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晚年的谈话:钱学森不是科学家,是政客;赵紫阳总理,搞经济听你的,但科学问题我们不能听你的。

厉害啊:zhichi:
我们宿舍3个人合资订阅这份杂志2年,记得是双月刊,大开本的,印刷质量很好。
厉什么害。我的意思是,自然辩证法这课对我后来养成一些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挺大的。现在回顾起来,我还要感谢当年学的另一门课: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
学校学的很多课都忘了,但是有些课是受用一辈子的。
 
厉什么害。我的意思是,自然辩证法这课对我后来养成一些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挺大的。现在回顾起来,我还要感谢当年学的另一门课: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
学校学的很多课都忘了,但是有些课是受用一辈子的。
回想起来, 大学的时候,特别是二三年级的时候,是思想最开放最愿意接受不同东西的时候
现在思想就有点僵化了,根本没耐心听毛近平们讲什么了
 
钱学森用光合作用证明亩产万斤粮是可能的,误导了老毛,这是他一生的污点。

于光远要不是批钱学森, 没几个人知道他。
钱学森论证是纯理论性的,并不是指导性的。老毛被误导不批判弄虚作假的,批判钱学森的理论?钱的计算并没有错,只是和实际生产力脱节。而为了自己的顶戴花翎弄虚作假的则纯属无耻和犯罪。
 
那个时代,看不出他们两个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说到于光远和钱学森的区别,我还真想起一件事情。
我有个朋友,他的导师脑袋一拍想出一门“新学科”,把大致想法跟我那朋友一说,就让他开始写“专著”。为了增加专著的份量,这老头写信给各个著名人物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肯定。其中包括于光远和钱学森。我朋友看了于光远的信,觉得有点为难,他私下给我看了老于的信。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你这所谓的新学科,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什么什么学。老头子急功近利,昏了头了,把这理解为好话。而钱学森的回信就把老头好一个吹捧加支持加鼓励,很多不着边际的好话都用上了,反正说是他开创了一门非常非常重要的新学科。
刚才想起这个事情,上网查了一下。那个“专著”是出版了。上面提到有钱学森等名人的支持信,但没有提到于光远的。大概后来意识到于光远话中有话了。
更好笑的是,一阵子报章杂志纷纷吹捧那老先生将是“中国大陆冲击诺贝尔奖的第一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老先生已经过世了。愿他冲击诺贝尔奖的决心在天堂得到满足。
中国有很多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老科学家”或“老专家”。上次大喊大叫反转基因的佟屏亚就是这样的“老专家”之一。
 
如果说政客,于关远是社科院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于光遠
于光遠
(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
。。。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北京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顾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顾问。。。

http://www.edubridge.com/letter/xue_weixing.htm
1958年7月5日至9日,全国科联和北京科联为在科技界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促使科学家深入实际、虚心向群众学习”,组织首都科学家与湖北、河南、浙江、江苏、河北、安徽、陕西等省及京郊的30多位小麦、水稻、棉花高产能手,在北京东城南河沿文化俱乐部举行丰产座谈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的有关负责人、科学家应邀参加。范长江、于光远主持座谈会于光远提出:科研单位要同农民开展种高额丰产田的竞赛,如果竞争不过农民,就要摘掉科研单位的牌子。在这种压力下,根本不容许讨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被迫仓促上阵应战。。。
http://zhiyanpage.webs.com/2009txt/zy070123.htm
大跃进时的中宣部科学处---于光远、李佩珊访谈摘录。
原载《百年潮》1999年第6期第23-30页。
【编者按】中宣部科学处,原为中宣部科学卫生处,约成立于1952年,负责管科学工作。1954年改名为科学处,处长胡绳,副处长于光远。自1955年起,于光远任处长。成员有李佩珊、龚育之、何祚庥等人。文化大革命中科学处被撤消。本文摘录自李真真采写的《中宣部科学处与中国科学院---于光远、李佩珊访谈录》,原载《百年潮》1999年第6期第23-30页。

◇ 科学家同农民比高产

  珊:我在《院史资料与研究》1993年第四期上读到薛攀皋关于“大跃进”时生物学部参加同农业种植能手比高产会议的回忆文章。文中有一段说:“会议一开始,一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同志讲话。他提出:科研单位要同农民开展种高额丰产田的竞赛,如果竞争不过农民,就要摘掉科研单位的牌子……”。后来我问薛这位领导同志是谁,他说是于光远。

