修行窍诀里面都要求,在临终前应把所有财物全部供养给寺院,或留给亲人,这样自己就不会贪执。即使不能处理,眼前也最好不要放很多财物,心里也不要挂碍。

可能在座的各位都记得,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一位比丘因为贪执自己的钵盂,死后就在钵盂中变成一条毒蛇;一个孩子因为贪执石簧,死后就变成了一条石簧蛇;一位施主因为贪执七个金瓶,死后就变成一条毒蛇守护着那些金瓶。而我们总有一天会面对可怕的死亡,所以现在就应该想: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不应该贪执它。

可能有人认为:没有钱财的人不一定会贪,有钱财的人才特别贪执。其实,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有钱财的人也会对个别所爱物产生极大的执著。所以,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钱财都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因为都要面对人生中特别恐怖的死亡之苦。

三、用好钱财的功德

⒈ 积财有方 用财有术

如果我们把金钱用好,就会产生相应的功德,这个功德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因此,学佛人一味看破金钱也没有必要。作为在家人,通过正当途径积累一些财富也是允许的。佛陀在《杂阿含经》[5]和《善生子经》[6]当中都说:金钱可以分为四份,第一份作衣食用,第二份和第三份作投资营利用,第四份作储蓄应急用。可见,佛教并不要求所有农业、商业、工业,乃至正常的生活全部停止。所以,广大在家学佛人也不用害怕。

当然,有些工作、生活与造恶业有关系,这是需要远离的。若自己从事的行业与造恶业有关系,又不能离开,那就尽量不要亲自去做,比如杀害众生等,心里也不要去随喜,这样自己就不会得到所有罪过,因为杀生等要具足四个条件才会成为究竟的恶业。

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些在宾馆工作的人,通过学习佛法,他们很苦恼、很伤心,因为在宾馆里面有时会造恶业。后来大家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若为了自己的生活,以及对员工负责任等,自己不得不在宾馆工作,但自己并没有亲自去杀害等,也没有作随喜,心中还产生怜悯心,也不会得到所有罪过。当然,也不敢说绝对没有罪过,因为因果只有佛陀了知。

话说回来,在财产这个问题上,佛陀并没有让我们将所有财产或财富全部抛弃,因为我们不可能像蚯蚓一样,天天吃土就可以了。尤其作为在家人,若不赚钱养家糊口,生活就没办法过下去。

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佛教不理解,并不是因为佛教有过失,完全是社会舆论错误引导等原因导致的。比如宗教刚刚开放时,中国有几部比较出名的电影演出家人,说他们在走投无路时被迫出家,还有其他传媒也这样宣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在生活中受到刺激和挫折,实在没办法时才会出家。总之,在钱财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了知,佛教的思想非常广阔,它既赞叹以财富积累资粮的功德,又呵斥用财富造恶业的过患。

佛陀在《大乘宝云经》中讲:“以财物利益事,摄受众生。”意思是说,我们在有了钱财时,可以承办种种善事,可以摄受很多众生。所以,很多人认为:有了钱财后特别痛苦,要马上放弃,这是需要观察的。当然,在有了这样的因缘后,行持善法、积累资粮很重要。我看到有些人,财富全部没有用在社会上,一辈子都成为钱财的奴隶,这是不合理的。

⒉ 践行慈善 和谐社会

在《史记》中有范蠡的故事,在座的应该清楚。我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位慈善家,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创下了“三聚三散”的历史佳话。第一次,他放弃高官厚禄,把所有财产布施给穷人,跟妻子一起过隐居生活。因为他有很好的生意头脑,不久又发财了,并成为宰相;之后他归还相印,把全部财产布施给平民百姓,又再次隐去,这是第二次。后来他又从零开始发展,不久就积累了很多财物,并再次施舍出去,这是第三次。

