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佛陀教育 – 现代佛法修行入门 ..............转贴自/ 梵音清响

心不清净,智慧没有开,生活在烦恼中,这求新、求变、求速的观念是绝对有害的。

所以初学的菩萨最好是遵循古大德走的道路,你要晓得,佛教传到中国二千年了,二千年前已在印度流行一千年了,三千年当中,凡是走老路、老实遵循的人,没有不成就的;
想一些新奇花样,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的,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深去反省。
 
佛法和世间法不一样,理论和方法也不相同.


我们此生到底想不想了生死出轮回?
这是我们自己修行的关键,真的想了生死、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重视佛的教诲,要求解、要实行、要认真努力去做到,我们此生才有成就的希望。
 
佛教我们做的,应当认真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这才是佛的弟子,这才是佛的好学生.



万万不能做一个挂名的佛弟子,也就是有名无实。





(节录于《净宗入门》净空法师1996年讲于达拉斯)
 
下文摘录自《蒲公英文摘》 网址:http://www.zhaoqt.net/z/jgj/jgj21.htm


金刚经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己二、闻法无住(分二)
庚一、说者无住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你不要这样说,如来他有作这个心念。


作什么念呢?就是‘生心动念’这么想,说:成了佛!就应当说法。

为什么成了佛就应当说法呢?因为他在因地中,就发了这个愿:我要成佛,成了佛,我就是‘福慧两足尊’;
因此我要度一切众生成佛。


佛与阿罗汉,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
阿罗汉证得了‘阿罗汉果’后,他自己逃走,独善其身,他一出离三界,他就不去管:众生流转生死苦海的事了。
可是佛不是这样子的,佛是‘大慈大悲’为怀,众生受苦,佛一定要度他们出离苦海,所以成了佛一定要度众生。


为什么度众生一定要成佛呢?因为不成佛你度众生的两大条件都不具足,你的‘福不具足’,‘慧不具足’,就无法圆满广度众生。
所以要度众生,第一你要具足无量的大智慧,才能度化千差万别的众生;
第二你要有福报,你没有福报,你摄受不了众生。



---------------------金刚经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这个问题我一再的提醒诸位:

你们来学佛,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多培福报’,不可以偏向一边。

你有福报,你说一句法,人家都相信,甚至于你一句法都没有说,他见了你这个‘有福’的‘相貌’,他就相信了。

所以要摄受众生,‘福报具足’也是很重要的。


要成佛,‘福报必须具足’.另一方面‘智慧不具足’也不行,所以佛才称为‘二足尊’,‘福足慧足’。

他在因地中,初发菩提心时,就发了这个愿:我福慧具足成了佛,就要说法利益众生。

要怎样去利益众生呢?就是给他们说法,把自己亲身修行证果的过程,实实在在的讲给众生听,教众生也照这样去发心、修行、证果,这就是利益众生、度众生。




---------------------金刚经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成了佛以后,说法度众生那是成佛的本份事,但是佛并没有‘生心动念’说我要说法,去‘著’这个‘相’。

如来是应机随缘来教化众生,并没有预先有说法的念头,所以你不要以为,如来‘生心动念’,动了这个念头要说法,‘著’了这个‘相’。

我如来没有作这个念头,你‘莫作是念。’。



这下面再告诫须菩提一声,你可‘莫作是念’,你不要动这个念头,说如来有所说法,如来现在要说何等法。

你应该知道如来虽终日说法,但是‘无所住著’。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这一句话,除了在金刚经上,释迦佛亲口说出来,谁也不敢这么讲。
我们说如来说法,这是赞叹佛的,结果却落了谤佛之嫌。



你看看,谁敢讲这个话,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说,懂得佛法的人更不敢说这句.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在金刚经上释迦佛自己说出来,你说‘如来有所说法’,你就是在毁谤如来,而不是在赞叹如来。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他已经成就了‘无所住’了,已经‘空’了‘法相’,‘法相’都‘空’了,你怎样能说如来住著在‘有所说法’呢?

前面经文说过,菩萨有‘我等四相’即‘非菩萨’这不是连菩萨都赶不上吗?这不是在毁谤佛吗?所以说你不是在赞叹我,而是在毁谤我。







---------------------金刚经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下面释迦佛再解释,为什么这个人说: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呢?

因为他‘不能解我所说故。’

我平常说法,他连听都未曾听懂,他又怎么能去了解如来说法的‘义趣’呢?
他不但没有‘解悟’,就连‘依文解义’都还没有懂,他又怎么能深入了解如来说法的归趣呢?


我平常是怎么样讲的呢?‘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说法,无有法可说,这才是如来说法。

这还是一个三连句,但是中间这句‘即非说法’,换上这个‘无法可说’的句子,反而更容易了解。







--------------------金刚经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我们学佛说法,要怎样学的呢?

