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欣赏&讨论: 探春理家 -- 贾府的帕累托改进

外冷内热主要体现在对宝玉的态度上。她一方面在公开场合装冷扮酷,避免和宝玉过分亲昵的接触,时而劝些大道理,还注意撇清自己和金玉良缘说法的干系,另一方面又比较隐晦地表现出对宝玉的极大热情。当然宝钗的热情对宝玉本人并无隐晦,认金锁此地无银三百两抛出金玉良缘,元妃省亲时一字师帮忙改诗,羞笼红麝串秀姿色,晴雯抱怨她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宝玉挨打后深情探望,主动替袭人做宝玉的内衣。难得的是,公开场合宝钗也高调地吃了一回醋:

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取个笑儿,不想靓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说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他问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一句话未说了,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这些上虽不通,但只看他三人的形景,便知其意,也笑问道:“这们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便道:“没有吃生姜的。”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呢?”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意思了。宝钗再欲说话,见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没解过他们四个人的话来,因此付之一笑。

一向藏愚守拙的宝钗,不厚道地挖了个坑,连林妹妹这样聪明人都掉进去半天爬不上来,看来宝姐姐以前的大方都是假大方。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争夺,从宝钗进贾府就开始了,而且诸处针锋相对,宝钗甚至颇占上风,元妃给她的礼物和宝玉一样,贾母为她过生日,湘云到处讲她好话,连小丫头们都觉得她比林姑娘好说话。直到后来黛玉宝钗炉边恳谈,出人意料地和解了。和解的原因,我觉得是宝钗的放弃,其实也没有真的放弃,而是转为超级替补。她从宝玉梦中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对宝玉,因为爱,所以放弃。这之后黛玉宝钗之间没有了围绕宝玉的争斗,她们似乎成为了好朋友。

外热内冷主要体现在宝钗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她常劝宝玉应酬上进,自己做贤良淑德状,讨好从贾母到赵姨娘柳家的几乎所有级别的人,好像很热衷封建礼教的一套,其实她在心里是对这一套东西很不以为然的。从书中的许多情节上看,宝钗对社会的负面看法,深刻程度超过了黛玉,比如螃蟹诗。抄检大观园后,她马上搬了出去,也不管是不是贾府面子上挂不住。看红楼的读者有些成见认为宝钗八面玲珑到处讨好,可是书中在几处提到宝钗因为自己的性格没能讨到贾母和贾政的喜欢,贾母对宝钗的夸奖和照顾,更多地出于礼貌,而较少发自内心的欣赏。在小姐们中,宝钗不但读过不少于黛玉读的诗书,而且懂画画,识阐机,知道当票的原理,对世事的认识最多,也最深刻,这不是她的缺点而是光荣,因为她更多地把这些用在帮助别人身上。她提醒袭人少麻烦湘云做针线,资助湘云的螃蟹宴诗会,帮助赎回邢岫烟当的绵衣,送黛玉燕窝。我不觉得这些都是虚伪的收买人心,而是宝钗人性中光辉和善良的一面。

宝钗之美,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含蓄的美,偶尔冷静得令人发指,只是为了对比和衬托这种美,而不是否定宝钗的品德。她后来从替补转正,并非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是宝钗本人主动表现和阴谋的结果,而是外部环境突然改变后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必然成为宝钗的悲剧:她的才貌和性格当个希拉里没问题,最合适做政治大人物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可惜遇不到那个贵人。
 
写得真好, 基本完全同意,除了我觉得宝钗对宝玉并没有爱情。

补充一点点我的看法,
1)对宝玉,没看出来宝钗对宝玉有爱情,你上面举的例子,我觉得最多说明宝钗想当二奶奶,这个我觉得王夫人薛姨妈的意志更明显些,宝钗本人没觉得特别积极。;):D
当然更没看出来宝玉对宝钗有情,他是动了下心思,但终是明白了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我看他最希望的是黛玉为妻,袭人为妾。黛玉吃醋是担心金玉良缘,其实可以算乱吃飞醋,宝姐姐有点点冤,湘云就更冤了,;):D:D:D。感情上,我觉得宝玉黛玉是相爱的,而且这两人境界类似,灵魂相通,这种爱情还挺现代的。;):D:D:D
脂评,宝钗宝玉形远实近,黛玉宝玉形近实远,“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没看出来,至少前80回没觉得。

