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第二輯) .....转发自/ shanliang18

59.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於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於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是名生忍。 於寒熱風雨飢渴等法,於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是名法忍。



把心安住於不生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於道理而心不動的意思。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實相,原無生滅,故曰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謂菩薩於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了知諸法之相,而不住諸相,無取無捨,無得無失,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60.學佛貴在精進,請問精進的定義為何?

精則不雜,進則不退,不雜不退名為精進。學佛貴在精進,精進如披鎧甲,勇往直衝,不達終程,絕不罷休。精進(梵語virya)則能早證佛道,懈怠則慢於證成佛道;佛經記載釋迦佛與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在無量劫以前,曾經當過師兄弟,同一尊佛前發願,立誓發奮成佛,但兩者的道業卻差距懸殊,釋迦佛早先成佛,彌勒菩薩慢成佛,原因何在呢?就是釋迦佛精進辦道,勤求聖法,廣度有情很賣力;而彌勒菩薩較懈怠,如此一來,精進者與懈怠者的功行與進度,不能構成對比了,如今的釋迦佛早已成佛,彌勒菩薩尚未成佛,是釋迦牟尼佛(梵語Sskya-muni buddha)之後的補處菩薩,現今於彌勒內院為天人演說佛法,尚在等覺菩薩的果位,在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示現人間,出家而成就無上佛道。



由此可見,學佛的行者,應該莫以懈怠之心,空度歲月,消耗青春,無常大限降臨,誰也避免不了生死輪迴的事實,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願共勉之!
 
61.佛教請問真正的禪定是什麼?

禪定梵語(dhyana),禪定的種類頗多,舉之不完,說之不盡,若依佛法正觀禪定,則有三種類:一則世間禪。二則出世間禪。三則出世間上上禪。禪定固然種類參雜不一,有些了義禪,有些不了義禪,有些禪亦然停留世間,有些禪已出三界,已出三界之禪又有多種之類型,有出定入定之禪,有大寂靜之禪,有無住處之禪,舉例不完,現在就以真正了義禪定而闡述之:



禪定是遠離一切相對待的,不落言宣的,離文字相、乃至離心緣相的,所能襯托禪定的方法,僅以種種譬喻來表徵罷了,因而證悟禪定的內函。禪定不偏空,亦不偏有,不偏動亦不偏靜,而能於空有自在,動靜一如;禪定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乃至動靜一如亦不可得,中道但有名,一如但有名,禪定但有名,諸有名相,造作諸法,皆不可得。

華嚴經云:『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

華嚴經云:『法身(梵語dharma-kaya)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禪定最後的功能,是落實在空有,動靜諸法之上,而不著空有、動靜諸法,畢竟,諸法寂滅性,法爾甚深微妙,不可言宣,禪定若如是正觀,必與佛之大定正等無異。

大般若經云:『無盡無數無量無邊,若義若文,俱無差別,皆共顯了諸法空故。』
 
62.佛教發願到極樂世界修行,與發願在娑婆世界修行有何差別?

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在淨土修行與穢土修行,的確有差別,差別何在呢?現在舉例三點供給諸善大德恭參:

一.依報有別:何謂依報有別?依報就是客觀的環境,淨土的環境莊嚴殊勝,宮殿樓閣,地面水池,以七寶莊嚴而成,始終安寧祥和,不會有戰爭,乃至不會天災地變,風火之災,在淨土修行,不必有輪迴之逼惱,直至佛道,終不退墮。娑婆穢土則不然,環境坎坷,卑陋不堅,無常變化,沙石礫粒為地,穢土世界常鬧飢荒,乃至天災地變,風火之災迭起,戰爭殺戮,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永不安寧,諸如:中日八年抗戰,南北韓戰爭、南北越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美伊中東戰役,聯軍圍勦伊拉克,慘不忍睹。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最後亦免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劇,又受業力牽制,輪迴生死。

二.正報有別:何謂正報呢?正報就是主觀的本師佛陀,極樂淨土與娑婆穢土的正報差別相當懸殊;極樂淨土的正報是莊嚴殊勝的,本師是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加上觀音勢至合稱三聖,乃至清淨大海諸大菩薩在彼世界,這些聖者都是正報的殊勝,在淨土修行可親近三聖及諸大菩薩演說佛法,親聽正法,耳熏目染,久而久之,機緣成熟,可悟無生法忍,共證菩提,到時候可倒駕慈航回娑婆,共度有情。

在娑婆穢土則不然,本師佛陀早已滅度,又逢值末法邪說繽紛,善知識不易求,聖典艱深,業障深重,穢土魔考甚多,智淺福薄,修行的過程,十之八九皆開倒車,道心易於退墮,是故,穢土之正報不莊嚴不殊勝,佛陀早已入滅,娑婆正報逢值末法,無有本師在人間演說佛法,故與淨土正報相差懸殊。

三.正法末法有別:極樂淨土始終皆有佛在彼處說法,年年月月都是正法期,娑婆穢土逢值佛的機會,猶如曇花一現,忽起忽滅,住世不久,不要說正法遇不到,若業障重者,連像法末法都遇不到佛法,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目前的世界,全球有五十多億人口,學佛者到底有幾位,還是寥寥無幾,豈不傷感乎!
 
63.何謂『三德』?

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是名三德 。 法身德 :佛常住不生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

般若德:佛的智慧無量無邊,了知人生宇宙的實相,無所障礙。

解脫德: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

三德亦有三種:即是智德、恩德、斷德是也,何謂三德呢?敘述如下:

智德: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

恩德: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偏無失,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六道眾生,有緣者莫不蒙度。

斷德: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淨無為,解脫自在。
 
64.何謂『念佛三昧』?