不去著法相。


要怎样才会不著法相呢?‘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你学大乘佛法,‘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既然要空,你又那里有个‘法相’可以执著呢?

你执著「有所说法,那不就著了‘法相’吗?
著了‘法相’就会生出我、人、众生、寿者,那你这个‘我执’不等于加大了吗?

我们是个凡夫法师,不是阿罗汉法师,五蕴根本没有空,因此‘我执’也根本还没有空掉,所以一执著了法,反而增加了‘我执’。

‘我执’‘法执’越增加越多,这就等于你天天在养无明,无明越养越深厚。
那么‘我’‘法’二执的无明就越来越炽盛,那你讲经说法,尽是讲给别人听,没有给自己听。








--------------------金刚经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这就是说,我们学佛法,不能光在文字上穷分别,你说法利益众生,自己也要依法来修,才不会落入‘空谈’.


在自利方面,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空‘我执’‘法执’,这样你讲经说法,不论是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说法的真实利益。

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把‘即非说法’,换了‘无法可说’,我们反而更容易懂。

你们诸位要记到,你们都是来学当法师的,有一天你当了法师,你可不要推翻了车,你推动这个大乘车,你是要广度众生,你推翻了车子,众生度不了,自己还辗著自己.




释迦牟尼佛曾经答覆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句话:‘我说了四十九年法,没有说到一个字。’
如来说法,就是这个样子的。

佛自从成佛以后,每天都在应机说法,为大乘菩萨说华严经的大乘法;起先度五比丘说小乘的四谛法;就这样一直说到入涅槃前,最后涅槃会上还问诸大弟子说,你们对如来所说的法,若是还有疑问,我会再给你们详细的解,如果没有人再问了,如来就入涅槃了。



佛四十九年天天在那里讲经说法,他没有‘说到一个字’,他没有‘著’到‘一个文字’的‘相’。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你就不要‘作是念,说如来有所说法’。

如来‘无法可说’,这才‘是名说法’,这才是佛真正的说法,佛说法,他不著“法相”,虽不著法相,但并不碍于佛天天都在说法,这样才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来说法,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就是‘能说’的‘相’也不可以‘住著’。下面再说闻者也不要住。




--------------------金刚经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赵清涛工作室  《蒲公英文摘》http://www.zhaoqt.net/z/jgj/jgj21.htm
 
感谢分享。
顶礼净空老法师。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若说薄地凡夫一念即成佛,则有如下三过。



一. 圆融妨碍行布过;

二. 离渐说顿过;

三. 执理废事过。
 
一. 圆融妨碍行布过

六彰地位者。为显菩萨修行佛因。一道至果有阶差故。夫圣人之大宝曰位。若无此位行无成故。此亦二种。一行布门。立位差别故。二圆融门。一位即摄一切位故。一一位满即至佛故。初地云。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信该果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然此二无碍。以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圆融不碍行布。故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无量为一。无量为一。故融通隐隐。一为无量故涉入重重。故世亲以六相圆融。上下之文非一。
(澄观大师《华严疏钞悬谈》)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
 
一位摄一切位,而从浅至深,行相仍复历然。圆融不碍行布二语,最为恰当。盖以圆融,正圆融其行布。若无行布,说甚圆融。行布,正行布其圆融。若无圆融,则其行布,便成生灭,便属小乘谛理,便非因该果彻之道矣。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二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
 
二. 离渐说顿过

至于声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
虽则顿渐有异,而中间位次,必不磨灭。
大鹏一举九万,亦是自下升高。
利刀一截千纸,亦是从一至千。


顿教唯约顿说,故有无位次之论。

然无位次中,不妨位次历然。
若异渐,则渐非顿家之渐,顿非渐家之顿。

二法判然各别,了不相即。

唯宜以实义立言,不当以渐顿之表语为据。
则佛法无一法不相通矣。王弘愿论密宗,亦以弘密宗之诠表为论。

是知尚未知如来教须契机之至意也。

罗汉根性,亦不一定。有回向即超证深位者,有入住渐升者。
然顿渐有异,位次仍复历然,似无大谬。
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圆教初住即能。
不历行住向等,唯佛后所示罗汉则然。

若实证,实回小向大之罗汉,恐无此本领。
若有,则住行向地等位菩萨,皆成钝根无奇之人矣。

有是理乎。离顿说渐,离渐说顿。离教说宗,离宗说教。
高抬密宗,藐视显教。皆所谓徐六担板,只见一边耳。


佛法善会,则法法皆通,否则法法互碍。
光实少闻少见,然约理约义而论,当如是为融通,断无两个道理。
鄙见如是,不知阁下以为何如。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徐蔚如居士书)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