2)宝钗其人,精神远比黛玉独立,世界比黛玉大,知识驳杂,比如画画,谈禅。林是自然灵气出众,富贵闲人,目下无尘。
当然,宝钗也有安分守时,冷漠的那面,;)。这俩人难说谁更出色,只是个人偏爱。

宝钗和宝玉绝非佳偶,可惜了。

什么时候写湘云啊?;)
 

回国一趟差点错过这样好的贴子
比起钗黛袭晴,更期待八一八其他人,比如可卿元春北静王甄宝玉什么的
总觉得颦儿她还泪还错人了………………
 
写得真好, 基本完全同意,除了我觉得宝钗对宝玉并没有爱情。

补充一点点我的看法,
1)对宝玉,没看出来宝钗对宝玉有爱情,你上面举的例子,我觉得最多说明宝钗想当二奶奶,这个我觉得王夫人薛姨妈的意志更明显些,宝钗本人没觉得特别积极。;):D
当然更没看出来宝玉对宝钗有情,他是动了下心思,但终是明白了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我看他最希望的是黛玉为妻,袭人为妾。黛玉吃醋是担心金玉良缘,其实可以算乱吃飞醋,宝姐姐有点点冤,湘云就更冤了,;):D:D:D。感情上,我觉得宝玉黛玉是相爱的,而且这两人境界类似,灵魂相通,这种爱情还挺现代的。;):D:D:D
脂评,宝钗宝玉形远实近,黛玉宝玉形近实远,“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没看出来,至少前80回没觉得。

2)宝钗其人,精神远比黛玉独立,世界比黛玉大,知识驳杂,比如画画,谈禅。林是自然灵气出众,富贵闲人,目下无尘。
当然,宝钗也有安分守时,冷漠的那面,;)。这俩人难说谁更出色,只是个人偏爱。

宝钗和宝玉绝非佳偶,可惜了。

什么时候写湘云啊?;)



黛玉宝玉成得了佳偶吗?! 。。。两个对对方都是一样的好胜,又倔又硬毛坑般的性子,

却偏偏脑子又特好使。黛玉是气死的,宝玉是气得出家的,气从哪来?! 从情绪化而来,

也是从要处处胜过对方的心态而来。女的气死,男的出家,这结局,其实就是他俩婚

后的写照。





 


外冷内热主要体现在对宝玉的态度上。

外热内冷主要体现在宝钗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宝钗之美,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含蓄的美,偶尔冷静得令人发指,只是为了对比和衬托这种美,而不是否定宝钗的品德。她后来从替补转正,并非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是宝钗本人主动表现和阴谋的结果,而是外部环境突然改变后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必然成为宝钗的悲剧:她的才貌和性格当个希拉里没问题,最合适做政治大人物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可惜遇不到那个贵人。



