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轶事及佛经故事 - 每日一读

佛法的殊胜
(摘自格言宝藏论,萨迦班智达造,索达吉堪布译释,下册,544页)

马鸣菩萨,曾辗转于许多个国家弘扬佛法,他发愿要让天下众生都受到佛法的利益。

相传小月氏国王在恭请菩萨讲经之前寻思:“佛说,众生皆有灵性,畜生也不例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于是他挑选了七匹好马,让它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在说法的时候不断添加掺有香料的肥草,看看饿马是吃草料还是听法。

第七日马鸣菩萨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言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饿马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它们都不思进食,皆竖耳谛听。待讲经完毕,只闻那七匹饿马同声长鸣,无不潸然泪下。

国王及闻法众见此情景,深为感动,因而对佛法生起殊胜正信。菩萨之名亦由此而得。
 
学佛调整发心的重要性
(节选自《入行论讲记》,第1册- 第2课,索达吉堪布讲释)

。。。首先,闻法,学佛时的发心相当重要。如果发心不正,虽然下了很大功夫在漫长的时间中苦修,但得到的结果并不会很理想。不管修什么样的法、听什么样的法、做什么样的事情,刚开头的发心、动机相当重要,必须要远离贪嗔痴。

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

不善的发心:
以闻法为例,如果以恶意来听,听法是为了获得财富地位名声,这样的发心是不好的。有些道场依靠这个机会赚钱、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如果要搞这样的恶事,还不如依靠世间法,最好不要依靠大乘佛法来骗取他人的财物。

无记的发心:
“别人都在听,那我也去听吧”,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在一种无记的状态中听闻,这就是无记的发心,听法时最好也不要这样。
 
(接上一贴 - 学佛调整发心的重要性)

那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听呢?以善妙的发心来听。这种发心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

下等的发心:
闻法后,我可能会获得世间的一些利益,如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以这种发心来听,在三宝的加持下,依靠大乘佛法的力量,也许你确实会得到这些果报,但这种动机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解脱必须依靠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像有了种子才能生出果实一样,必须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才能生长解脱的果。所以,上面的这种动机称之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下等人的发心。。。

中等的发心:
自己想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想获得寂灭的发心。比如说,闻法的目的是,不管别的众生,只是我自己要获得解脱、获得佛果。当然,三宝和大乘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这种发心也会获得一定的力量,但以此中士道的心态,虽然能够获得解脱,但也只是小乘的解脱,不能称之为最高的解脱。为什么呢?因为小乘行人的相续中虽然具有空性正见,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强烈的大悲心。昨天有的道友也问,为什么小乘阿罗汉的悲心连大乘胜解行地的菩萨都不如,原因就是他们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获得证悟时大悲心相当的微弱,所以这种解脱不究竟。这一点,很多论典尤其是《妙法莲华经》中讲得非常清楚,我在这里不广说。
 
(接上一贴 - 学佛调整发心的重要性)

上等的发心:
最好的发心就是第三种——上士道的发心。也就是说,闻法不是为了自己今生的生活快乐、身体健康,也不是为了后世转生到极乐世界过得特别美好,而是为了天边无际的众生。他们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他们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哪怕在一般人的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华智仁波切在一个教言中是这样讲的:“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菩提心,哪怕你闭关九年修持无上密法,实际上,连解脱的种子也不能播下。”所以,形象上的东西我觉得不太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相续中要生起一个世俗菩提心。当然,胜义菩提心能生起来就更好了,但最起码也要有一个世俗菩提心,这样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比较好办。否则,没有世俗菩提心的话,整天都是自私自利,就算你为弘扬佛法而忙得团团转,但相续中能得到多少大乘菩提的解脱种子,自己恐怕也无法了解。。。
 
没有发菩提心修行的案例
(摘自慧灯之光第1册,慈诚罗珠堪布著,第9页)

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时,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在用早餐的时候,尊者忽然说道:“今天,在印度的一个修喜金刚的修行者,已经堕入了声闻的灭定(灭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维都间断。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就是进入了一种很清净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中保持很长时间)。”

尊者的弟子就说:“修喜金刚的行者,有可能落入声闻的灭定吗?这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说:“喜金刚本来是无上密法,但他没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从而堕入此灭定。”