在世间当中,确实有人能把金钱用在社会上,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我在“慈善论坛”上也讲过:不可能每个人都变成世界首富、亚洲首富、中国首富,就像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等那样,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福报。但是,每个人都要有行持善法的心,哪怕是一元钱、十元钱,对可怜的人来讲,这也是很珍贵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生活贫困的人。前两天汕头智悲爱心成员走访了上百户贫困家庭,他们深深了解到,还有很多人住在破房子里,吃穿等生活标准非常低。所以,我们应该行持布施等善法,不应奢侈、浪费。以前,儒教、道教等中国古文化都是这样强调的,并没有一味否认钱财。但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君子,对积累财富并不否认,但应用合理的途径来取受。

前些年有句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最近人们也说:“不管黑虎白虎,能治小人的就是好虎。”)但很多人都认为:不管是好的途径,还是不好的途径,只要发财就可以。所以很多人都想升官发财,但升官发财也许对你的人生是有害的。如果生活平平淡淡、干干净净,那短暂的人生既不会违背世间法律,也不会违背因果法则。若对钱财无比贪婪,自己就会做许许多多坏事,造相当多的恶业,犯众多法律,在即生中也会感受极其痛苦的果报,来世就更不用说了。

⒊ 知足少欲 积功累德

因此,作为修行人,对钱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我们能把它用上,就可以积累许多功德。比如我有一百块钱,如果用来买酥油供灯,并在佛前发清净愿,就会像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供养发愿一样,终会获得如来的果位。虽然这一百块钱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讲,不算什么,但的确能在阿赖耶[7]上种下对生生世世都有无比意义和价值的金刚种子。如果把这一百块钱买一些活的旁生,跟狐朋狗友一起吃了,或做一些坏事,那这一百块钱乃至今生来世都害了我们。

所以,对金钱也不能当作上帝那样来崇拜。在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里面,有一句话说:“钱财是好奴仆、坏主人。”虽然这是世间的语言,但与佛教所讲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奴隶,就可以用钱来买适当的饮食、衣服等,而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果把它作为主人,自己成为钱财的奴隶,那就特别痛苦。

但现在很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形势已经成了这样。若不变成奴隶就跟不上时代,因为不买房子不行,人人都有房子;不买轿车不行,人人都有轿车。所以,为了房子、轿车,一直需要打工挣钱。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还不完,心里产生许多痛苦。因此,看到大城市里的生活,我就特别羡慕寂静的地方,因为过寂静的生活,很多城市的烦恼都没有。但也没办法,社会已经变成了这样,逐渐人们就会对金钱产生极大的贪执,继而带来许多方面的不利,尤其对修行不利。

⒋ 高屋建瓴 利世济人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应该认识金钱的利益和弊端,每一个人不一定要很富裕,但要有正确的金钱观念,不要特别耽著,应该随缘,这样心里就不会有痛苦。在有因缘时,还应把它用在慈善等善法方面。现在社会跟以前不相同,很多人都对慈善事业有兴趣,若我们能将餐饮、交通、通信等方面浪费的钱财用于慈善,那就能够救护很多病人,资助许多没有钱财读书的大学生,以及孤寡老人等。多年以来,基督教等宗教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成功。

其实,从大乘佛教的教义来讲,远远超过他们的精神。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般若摄颂》等大乘经论,我们完全能了知佛教是无私的,而且它的无私精神特别宽广,并不仅限于人类,或跟我关系好的,或跟我一个宗教的,等等。大乘佛教帮助的对象是所有人类,乃至所有有生命的众生,而且对不共戴天的敌人,也会全力以赴地帮助。这么伟大的精神,在如今社会当中,从我的观察来讲,确实找不到。虽然人们认为,无私奉献是最崇高的,但与大乘佛教所讲的无私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详细观察,我们就会知道,大乘教义最适合帮助他人。当然帮助不一定非要用钱财,但我们有了这样的心以后,就会尽力资助,这样钱财也有真正的价值。有时我会帮助一些贫困大学生,比如一个人几千块钱、两三万块钱,本来他们没有上学的机会,但后来就有这个机会了。所以我觉得,有时钱财对人们确实是有利的。

而一些富人把钱全部存在银行里,或为了子孙天天都积累,这样一点意义也没有。为什么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宁可让孩子贫穷,也不愿意让他们富裕,就是因为这不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

所以在座的各位,对孩童的教育很关键,对待钱财的观念也很重要。因为,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不良恶习,如果没有及早发现、对治,恐怕在临死时也无法醒悟,最终将一败涂地,非常糟糕!