:cool: :D :D :D :D

是,是"外部环境突然改变后",宝钗才有了可能入主荣府当大奶奶的。如果没有宦海浮

沉的冲激,在哪个封建礼教的淫威与满嘴道德的人性虚伪之下,宝钗除了煲煲阿二靓

汤,实在没啥戏的了。






 
其实宝钗在贾府和贾母的心中的地位远不如黛玉,保就传宗接代的角度和为人处世来说,所以贾母还是选了宝钗,当然,王夫人还是比较喜欢宝钗的,因为宝钗会投其所好。
 
写得真好, 基本完全同意,除了我觉得宝钗对宝玉并没有爱情。

补充一点点我的看法,
1)对宝玉,没看出来宝钗对宝玉有爱情,你上面举的例子,我觉得最多说明宝钗想当二奶奶,这个我觉得王夫人薛姨妈的意志更明显些,宝钗本人没觉得特别积极。;):D
当然更没看出来宝玉对宝钗有情,他是动了下心思,但终是明白了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我看他最希望的是黛玉为妻,袭人为妾。黛玉吃醋是担心金玉良缘,其实可以算乱吃飞醋,宝姐姐有点点冤,湘云就更冤了,;):D:D:D。感情上,我觉得宝玉黛玉是相爱的,而且这两人境界类似,灵魂相通,这种爱情还挺现代的。;):D:D:D
脂评,宝钗宝玉形远实近,黛玉宝玉形近实远,“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没看出来,至少前80回没觉得。

2)宝钗其人,精神远比黛玉独立,世界比黛玉大,知识驳杂,比如画画,谈禅。林是自然灵气出众,富贵闲人,目下无尘。
当然,宝钗也有安分守时,冷漠的那面,;)。这俩人难说谁更出色,只是个人偏爱。

宝钗和宝玉绝非佳偶,可惜了。

什么时候写湘云啊?;)

脂砚斋评宝黛钗的关系, 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再读再想,还是薛姨妈说的对:“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过,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 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 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金玉良缘天注定,宝姐姐平时和宝玉远但是最终是近。而黛玉是来还泪的,他们最终没有成夫妻的缘分。

以前年轻的时候只一味喜欢林妹妹,高洁孤傲,聪慧机敏,对宝玉的爱干净纯粹,对周围的人毫无心机。觉得宝钗心机太重,小小的年纪就圆滑老成,就有些敌意。后来人成熟了些,对宝姐姐的看法也有了改变。如果说林妹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那么宝姐姐就是成熟大度的凡人。在女孩子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时代,她能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体贴帮助周围的姐妹,真是让人敬重。我喜欢你的“宝钗其人,精神远比黛玉独立" 这句。现实社会里,做宝钗远比做黛玉更容易生存。我好俗欧。

我也觉得宝姐姐没有爱上宝玉。
宝姐姐是上京待选的,志向高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的目标是要出人头地。她最后嫁给宝玉不一定是自己的意愿。
 
写得真好, 基本完全同意,除了我觉得宝钗对宝玉并没有爱情。

补充一点点我的看法,

1)对宝玉,没看出来宝钗对宝玉有爱情,你上面举的例子,我觉得最多说明宝钗想当二奶奶,这个我觉得王夫人薛姨妈的意志更明显些,宝钗本人没觉得特别积极。;):D

当然更没看出来宝玉对宝钗有情,他是动了下心思,但终是明白了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我看他最希望的是黛玉为妻,袭人为妾。黛玉吃醋是担心金玉良缘,其实可以算乱吃飞醋,宝姐姐有点点冤,湘云就更冤了,;):D:D:D。感情上,我觉得宝玉黛玉是相爱的,而且这两人境界类似,灵魂相通,这种爱情还挺现代的。;):D:D:D

脂评,宝钗宝玉形远实近,黛玉宝玉形近实远,“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没看出来,至少前80回没觉得。

2)宝钗其人,精神远比黛玉独立,世界比黛玉大,知识驳杂,比如画画,谈禅。林是自然灵气出众,富贵闲人,目下无尘。

当然,宝钗也有安分守时,冷漠的那面,;)。这俩人难说谁更出色,只是个人偏爱。

宝钗和宝玉绝非佳偶,可惜了。

什么时候写湘云啊?;)

补充得也真好:),同意你的看法,宝钗对宝玉的感情算不算爱,我不确定,至少是爱得不够。

具体一点:宝钗最初非常注意宝玉,也积极展现过自己的魅力,毕竟宝玉是她能接触到的最好的男人。后来发现宝玉不令她满意的地方,试图通过规劝来改变,但是无效。宝钗一开始就是待选之身,宝玉不是她第一选择,如果她后来嫁个按当时标准看优秀的其他男人,应该也办得到。爱情都是排他和感性的,宝钗这么冷静理性,说她不爱宝玉也可。可是看样子她也未必能公开热烈地爱上什么男人,宝玉已经让她付出不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说她爱过宝玉。