所以,判断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间的法还是世间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发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这些法的目的是什么。
 
心没有转为道用的过患-案例2
(摘自前行广释第3册,索达吉堪布译讲,第57-58页)

从前有一个人,由于密友成仇、众叛亲离而步入佛门,经过一番精进修行,他在历史上成了有名的唐巴比丘,风心获得自在,可以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有一天,他在供施食子时,集来了许多鸽子,他心想:“如果我有这样庞大的军队,就足能消灭那些敌人。”他产生了这样的恶分别念,结果心没有转为道用,后来还俗成了军队首领,跟别人打仗,杀害了很多众生。
 
没有正确发心修行的过患-案例3
(摘自前行广释第3册,索达吉堪布译讲,第58页)

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

还有,宣化上人在《水镜回天录》中,讲过崇祯皇帝的故事: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前世是个沙弥,很有道心,但修行时总爱做皇帝梦,希望自己将来当皇帝。后来他很年轻就死了,寺院住持叫人把他的尸体拴在马尾上,要求把尸体拖碎了、拖没了为止,以此减轻他来世的痛苦。可他两个师兄弟不明白师父的苦心,故不忍心这样做,就把尸体偷偷埋了,致使来世崇祯落得个煤山吊死的下场。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
 
大乘修行人应发菩提心
(摘自《前行广释》第1册,索达吉堪布讲译,第181-186页)

大乘行人应以菩提心摄持,修行时明确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大乘发心正如弥勒菩萨所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愿“乃至成佛之间,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令其获得不可言说的无上佛果”。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也云 “是故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末学注:欲往生极乐净土者,也需要发菩提心才可以。)
 
-----------------------------------
末学注:
下面从《入行论》摘录一些关于菩提心方面的内容。其目录如下:
1。作者寂天论师简介
2。《入行论》在佛教界的重要性
3。菩提心的功德,分类等等

-----------------------------------
 
寂天论师第一种稀有传记
(摘自《寂天论师转》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627)

寂天论师是古印度南方贤疆国的王太子,父王名善铠,他原名寂铠,从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宝,对自己的眷属和其他众生非常慈善,常给他们财施等。太子幼年即学识出众,谙达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在瑜伽师"古苏噜"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通过精进修持,亲见本尊。

后来,善铠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寂铠太子登位,在即将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前一夜,太子梦见了文殊菩萨,梦中,文殊菩萨坐在寂铠太子将登基的宝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说太子梦见大悲度母尊,以开水为他灌顶,太子问度母为什么用开水为自己灌顶,度母回答:"授王权灌顶的水与地狱的铁水无有差别,我用开水为你灌顶的含义即在于此。"

寂铠太子醒后,通晓到这是圣尊对他的授记与加持,以此而对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厉的出离心,于是舍弃了一切离开王宫。寂铠太子独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饮食,只有不断的祈祷圣尊,到了第二十一天,进入了一处森林,饥渴疲惫的太子找到了一处混浊水洼,正准备饮水,出现了一位容饰庄严的女子,告诉他不要饮用浊水,而应该享用清净的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边,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师,瑜伽师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现。太子饱饮了甘泉,又在瑜伽师处求得了殊胜的法要,修持后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
 
寂天论师第二种稀有传记
-----------------

继后,寂铠去游历印度的东方,来到五狮国王之国土,当时,得知他武艺高强的大臣将此禀告五狮王,他因此成了五狮王的大臣,将武艺等明处弘传世间。

有段时间,寂铠给国王当护卫,一些嫉妒贤能的大臣,见他持着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剑,便到国王那里谗言:"新任大臣是个狡诈者,大王要是不信,请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护卫不了国王。"

五狮王疑信参半,便要求寂凯出示宝剑,寂铠对国王说:"国君啊,这样做会伤害你的!"可是国王成见已深,强令取出宝剑,他只好要求国王闭上右眼,然后从剑鞘中抽出木剑,闪耀的剑光伤害了国王注视着木剑的左眼,眼珠当时弹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国王至此方知道寂铠是位大成就者,与大臣们一起在寂铠大师前忏悔、皈依,大师便加持五狮王,使其左眼复原。有了这次事件,五狮王心意转变,完全遵大师之教言,在所辖地高竖佛教法幢,弘扬正法。寂铠大师在五狮王的国王住的年数,有多种说法,但无论如何,大师调化了五狮王后,便转到了中印度那烂陀寺。
 