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以清晰的头脑和高度的智慧来对待。佛陀早就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虽然世间很多事物,表面上看来绚丽多彩,但真正观察时,就像一片叶子上的一颗露珠一样,在阳光照射下,一瞬间就消失了。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将拼命积累的财产,用在上供下施等积累资粮方面,那对自他都没有真实的利益。



总之,钱财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大家要认识它的本质,并随缘对待。最后我以一句话来作结尾:“微笑是无边的美丽,知足是无尽的财富。”

今天我给大家就开示到这里!



附:现场问答

接下来看你们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回答。

一、问:我自己发愿闻思修行,但家里的人对我有意见怎么办?

答:在学习佛法时,有个别家庭是佛教家庭,妻子、丈夫都信佛教,这是很快乐的。但有些家庭妻子信、丈夫不信,有些丈夫信、妻子不信,所以经常会出现各种麻烦。但无论如何,信仰佛教是不能退的,因为在自己生命当中,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作为一家人,要共同承受业感,共同创造幸福,因此各方面都要理解,要长期配合,这样他们也会逐渐趋入佛门;即使没有趋入佛门,到一定的时候也不会特别反对。

二、问:怎么做才不会执理废事、执事废理,做到事理圆融呢?

答:在平时修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观空性,一方面要作慈善等善法来积累资粮。但刚开始的时候,这两者就像黑白绳搓在一起一样,一个本体对另一个本体是有遮障的。藏地荣索班智达也说:刚开始这两者就像两层木板一样,这一层盖在那一层上,那一层就看不见;那一层盖在这一层上,这一层就看不见。但到了一定境界,安住空性的同时也能饶益有情,饶益有情的同时也能安住空性。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这两者圆融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长期不断地努力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不会弃舍空性的道理,而依靠安住空性的力量,不知不觉就能利益无数众生,这两者相辅相成。

三、问:有时我们会用打印机打印一些经书,但有一些残缺或不完整的纸张,有时也会有一些抄有经文的废纸条,这些都需要处理。有些师兄说:把它们烧掉就可以了。也有说烧掉经文过失很大。还有说:应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烧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处理,请上师慈示!

答:藏地格色班智达所造的《现观庄严论略说》中说,诸如此类有经文的纸张,烧了也没有过失。所以,藏地对这些纸张,一般都会烧掉。或放在一个比较清净的山上,这也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说烧经书有过失呢?这是指以轻蔑的心态、不恭敬的行为,故意烧毁经书。就像文革期间,很多经书都被人以恶心烧毁,这是有过失的。如果为了这些经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干净的地方,而把它们烧毁,就不会有过失。按藏地的传统,这些经文都会放在灶里烧掉,不会扔出去。

四、问:接到上师的法没有修,是不是有过失,可不可以?

答:在上师面前得法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要求你修,你当时也答应了,后来却没有修,那就有过失。而且,若没有修,就会像《华严经》中所讲的一样,得不到真实的利益。因为,医生给你这个病人开了药,你却将药放着不吃,那对病就没有好处,所以一定要修。

五、问:我学习佛法已经一年多了,对诸佛菩萨都有信心,现在想选一位本尊,请上师开示!

答:一般在众人当中不适合说本尊,自己应单独问上师,上师在观察因缘后,就会给你指定一位本尊。

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自己对哪一位本尊有特别大的信心,就说明与自己有前世的因缘。如果你从小或信佛以来,一直对观音菩萨很有信心,或对度母很有信心,或对文殊菩萨很有信心,那就经常持他的咒、修他的法,之后就会得到加持和摄受。

六、问:我有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现在是在家人,都要工作、生活,而《入行论》当中说,利他之外别无解脱道,那我们应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跟利他,以及上师刚刚开示的金钱观的冲突呢?

