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7-25
- 消息
- 33,823
- 荣誉分数
- 375
- 声望点数
- 243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决定在诺奖典礼上放把空椅子, 他们当然是想说明点什么,加强点什么,彰显点什么。那么那“什么”到底是什么?
下面是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
=========================
一幅巨大的照片,挂在奥斯陆市政厅的前方。
一张空置的椅子,在颁奖台的一排座位里,格外醒目。
四次集体起立,长时间的鼓掌,是为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的致辞,也是为刘晓波。
这是一个反常的景象。若是正常的场合,出席典礼的人们大概就当做礼仪的一般程序,走走过场、完成既定的步骤,履行冠盖云集、群贤毕至的演出义务。而越是 反常的境地,越能够激发普遍的关注,也可以激发相关人士内心的澎湃情感。选择不出席的有国家利益和外交关系的考虑,选择出席的有着同样的着眼点,更会认为 这是对自身价值观念的一种确认。
那一刻的氛围之下,现场的出席者想必会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道德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所参与、所见证的, 是一项具有某种理想主义情怀的事业,因为,它可以借此表达人类的追求,改变中国,以及改变世界。来自中国的压力越大时,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和平奖委员会 主席的致辞就是这种情感的映射和写照。
但是,那一刻,对于中国尤其是政府来说,同样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罪犯”的大照片、空椅子、起立、鼓掌,中国当局很难不把它当做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羞辱,是别具用心的安排。殿堂里的表演越热烈,这种意识同样更为强烈。
这是两个世界的对立。中国已经很久没有和西方世界就意识形态、民主人权等领域进行大规模的交锋。而这次,中国除了高调坚持自己的说法之外,也在国际外交 领域动员反击,彰显了在第三世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虽然说因此形成两大思想阵营的说法稍显夸张,但一种“非西方的价值和理念”却可能日益巩固和确认。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近20年,将国民对于成功的定义、满足的价值、追求的目标都集中在经济领域,持续的经济增长带来民生的改变,也确立执政的合理性,与 政治改革挂钩的意识形态、民主人权等,成为特定群体和小众的理想,这对执政党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中国国民大都对意识形态已经失去兴趣,经济实力也增强自 信、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那么对于外部给予中国施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很自然地会激发出反弹的情绪。
中国自身经济规模的扩充,改 变了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和筹码。外界在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同时,也要改变既往与中国相处的方式和观念,做出相应的调整。上个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 法国,受到格外重视,给予超出一般外交规格的接待,访问首日就签订巨额订单,总额约200亿美元。同时,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号称史上阵容最为豪华的代表团 首访中国,诸多部长及顶尖的工商界领袖随行,也签署不少经贸合作的协议。
英法此时跟中国打交道,不约而同地都对刘晓波和人权课题不发一言。这若放在20年前、10年前,都难以想象,尤其刘晓波获奖事件后,西方不少舆论都对英法 政府施压,希望他们在和中国的交往中传递仍不释放刘晓波的不满声音。但中国的经济实力,显然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博弈的有利手段,为政治和外交提供强力支 持。双方在外交层面的诸多角力和来回交锋,虽然目前还没有“维基泄密”来透露具体的说法和做法,但可以想象的是,英法选择不谈论刘晓波的课题,与中国的强 烈要求、双方经贸谈判的利益取舍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的媒体除了刊登外交部的严词批评和相关的批判文章外,看不到颁奖细节的报道,网络世界也屏 蔽了相关讨论。这是一贯的政治保守和新闻管制的手法使然。然而,外界在以此观察中国政情时也要清楚,政府控制的手法固然保守和陈旧,尤其饱受网络世界的先 锋分子的抨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和平奖的观点和批评就同样在民间毫无市场,相反,中国民间对于刘晓波不甚了解,也因此对西方国家如此“重视渲染”刘晓 波颇感不解,加上中国多年的经济成就积累的信心,以及对于政治变革的不甚迫切、兴趣淡化,都使得中国官方的立场能够获得一定的民意支持。
21年前六四事件后,西方国家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制裁使中国面临国际外交中的巨大被动。如今,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依存度如此之高,在观念发生碰撞、意识形态严重对立时,外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力其实是在下降,中国的变化还是有赖于自身的社会。
正如现在人们已经淡化了21年前的冲撞和交锋,诺奖风波带来的双方对立,再怎么言词激烈,也就在前晚达到了最高峰。往后,也就慢慢风轻云淡了。
http://www.zaobao.com/yl/yl101212_002.shtml
既然挪威政府和炸药妓女奖委员会暗示中国是德国,那么中国不配合也说不过去。二战时德国占领了挪威,所以建议中国政府或者派兵占领挪威或者对挪威实施斩首行动以击毙挪威国王和炸药妓女奖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