我又想了想大观园里的其他女孩,好像除了黛玉,还真的没有哪位是非嫁宝玉不可的。:blink:

关于湘云,我们谈完宝钗就先讲湘云吧:p。然后秦可卿,探春,元春。这几个好像大家更感兴趣,我也挺感兴趣。
 


回国一趟差点错过这样好的贴子

比起钗黛袭晴,更期待八一八其他人,比如可卿元春北静王甄宝玉什么的

总觉得颦儿她还泪还错人了………………



等八完宝钗,马上八湘云探春元春,北静王甄宝玉和元春一起八吧,因为好像都有背后的政治故事。
 
[/color]



黛玉宝玉成得了佳偶吗?! 。。。两个对对方都是一样的好胜,又倔又硬毛坑般的性子,



却偏偏脑子又特好使。黛玉是气死的,宝玉是气得出家的,气从哪来?! 从情绪化而来,



也是从要处处胜过对方的心态而来。女的气死,男的出家,这结局,其实就是他俩婚



后的写照。



不是有说道:吵吵闹闹到白头?;)
 
等八完宝钗,马上八湘云探春元春,北静王甄宝玉和元春一起八吧,因为好像都有背后的政治故事。

最期待探春。LZ八的辛苦,我们等得辛苦。哈哈。。。
 
其实宝钗在贾府和贾母的心中的地位远不如黛玉,保就传宗接代的角度和为人处世来说,所以贾母还是选了宝钗,当然,王夫人还是比较喜欢宝钗的,因为宝钗会投其所好。

嗯。黛玉在贾府算是自己人,宝钗算是客人。从亲情和个人性情上讲,贾母是偏向黛玉的。

最后选择宝钗的决策人里面,有没有贾母,是个争议。我猜宝钗出线是在贾母去世以后,不然不好办。高鄂的续书里,贾母选择了宝钗,理由是黛玉太小心眼,身体不好。这个结果上也能自圆其说,但总觉得贾母还是很欣赏黛玉的,在这时候选择宝钗太勉强。
 
脂砚斋评宝黛钗的关系, 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再读再想,还是薛姨妈说的对:“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过,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 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 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金玉良缘天注定,宝姐姐平时和宝玉远但是最终是近。而黛玉是来还泪的,他们最终没有成夫妻的缘分。



以前年轻的时候只一味喜欢林妹妹,高洁孤傲,聪慧机敏,对宝玉的爱干净纯粹,对周围的人毫无心机。觉得宝钗心机太重,小小的年纪就圆滑老成,就有些敌意。后来人成熟了些,对宝姐姐的看法也有了改变。如果说林妹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那么宝姐姐就是成熟大度的凡人。在女孩子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时代,她能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体贴帮助周围的姐妹,真是让人敬重。我喜欢你的“宝钗其人,精神远比黛玉独立" 这句。现实社会里,做宝钗远比做黛玉更容易生存。我好俗欧。



我也觉得宝姐姐没有爱上宝玉。

宝姐姐是上京待选的,志向高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的目标是要出人头地。她最后嫁给宝玉不一定是自己的意愿。



:cool:宝姐姐只是不适合宝玉,她本人优秀和可敬之处甚多。拿阶级斗争划线来批判她当不是作者的意思。
 
嗯。黛玉在贾府算是自己人,宝钗算是客人。从亲情和个人性情上讲,贾母是偏向黛玉的。

最后选择宝钗的决策人里面,有没有贾母,是个争议。我猜宝钗出线是在贾母去世以后,不然不好办。高鄂的续书里,贾母选择了宝钗,理由是黛玉太小心眼,身体不好。这个结果上也能自圆其说,但总觉得贾母还是很欣赏黛玉的,在这时候选择宝钗太勉强。

其实贾母还是偏向黛玉的,只是最后这事拿主意的还得听王夫人的。

而且,王夫人并不怎样喜欢黛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