第二,一些刚刚学习佛法的师兄弟,他们自己的信心很好,但亲人不但不相信,还以看不见来否认,而师兄弟们的闻思也不够,没办法度化他们,以至于在听课、闻思、听传承等方面的违缘很大。请上师开示,怎么帮助这些初入佛门的师兄弟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去开示周围的亲人,或他自己怎么样去摄受他们?

第三,刚才上师开示的,带有经文的废纸张的处理方法,是否能用在印有佛像、经文的香和经书的包装盒的处理上?

答:要完全按照经书里面的要求去做,不要说你们,出家人也很惭愧;因为,佛陀在戒律等里面要求的,有很多也做不到。作为在家人,有些可能不得不造恶业,但一定要有惭愧心和忏悔心。

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佛有家庭的违缘,是正常现象。当年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时,也有来自国王和宫廷的违缘。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包括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从他们出家的历史来看,也有许多违缘。很多在家居士也是这样的。因为在这个红尘当中,周围的人基本不信佛教,而且他们的观念跟佛教的因果观恰恰相反。

但自己千万不能因此一蹶不振,一定要振作精神、保持积极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见解和走的路完全是正确的。所以,哪怕他人再不理解、再有意见,我们也要坚定信念,还要有面对的能力和毅力。

如果好好学习佛教的道理,基本的辩论应该会懂,若他们在理上讲不过你,可能情况就会有所好转。比如他们认为地狱不存在,因为自己看不见。实际上很多存在的东西都看不见,不要说佛教,世间当中也有很多,比如亚夸克、电波、身体里面的肠子等。

至于第三个问题,刚才我已经讲了,基本上是一样的。

七、问:我也有三个问题:第一,我在听法的过程中了解到,学习佛法要精进,但自己又不能自主,学习佛法的精力也不是很充足,怎样才能精进呢?

第二,我是学医的,但学了佛以后,一直在对治自己的烦恼,对学习医学已经没有兴趣,怎样才能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第三,密宗与净土宗有何区别?

答:我们不管学什么样的法,在学的过程中,时间都要尽量安排充分一些。当然,可能自己的精力、时间、体力会有一些困难,但要善于运用、分配。我本人而言,事情特别多,但该睡觉就好好睡觉,该修行就好好修行,该看书、该发心等都专心致志地做,尽量不散乱。听说学佛小组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说很多世间八法的话,都尽量把时间用在修行上,这是很好的。

至于学佛后发生兴趣上的冲突,这是正常的,但不能家庭、单位里面什么事情都不管,否则就成了很多人所说那样——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并不消极,如果谁有大乘佛教的毅力和精神,在这个世界上,他就是最积极、最先进的,可惜很多人都没有。因此,我们既要用一部分时间来做世间事,还要空出一部分时间来修学佛法,这样一举两得难道不是很好吗?

至于密宗和净土宗,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并没什么差别,因为密宗也强调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宗也强调往生极乐世界,就像到汕头可以从东边来也可以从西边来一样,虽然经过的路不相同,但目标是一样的。所以,对净土宗不了解的密宗行者说净土不好,对密宗不了解的净土行者说密宗不好,都是歧途。因为,他们自己没有经过这一条路,就认为这一条路不存在或不好。其实,走过这一条路以后才知道,原来这条路也是真正的高速公路。所以不能互相诽谤,不然自己会后悔的。

八、问:我是新梅园酒店的员工,从来没有学过佛,受老总的影响,我对佛法教人行善很有体会。记得以前我去拜佛时老是抽签,有一位老和尚告诉我一句话:“施主!请您拜佛、念佛、心念佛。”然后我就带着这句话回来想了很多遍,也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别人听,但不同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都不同。请上师告诉我,这句话应如何理解最好?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对于我们从来没有学过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应从哪几个方面修行,对我们有更大帮助,并能普度众生?

