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再闲聊几句。
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些事,一些微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大问题。是好事、还是坏事,往往只是非常细微的差别。
1、 关于Jason的助人为乐。
请注意,在我的评论中(#18楼),从开头到结尾,都没有否定Jason帮助人的客观事实。我只是否定了它的纯粹性。其中关于Jason的文字不多,但我认为是客观、和中肯的。我更没有诽谤或骂人。不妨再引用如下:
“Jason的本田(Honda)头像醒目而耀然,他的回帖高调而亮丽。可见,他提供的这个帮助,就不具有完全的纯粹性。想像一下,如果是你愿意提供帮助,你会怎么回贴呢?你可能会说:“我愿意提供帮助。我的电话号码已经通过悄悄话发给你。如不便于打电话,请回悄悄话告知你的日期和航班号,以及如何接头”。你会把电话号码也贴出来吗?
但无论如何,帮助人是客观事实,总是要赞扬的。”
如果再看Jason在#13楼的爽朗话语“哈哈,随手的事,交个朋友贝”,就更有疑问了。首先,它不是“随手的事”,而且从中国来的大都是半夜到达。-- 除非繁忙的Jason的本田车行就在机场附近,而且Jason刚好就在半夜下班。其次,是交什么样的“朋友”。
Jason 的所指“朋友”和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朋友”会有细微的区别。对Jason来说,甚至所有CFC读者都是他的潜在“朋友”。和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做技术的)不一样,努力Build“朋友”圈,也是他的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所以,一句“交个朋友贝”,就能反映出一定的功利性。岂止是一个“朋友”呢?该贴到目前为止,已有1600多次访问,而且可以看出其中不少是赞扬之词。那是不是可以认为,Jason还没有接机,都已经交了几百个“朋友”了?
如果考虑到丰田汽车近一年的销量略有下降,本田汽车很可能已跃居我们华人的首选汽车。光是接待华人客户,就够Jason“忙”的了。
人们为什么指责中央台春晚的植入式广告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显得不够光明正大。这和人们的普通道德准则相违背。
2、 关于LZ(Nancy2011)后续的说明。
LZ后来在#23楼发了一个比较长的说明。别小看这个说明。它使得我们的讨论前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我们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对象对帮助的需求指数。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拿着一本,却说“你能帮我抬一下吗”,你一般来说不会提供“帮助”,除非你有特殊考量。 但如果她抱的是一大箱书,你如果具有起码的道德准则、又具有条件,就肯定会提供帮助。
LZ三言两语的原贴给人信息量不多,反映的就是一个精明的需求。但在LZ后续的说明里,她描述了自己如何一个人带着一个6岁大的女儿,省吃俭用、含辛茹苦。这样,就让她的对帮助的需求指数提高了很多。
可以想见,如果她还发一个说明,来进一步提高需求指数,那老华侨也甚至会出手帮助的。这接机的机会没有了,那起码还可以捎她去买菜(如果顺道的话)。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人怀疑提供帮助的纯粹性,就不应该了。
恻隐之心、扶危济困,这是人类的正常心理。同时,相信他人,这是普通人应该具有的第一反应。
所以,我们在讨论本贴的时候,就不能离开楼层的设定。
3、几个假设。
同样是针对LZ的原贴,我们不妨作几个假设。
假设提供帮助的不是Jason,而是一位要求带烟的烟鬼。
老华侨曾经也是烟鬼,而且只抽某一种国烟。后来实在烟瘾太大了,买包 “du Maurier”,但却是另一种折磨。可以理解,即使付钱也值得。大家各取所需,公平默契,没有任何异议。
假设提供帮助的既不是销售华人热门产品的Sales、也不要求带烟、更不显式地留出电话号码,那会怎样?至少,要提出“纯粹性”问题就难了。
再假设Jason提供帮助的同时,要求带烟;或者没有那么高调张扬;或者。。。
各人的视野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有不同的评说。但无论如何,哪一种情况最容易被提出“纯粹性”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