  于:我是参加过一个农民同科学家比高产的会,这话很可能是我讲的。会上指标越比越高,小麦亩产能到6万斤。我又觉得太玄了,就说“一万斤也不错嘛!”其实同他们的3万斤、6万斤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反映那次会议,但没有发表。这时期我还在《红旗》上发表过一篇讲小麦高产意义的文章,可见我那时的积极性,这都是我那时头脑发热干出来的事。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于光遠
于光遠
(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
。。。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北京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顾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顾问。。。

http://www.edubridge.com/letter/xue_weixing.htm
1958年7月5日至9日,全国科联和北京科联为在科技界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促使科学家深入实际、虚心向群众学习”,组织首都科学家与湖北、河南、浙江、江苏、河北、安徽、陕西等省及京郊的30多位小麦、水稻、棉花高产能手,在北京东城南河沿文化俱乐部举行丰产座谈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的有关负责人、科学家应邀参加。范长江、于光远主持座谈会于光远提出:科研单位要同农民开展种高额丰产田的竞赛,如果竞争不过农民,就要摘掉科研单位的牌子。在这种压力下,根本不容许讨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被迫仓促上阵应战。。。
http://zhiyanpage.webs.com/2009txt/zy070123.htm
大跃进时的中宣部科学处---于光远、李佩珊访谈摘录。
原载《百年潮》1999年第6期第23-30页。
【编者按】中宣部科学处,原为中宣部科学卫生处,约成立于1952年,负责管科学工作。1954年改名为科学处,处长胡绳,副处长于光远。自1955年起,于光远任处长。成员有李佩珊、龚育之、何祚庥等人。文化大革命中科学处被撤消。本文摘录自李真真采写的《中宣部科学处与中国科学院---于光远、李佩珊访谈录》,原载《百年潮》1999年第6期第23-30页。

◇ 科学家同农民比高产

  珊:我在《院史资料与研究》1993年第四期上读到薛攀皋关于“大跃进”时生物学部参加同农业种植能手比高产会议的回忆文章。文中有一段说:“会议一开始,一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同志讲话。他提出:科研单位要同农民开展种高额丰产田的竞赛,如果竞争不过农民,就要摘掉科研单位的牌子……”。后来我问薛这位领导同志是谁,他说是于光远。

  于:我是参加过一个农民同科学家比高产的会,这话很可能是我讲的。会上指标越比越高,小麦亩产能到6万斤。我又觉得太玄了,就说“一万斤也不错嘛!”其实同他们的3万斤、6万斤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反映那次会议,但没有发表。这时期我还在《红旗》上发表过一篇讲小麦高产意义的文章,可见我那时的积极性,这都是我那时头脑发热干出来的事。
与农民竞赛放“卫星”:
  1958—1959年生物学部种高额丰产田的回忆
为什么跑那么远去二O三医院?
与农民竞赛放“卫星”:
  1958—1959年生物学部种高额丰产田的回忆


于光远为什么住院在二O三医院?为什么跑那么远去二O三医院?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于光遠
于光遠
(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
  于:我是参加过一个农民同科学家比高产的会,这话很可能是我讲的。会上指标越比越高,小麦亩产能到6万斤。我又觉得太玄了,就说“一万斤也不错嘛!”其实同他们的3万斤、6万斤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反映那次会议,但没有发表。这时期我还在《红旗》上发表过一篇讲小麦高产意义的文章,可见我那时的积极性,这都是我那时头脑发热干出来的事。
就是我说的,人无完人。于光远后来能够承认自己头脑发热,也算不错了。后来八九十年代他对气功以及(如我上面贴子里提到的)虚假浮躁的学术气氛的反应算是相当头脑冷静了。而我觉得钱学森一辈子都在头脑发热。
 
于光远为什么住院在二O三医院?为什么跑那么远去二O三医院?
村长,大干部的事,你问我我问谁呀?恐怕得问问于老的小伙伴才行,比如说用量子力学论证三个代表的何祚庥,或者海龟博士后方舟子,他们走得近。;):tx:
 