答: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有以前从来没有学过佛的人来提问,我很高兴!因为佛教并非内部组织,信不信教的人都可以学。前一段时间,学院里面开了一个“佛教与科学研讨会”,我特意安排在国庆期间,因为那时到学院朝拜、旅游的人比较多,当时有很多没有皈依过的人参加交流。实际上,我们也不能排斥不信佛教的人,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与之交往,以让他们了解佛教的精神。但我们并非想用佛教的思想来统治他们,而是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

老和尚教你“拜佛、念佛、心念佛”,这是很好的!我认为不管是什么身份,心中都应该有阿弥陀佛,还应经常拜佛、念佛。念佛有两种:一是心念,指心里一直观想,经常念念不忘;还有一种是口念,就像你刚才口中说“阿弥陀佛”一样。这样与阿弥陀佛结上善缘,功德很大。如果没有福报、善根,口里面都不会念阿弥陀佛。以前,四川有一位老和尚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让他念一遍阿弥陀佛给一元钱,这位乞丐不念,给十元钱也不念,给一百元钱(十多年前,一百元钱还是很多的)还不念。若要度化众生,这种方法也值得借鉴。

实际上,你跟佛教徒差别也不大。因为佛教并不要求非要吃素,非要守戒律,非要出家,它就像一条河流,谁都可以多多少少享用。我刚才听董事长的讲话,以及主持人的致辞都很好,这里面的员工很多都很有善根。就像这样,佛教的内容应该用特别广阔的思想来互相交流,这样佛教徒会很和谐,佛教与非佛教之间也会很愉快。

九、问:陶瓷做的佛像打碎了,或者弄缺了一部分,能不能放到江河里面,是不是一定要放到山上?还有,刻有佛像等的光盘坏了,可不可以放到海里,能不能烧,应怎样处理?

答:坏光盘应依处理报废经文的做法去做。至于残缺的陶瓷佛像,放在江河、山上都可以。

十、问:我在般若班已经读了一段时间,感到自己的年龄比较大,能不能放下般若去学净土?

答:虽然你对净土有兴趣、有因缘,但我认为:不管是学《般若》、《净土》、《前行》,自己刚开始学的那一门最好不要放弃,一定要善始善终,因为学习佛法非常不容易。我听说这里个别道友,刚开始的时候参加学习,后来因种种原因退了,这是很可惜的。希望你们捡起来,一直要不断努力,不管之前学什么,都要听圆满。

我们学院一天基本上要听四五堂课,而大家一个礼拜只听三堂课,但有人却认为压力太大了。昨天我跟部分道友交流,有人说:“学习压力太大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要学三门课。”

大家都知道,读中学的孩子要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很多课程,而我们现在只有《般若》、《前行》、《净土》三门课,加上益西彭措堪布的一门课,才四门课。现在大家都是大人,为什么一个礼拜听四节课那么累呢?其实,很多人都将时间用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所以觉得压力很大。

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上师说:“很多人活了六十岁,真正学修还没用到五年。”大家算一下自己的时间,看360天当中学修了多长时间,这样下去可能很多人到六十岁时,学修都不会到五年。所以,我昨天给道友们建议,应该一起听光盘共修,因为集中学习的效果好。希望大家下来后,在这个问题上要好好商量。

十一、问:有一首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请上师开示它的意义!

答:意思是说,春夏秋冬四季有百花、凉风、明月、白雪等美景,但只有心里没有挂碍,才算是人间的好时节。或者说,虽然世俗当中有各种各样现而无自性的美丽对境,但只有心里没有挂碍才是真正的净土。所以,我们既要懂得世俗的世间法,还要懂得胜义的出世间法,即要通过积累福慧二种资粮来了解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道理。

十二、问(1):显宗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加一个皈依上师,为什么要在三皈依的基础上皈依上师呢?

答:并不是显宗是三皈依,密宗是四皈依,因为显宗也皈依师,只不过在说法上密宗是三加一等于四,而显宗并没有分开加。现在网上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密宗和显宗都承认皈依上师、皈依三宝。只不过密宗的窍诀说,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为了突显师道的尊严,才加上这一条。大家应该好好观察,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问(2):密宗叫上师,显宗叫法师,法师与上师在名词上应该如何认识?