寂天论师第三种稀有传记
--------------

寂铠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当时大师深隐自己的内证功德,在文殊本尊前听授教法,精修禅观,同时紧扣大乘佛子的修学次第,集一百多部经律论之精义编著了《学处集要》、《一切经集要》(略称《学集论》、《经集论》)。

但在外观上,除了饮食、睡眠、步行外,其它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贬称为"三想者"。当时那烂陀寺僧值们认为寂天不具备任何一种修行正法的事情,不应该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来驱逐他。

后来该寺举行诵经大会,要求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一些人想借此机会羞弄寂天,让他自行离开寺庙,便要求胜天论师去安排寂天诵经之事,寂天论师便应允了。

轮到他诵经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诵经的会场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没有安设上座的阶梯,会场中挤满了想看他出丑及对他有些怀疑的人,寂天论师并不在意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问道:"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论典,还是没听过的?"

想看笑话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没有听过的,这时瑞相纷呈,众多人看见文殊圣尊显现在天空中,寂天论师随即诵读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论》,至第九品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全论诵完为止。

当时得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各自记下了颂文,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记下的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颂,因此大家产生了争执怀疑。

后来打听到寂天论师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尔史料记载:吉祥塔为香根佛塔……另有其它历史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列举),便派两名班智达去迎请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两位班智达只好请菩萨出示《入行论》的正确颂文。寂天论师告诉了他们一千颂的《入行论》正确,并且在他曾经住过的房间里藏有《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三部论的经函,并授与这些论的讲说修习传承,自此《入行论》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弘传。
 
寂天论师第四种稀有传记
--------------

寂天论师在吉祥功德塔时,那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个茅棚,作为住处。当时的森林中有许多野兽,与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处,比丘们经常见到成群的野兽进入寂天论师的茅棚,在习以为常中也有人感到异常,终于有些细心的人观察到了进入寂天论师所住茅棚的野兽都没出来。

他们在棚外窥视,发现寂天在棚内啃着大块的兽肉。比丘们于是推断寂天有杀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准备当众宣布寂天的"破戒恶行",再将他驱逐。正在大众集合商议时,失踪的野兽一个个从寂天的茅棚里走了出来,当然,彼此相处日久的比丘对它们非常熟悉,发现这些野兽一个个神气活现,比以前更为健壮。惊异之余,僧众对寂天论师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论师不愿意让人了解他的身份,谢绝了僧众的挽留而离开森林,游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着乞丐装束,以他人抛弃的残食为食物,修行"邬粗玛"密行。当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仆,一次倒浴身水时,泼在寂天论师身上,那些水顿时如遇热铁般沸腾起来,女仆正惊讶之际,他已不见踪迹。
 
(接上一贴 - 寂天论师第四种稀有传记)

那时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国王启请说:"两天后,我将在虚空中绘制大自在天坛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毁坏此坛城,我将焚毁佛教经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须转入我的教门"。

信奉佛教的国王招集了僧众,告知了外道的挑战,可僧众中谁也不敢答应能摧毁外道的坛城,国王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女仆将自己遇到的异事禀告了国王,国王急令女仆去寻找那位异人。女仆到处寻找,终于在一株树下见到了寂天论师,便将来意说明,请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论师爽直应允,并吩咐女仆准备一大瓶水,两块布和火种。

第三天清晨,外道师开始用彩土在虚空中绘画大自在天坛城,刚刚绘出坛城东门,寂天论师即入风瑜伽定,显示神变,顿时起了一场暴烈的风雨。刹那之间,外道所绘坛城被摧毁无迹,那些吓得簌簌发抖的外道们也被暴风卷起,如同落叶一般飘落到四处。

此时天地间一片昏暗,寂天论师从眉间放出光明,照亮着国王、王妃等人,风刮雨淋之下,国王他们亦是衣装零乱,满身尘土。女仆用事先备好的那瓶水为他们洗净,那两块布给国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种点燃了一大堆火,国王等众人顿觉温暖舒适,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后来国王将当地外道的庙堂拆毁,所有外道门徒也皈依了佛门。寂天论师降伏外道那块地方,一直到现在都被称为"外道失败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