就是我说的,人无完人。于光远后来能够承认自己头脑发热,也算不错了。后来八九十年代他对气功以及(如我上面贴子里提到的)虚假浮躁的学术气氛的反应算是相当头脑冷静了。而我觉得钱学森一辈子都在头脑发热。
:D
作者: 向问天:
钱学森用光合作用证明亩产万斤粮是可能的,误导了老毛,这是他一生的污点。

于光远要不是批钱学森, 没几个人知道他。

中宣部的官员用摘牌子的恐吓手法逼迫科学家搞亩产万斤,多年后在证据面前承认自己脑袋发热,就把一切一笔勾销。科学家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下不得已附和,却要为此一辈子受指责,指责的源头竟然就是当年施压的官员,而且被指责为“政客”。。。Mm, interesting。。。:D
 
最后编辑:
钱学森用光合作用证明亩产万斤粮是可能的,误导了老毛,这是他一生的污点。

于光远要不是批钱学森, 没几个人知道他。
:dx::dx::dx:
 
:D

中宣部的官员用摘牌子的恐吓手法逼迫科学家搞亩产万斤,多年后在证据面前承认自己脑袋发热,就把一切一笔勾销。科学家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下不得已附和,却要为此一辈子受指责,指责的源头竟然就是当年施压的官员,而且被指责为“政客”。。。Mm, interesting。。。:D
也许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吧。同样出过错的两个人,一个能够承认自己的过错,一个对自己的错误闭口不谈,我总是倾向于喜欢那个能够公开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至于你说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去压别人,一个是被别人压,,,,,,我想,你大概总是对的。历史就像是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是有人从天向地看,那山能不能显出个山样来也是个问号了。:)
 
油河~,及时雨呀。 还是花边儿有吸引力,我去搂一眼~, 在此谢过

找到这篇于光远女儿的文章,主要是回忆她母亲(于的前老婆)的。其中提到了王蒙的那本小说《蝴蝶》。

于小红:白花丁香树(于光远,孙历生大女儿忆童年)

买到了最后几张飞机票,最后几张,差一点我就不能带儿女回北京送爸爸。
爸爸于光远(7/5/1915–9/26/2013)躺在白花中,厅内许多花圈,有国家领导们送的,有他老学生和朋友的,“悼念于光远同志”,可是我们上海本家姓郁,他本名郁锺正, 我出生登记上是郁小红。追悼式后,带着小孩跟着灵车去了八宝山,第二天,我们去妈妈那儿祷告“爸爸即使想来也永远不能来了”。
妈妈孙历生(5/28/1934–7/12/1968)的碑上刻着一只蝴蝶,一只,不是两只。
(小绒线胡同邻居是当了文化部部长的王蒙,他妹妹和妈妈是同班同学,这种关系或许影响到王蒙小说《蝴蝶》中的故事。)
(9/30/2013)
,,,
 
傻笑什么?老毛要不是相信科学,能上当吗?
打倒科学教 !
毛主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钱学森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目的都实现了,还上什么当?!
谁的真正目的没有实现,谁上当。
 
找到这篇于光远女儿的文章,主要是回忆她母亲(于的前老婆)的。其中提到了王蒙的那本小说《蝴蝶》。

于小红:白花丁香树(于光远,孙历生大女儿忆童年)

买到了最后几张飞机票,最后几张,差一点我就不能带儿女回北京送爸爸。
爸爸于光远(7/5/1915–9/26/2013)躺在白花中,厅内许多花圈,有国家领导们送的,有他老学生和朋友的,“悼念于光远同志”,可是我们上海本家姓郁,他本名郁锺正, 我出生登记上是郁小红。追悼式后,带着小孩跟着灵车去了八宝山,第二天,我们去妈妈那儿祷告“爸爸即使想来也永远不能来了”。
妈妈孙历生(5/28/1934–7/12/1968)的碑上刻着一只蝴蝶,一只,不是两只。
(小绒线胡同邻居是当了文化部部长的王蒙,他妹妹和妈妈是同班同学,这种关系或许影响到王蒙小说《蝴蝶》中的故事。)
(9/30/2013)
,,,

正纠结是哪个呢,太好了,,,这就去 8 , 哈哈~~ ,谢谢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