答:在梵语中,法师和上师都叫阿阇梨,只不过在汉地的传统中多说法师,密宗多说上师,实际上上师、法师、师父都没有差别,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词。

十三、问:我想请教上师三个问题:第一,生起出离心和积极面对生活有没有矛盾?

第二,念30万遍阿弥陀佛心咒时,如果没办法在安静的环境当中念,只能在空闲时散念,这样可不可以?

第三,皈依时是不是表示已经受了一些戒律,比如受了不杀生戒等。

答:所谓出离心,是指心中认为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最重要,除此以外,在人间、天界、地狱、旁生、饿鬼当中,一切所作所为都没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想往生极乐世界,或想获得佛菩萨、阿罗汉的果位,这样的心态就叫出离心。而积极向上的心,如果是指为了获得正果而勤奋努力、废寝忘食地行持善法的心,那它们之间就不会有冲突;如果积极向上的心,是积极追求世间八法的心,那就有抵触。

念30万遍阿弥陀佛心咒,如果能在寂静的地方或以闭关的方式完成,可能心会安静得多。如果自己的生活、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在散乱的环境当中完成,包括走路、坐车等,虽然效果不一定好,但肯定有功德。我小时念咒语,很多时候都是一边放牦牛一边念,每天都要完成两三万遍。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念诵不一定特别有正知正念,但我相信功德很大,因为佛陀在经中说,只要念诵就有功德。

一般来讲,皈依法后不能损害众生,这是皈依的学处。如果已经真实皈依,那就应该守持皈依的学处——三种所断、三种所修、三种同分(见《大圆满前行·皈依》)。即使行为上有些事情免不了,皈依三宝也有很大的功德。

十四、问(1):这里餐厅烧掉后,建造了一个佛堂给信众做学佛的场所,但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障碍很多,不知为什么会这样?

答:行善、学佛有障碍、违缘是正常现象,平常也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为在这个时候,魔王波旬很不高兴,心里产生极大的嫉妒心。如果造恶业就很顺利,魔王特别高兴,很多非人都来帮忙。因此,很多人没有好好行善、学佛时,各方面都很顺利,而行善、学佛后,却经常出现各方面的违缘。佛陀在佛经里面也讲,精进者魔众众多。

但是,如果你特别精进,魔障、违缘自然就会消除。所以,在遇到违缘、魔障时,行持善法的心不能怯懦、退失,一定要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问(2):现在我非常感恩我们的林总,他把佛法和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他的心很慈悲,我们也做得很开心,这应该不会错吧?

答:很随喜你们把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汉地提倡的人间佛教,就是把佛教的精神用在世间各行各业。

现在最缺少的是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这两者如果在企业中展开,我觉得是很好的!以前我去过很多在世间法和佛法方面都比较成功的企业,有些把《弟子规》作为行为准则,有些把《心经》作为指导思想。我看到很多企业,所有员工都会背《心经》,希望你们以后也把《心经》背下来,这样很多人的心都会得到放松,因为不但获得了物质财富,还得到了远超物质的精神财富。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人不理解,甚至招致非议、误解。包括在座的佛友,旁边也有很多人说:你学偏了,你学杂了,你已经误入歧途了,等等。但我们不要怕,只要所作的事对得起家人、亲朋好友乃至所有人就可以了,因为它是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们应该宽容,还应不断地做。大家都知道,做一两次善事、受一两次教育并不够、并不难,所以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


[1]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2] 《钱本草》:“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予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礼,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3] 《大宝积经》:“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譬如幻师幻化事,乾闼婆城种种色,财宝如是诳凡愚,于虚妄中何有实;种种苦恼求财利,水火王贼常侵夺,由此能为众苦因,何有智者生爱乐。”


[4] 《亲友书》:“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5] 《别译杂阿含经》:“集财为四分,一分供衣食,二分营作事,一分俟匮乏。”


[6] 《佛说善生子经》:“若索以得财,当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为本求利,藏一为储跱,厄时可救之。”


[7] 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
 
惜缘

[media]http://www.fodian.net/media/foyin-xiyuan.swf[/media]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