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冷内热主要体现在对宝玉的态度上。她一方面在公开场合装冷扮酷,避免和宝玉过分亲昵的接触,时而劝些大道理,还注意撇清自己和金玉良缘说法的干系,另一方面又比较隐晦地表现出对宝玉的极大热情。当然宝钗的热情对宝玉本人并无隐晦,认金锁此地无银三百两抛出金玉良缘,元妃省亲时一字师帮忙改诗,羞笼红麝串秀姿色,晴雯抱怨她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宝玉挨打后深情探望,主动替袭人做宝玉的内衣。难得的是,公开场合宝钗也高调地吃了一回醋:
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取个笑儿,不想靓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说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他问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一句话未说了,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这些上虽不通,但只看他三人的形景,便知其意,也笑问道:“这们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便道:“没有吃生姜的。”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呢?”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意思了。宝钗再欲说话,见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没解过他们四个人的话来,因此付之一笑。
一向藏愚守拙的宝钗,不厚道地挖了个坑,连林妹妹这样聪明人都掉进去半天爬不上来,看来宝姐姐以前的大方都是假大方。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争夺,从宝钗进贾府就开始了,而且诸处针锋相对,宝钗甚至颇占上风,元妃给她的礼物和宝玉一样,贾母为她过生日,湘云到处讲她好话,连小丫头们都觉得她比林姑娘好说话。直到后来黛玉宝钗炉边恳谈,出人意料地和解了。和解的原因,我觉得是宝钗的放弃,其实也没有真的放弃,而是转为超级替补。她从宝玉梦中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对宝玉,因为爱,所以放弃。这之后黛玉宝钗之间没有了围绕宝玉的争斗,她们似乎成为了好朋友。
外热内冷主要体现在宝钗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她常劝宝玉应酬上进,自己做贤良淑德状,讨好从贾母到赵姨娘柳家的几乎所有级别的人,好像很热衷封建礼教的一套,其实她在心里是对这一套东西很不以为然的。从书中的许多情节上看,宝钗对社会的负面看法,深刻程度超过了黛玉,比如螃蟹诗。抄检大观园后,她马上搬了出去,也不管是不是贾府面子上挂不住。看红楼的读者有些成见认为宝钗八面玲珑到处讨好,可是书中在几处提到宝钗因为自己的性格没能讨到贾母和贾政的喜欢,贾母对宝钗的夸奖和照顾,更多地出于礼貌,而较少发自内心的欣赏。在小姐们中,宝钗不但读过不少于黛玉读的诗书,而且懂画画,识阐机,知道当票的原理,对世事的认识最多,也最深刻,这不是她的缺点而是光荣,因为她更多地把这些用在帮助别人身上。她提醒袭人少麻烦湘云做针线,资助湘云的螃蟹宴诗会,帮助赎回邢岫烟当的绵衣,送黛玉燕窝。我不觉得这些都是虚伪的收买人心,而是宝钗人性中光辉和善良的一面。
宝钗之美,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含蓄的美,偶尔冷静得令人发指,只是为了对比和衬托这种美,而不是否定宝钗的品德。她后来从替补转正,并非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是宝钗本人主动表现和阴谋的结果,而是外部环境突然改变后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必然成为宝钗的悲剧:她的才貌和性格当个希拉里没问题,最合适做政治大人物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可惜遇不到那个贵人。
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取个笑儿,不想靓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说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他问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一句话未说了,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这些上虽不通,但只看他三人的形景,便知其意,也笑问道:“这们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便道:“没有吃生姜的。”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呢?”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意思了。宝钗再欲说话,见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没解过他们四个人的话来,因此付之一笑。
一向藏愚守拙的宝钗,不厚道地挖了个坑,连林妹妹这样聪明人都掉进去半天爬不上来,看来宝姐姐以前的大方都是假大方。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争夺,从宝钗进贾府就开始了,而且诸处针锋相对,宝钗甚至颇占上风,元妃给她的礼物和宝玉一样,贾母为她过生日,湘云到处讲她好话,连小丫头们都觉得她比林姑娘好说话。直到后来黛玉宝钗炉边恳谈,出人意料地和解了。和解的原因,我觉得是宝钗的放弃,其实也没有真的放弃,而是转为超级替补。她从宝玉梦中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对宝玉,因为爱,所以放弃。这之后黛玉宝钗之间没有了围绕宝玉的争斗,她们似乎成为了好朋友。
外热内冷主要体现在宝钗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她常劝宝玉应酬上进,自己做贤良淑德状,讨好从贾母到赵姨娘柳家的几乎所有级别的人,好像很热衷封建礼教的一套,其实她在心里是对这一套东西很不以为然的。从书中的许多情节上看,宝钗对社会的负面看法,深刻程度超过了黛玉,比如螃蟹诗。抄检大观园后,她马上搬了出去,也不管是不是贾府面子上挂不住。看红楼的读者有些成见认为宝钗八面玲珑到处讨好,可是书中在几处提到宝钗因为自己的性格没能讨到贾母和贾政的喜欢,贾母对宝钗的夸奖和照顾,更多地出于礼貌,而较少发自内心的欣赏。在小姐们中,宝钗不但读过不少于黛玉读的诗书,而且懂画画,识阐机,知道当票的原理,对世事的认识最多,也最深刻,这不是她的缺点而是光荣,因为她更多地把这些用在帮助别人身上。她提醒袭人少麻烦湘云做针线,资助湘云的螃蟹宴诗会,帮助赎回邢岫烟当的绵衣,送黛玉燕窝。我不觉得这些都是虚伪的收买人心,而是宝钗人性中光辉和善良的一面。
宝钗之美,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含蓄的美,偶尔冷静得令人发指,只是为了对比和衬托这种美,而不是否定宝钗的品德。她后来从替补转正,并非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是宝钗本人主动表现和阴谋的结果,而是外部环境突然改变后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必然成为宝钗的悲剧:她的才貌和性格当个希拉里没问题,最合适做政治大人物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可惜遇不到那个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