何謂三昧呢?三昧(梵語samadhi)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由梵語 譯音而得,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安住於一處,而內心不散亂的意思。 念佛三昧,就是把佛號念得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雙泯,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佛一如,是名念佛三昧。
 
65.佛教請問『三慧』與『三學』其意義為何?

三慧(梵語tisrah prajnah),聞慧、思慧、修慧,是名三慧。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佛法乃至禪定能生智慧。

三學梵語(tisrah siksah),戒學、定學、慧學,是名三學。戒即是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禪定,經藏之所詮,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詮,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

修些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三學又名為三無漏學。
 
66.佛教佛教常說『隨緣』,這是否含有消極的態度?

表面看起來,似乎有點傾向消極的意味,難怪佛教徒往往將『隨緣』的聖意,錯解橫飛,導致一般人將『隨緣』任意揮用,把它的真義多少曲折,以為隨緣就是讓他墮落,不可藥救,隨他去,如此消極以待,這是一般無知者所認識的隨緣之說。

若依隨緣而論,隨緣不僅隨順因緣流轉,心中無有取捨得失之過以外,還必須依此因緣創造因緣,改變因緣,諦造因緣,培養因緣,如此一來,才是真正的隨緣聖意。
 
67.佛教佛教徒和外道同樣都在吃素,到底有何差別?

社會人士與外道行者,吃素的動機往往不能與正法相應,跟佛教徒的吃素確實懸殊甚鉅。社會人士或外道行者的吃素,不外乎為求平安而吃素,為求健康而吃素,肉吃太多,肉吃膩了,膽固醇過高,血壓過高,心臟負荷不了,太胖減肥而吃素,乃至發願而吃素,深怕墮落因果而吃素,家庭業障現前而吃素,一生做了很多罪業因而吃素,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他們吃素的原因。

他們以這種心態來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在解脫之道沾不上邊緣,理念不足而吃素,亦然無法得到解脫,與如來解脫的道理尚有一段距離。

有句諺語云:『吃菜不懂道理,猶如牛在吃草皮。』

既然如此,佛門弟子吃素根本意趣何在呢?現在供錄聖典以啟發諸善大德,讓有心向道者有個正確的共識,吃素亦稱不食眾生肉,食眾生肉得無量罪業,眾生肉不得吃有八點要義。何謂八點?分別如下:

一.不食眾生肉,可增長我們的慈悲心。

菩薩戒經云:『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二.眾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有佛性皆可成佛,殺眾生即是殺未來之佛。

三.吃眾生肉即是吃自己無始劫來的父母。

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四.吃眾生肉者,即與一切眾生結惡緣,吃一兩還一兩,吃一斤還一斤,因果絲毫不差也。

五.吃眾生肉者,今生來生會得到病苦之報,難醫難治,一生當中與中西藥撥不開,嚴重者夭折之報。

六.吃眾生肉者,得不如意眷屬,處於家庭或社會國家團體,冤家聚頭,會感召捨不掉拋不開的果報。

七.吃眾生肉者,罪業深重,命終時恐佈心現前,當墮三惡道,償還一切肉債,血債,生命債。

八.吃眾生肉者,鬼神易侵,六道眾生唾罵,日夜與造業者不相遠離,共業為依為伍;同時,始終難以親近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因而漂流三寶門外。
 
68.佛教請問往生極樂世界,得生三輩九品,須具備修持何法?



三輩即是上輩、中輩、下輩。每一輩再分為上中下三品,三輩共分九品。現在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三輩九品,欲往生極樂國土,若按照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的修持法門,精進勤修,必得往生無礙,往生需要有往生的條件,為讓諸方善信大德得此法門,特別一一引錄如下: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梵語parinama)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意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梵語panca silani),持八戒齋,修持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dhijnah),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人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名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重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是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彿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 遍滿其室,見己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是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梵語naraka),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是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彿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是名下品下生者。



淨土行者,若欲往生極樂淨土,依如是經典所言,發勇猛精進之心而勤修,必得往生三輩九品蓮臺。
 
69.佛教佛教對『三法印』的看法如何?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是名三法印。

諸行無常印(梵語anityah sarva-samskarah):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所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所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印(梵語niratmanah sarva-dharmah):是說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印(梵語santam nirvanam):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凡符合此三原則,便是佛陀之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70.佛教世間的忍辱和出世間的忍辱,有何差別?

世間的忍辱沒有透過般若空慧,因此,無法正見能忍所忍諸法空幻不實,於是暫時伏住煩惱之心,勉強安住,如石壓草一般,非根本之道,忍一時卻無法忍永恒,將後的火苗亦然會再度爆發,畢竟不能與諸法空性相應故。



『出世間即是解脫(梵語vimoksa)之義、無為之義、出三界之義、空性(梵語sunyata)之義、涅槃(梵語nirvana)之義、登彼岸之義,既然如此,出世間的忍辱當下即是解脫、無為、出三界、空性、涅槃、登彼岸,若達此境界,出世間之忍辱即能無忍能忍,忍而無忍,凡所有順逆之境逼惱之際,必得迎刃而解,化境為烏有,畢竟解脫故。

出世間忍與世間忍是解脫與非解脫之差別,無為與有為之差別,出三界與三界之差別,空性與不空之差別,涅槃與生死之差別,登彼岸與未登彼岸之差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