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和三施都要选择好的人

說:「這尊大佛又有多大?」這尊大佛看不見的,所以在〈楞嚴咒〉上不是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嗎?說是:「那『無見』是沒有吧?我看不見,那怎麼又說有大佛呢?」你看不見的,那才正是大的。為什麼?他若不是大,你目力怎麼會看不見呢?說:「那小的我才看不見呢!大的我能看得見的。」大的你能看得見?天這麼大,你一眼能把它看完了?你看不完的。地這麼大,你一眼能完全把地的面積都看見嗎?看不見的。所以你看不見的,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如果不是大,你就會看得見嘛!所以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這「大佛頂」,就是那個「無見頂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你想這佛是大佛,他會放小光嗎?當然也是大光了嘛!所以,大佛就放大光,這個大光照遍一切處。說:「那照沒照我呢?」早就照到你了!說:「那我怎麼不知道呢?」你想要知道嗎?我曾經講過:「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你心裏若清淨了,清淨到極點,那個佛光就會照到你這兒來了。你心裏不清,就好像一池子渾水,月光照不進去那渾水;水若清了,月光就照到那水裏去了。心清,就好像月光照到水裏那個樣子;言其佛放光,也可以照得到我們心裏了。意定天無雲,你的意念若一定,好像天上沒有雲彩似的,這種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所以每一個人要是真能清淨其心,就會得到楞嚴的定力。
 
三、釋「如來密因」

如來:如,是「無所不如」;來,就是「無所不來」。「無所不如」這個「如」,就是一個法的本體;佛法的本體就是個「如」,佛法的用就是個「來」,這是「體、用」兩個字。如,是「如如不動」;來,是「來而又來」,來了再來、來了再來;如如不動,來而又來。那麼到什麼地方去?沒有地方去;從什麼地方來?沒有地方來。所以《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不到我這兒來,也不到你那兒去;也就在你那兒,也就在我這兒呢!這就是「如來」。
 
如來,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有十種的名號。每一尊佛最初有多少個名號呢?最初每一尊佛有一萬個名字。這一萬個名字,以後又把它縮少,因為人記這麼一萬個名字記不清楚了,啊,又是這個名字,又是那個名字,把人記得腦筋都糊塗了!糊裏糊塗,記不住一萬個名字,以後就縮少到一千個名字,每一尊佛有一千個名字。那麼一千個名字,人還記不住這麼多,以後又縮少,縮到多少呢?一百個名字,一尊佛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不單這尊佛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每一尊佛都有一百個不同的名字,那麼眾生也還是很難記得;於是乎又縮少,縮少到多少呢?縮少到十個,所以這十個名字,是每一尊佛的通號。

佛的十個名字是什麼呢?第一個名字「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就是成佛了。第二個名字「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的名號。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
 
密因:究竟什麼叫密因?密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定力的本體。為什麼叫「密因」,而不叫「顯因」?因為這種定的本體每一個人都有的,所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雖然本具、不無,但是每個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就叫密因,變成一個秘密了。這個秘密,就是定力的本體。這種定力的本體,是如來定力的本體;如來定力的本體,也就是一切眾生定力的本體。也就是:所有人都有這種的定力本體,不過自己沒有發覺出來,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就叫做「密因」。
 
四、釋「修證了義」

修證了義:這個「密因」是做什麼的呢?是叫你修,才能證得。你修,怎麼修呢?你修參禪或者念佛,這都是修;可是這一個「修」,是專門修參禪的,要專門修參禪才能證得。這個「證」,是「證得」。證得什麼?證得「了義」這種的義理上。

什麼叫「了義」呢?義,就是「意義」,這個意義了了,就是沒有意義了。那麼「沒有意義」,說是:「我們普通的人做事情,總說一點意思都沒有。這也是『沒有意思』?」但是這個「了義」,是把世間、出世間法完全都證得無餘了,再沒有法可修,再沒有法可證了!也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絕學」,不學了;「無為」什麼也不做了;「閒道人」,他什麼事情也都不做了。「不除妄想不求真」,他也不除妄想,也不求真理了。為什麼他「不除妄想」了呢?因為除盡了,妄想沒有了,所以他才不除了。「不求真」,因為「真」他已經得到了,所以就不求了。沒有得到,才要求;他已經得到這個真理了,所以就不需要求了。沒有除盡妄想,才要除妄想;妄想沒有了,就不需要除了。所以「了義」也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因為把佛所說的義理已經證得無餘,沒有法可證了,學到那個極點了!
 
那「不了義」,就是說還有意思呢!現在這個,就是什麼意義都沒有了,乾而潔淨,這時候,到「密因」那個正定的本體上。所以這是修證,才能得到了義;如果你不修,就不能證得了義的這種境界。那麼「了義」,這是個大義;大義,是包括一切義。說是:「了義,沒有了!」沒有了,這才是一個「真有」;你若有的時候,那就不是「真有」。所以證得這個「了義」了,再無義可證,就是到那個極點了!到極點,是到什麼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佛的境界上,到佛的果位上。
 
五、釋「諸菩薩萬行」

可是你想到佛的境界上,還得要行菩薩道,所以才說《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諸菩薩:這個「諸」字,是「很多很多」這麼樣解法,又可以說是「一切菩薩」。這「一切菩薩」,包括多少呢?這個數目數不盡這麼多,總起來有五十五個位子。這五十五個位子,後邊的文裏邊都會講到的,現在就不要詳細講它。這五十五個位子,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四加行」,再加上「等覺」。每一個位裏邊,就包括千千萬萬的菩薩;所以這五十五個階級,不是就單單五十五個菩薩,是包括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總起來它有五十五個位子;因為包括這五十五個位子,所以叫「諸菩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