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白話解(黄念祖)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
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
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願文是:「我作佛時……至於成佛。」從本願起
,這五願都是指他方世界聞名得益的情況。他方淨土中人都是斷見思惑、
發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薩,沒有凡小,所以願文直呼為「十方佛剎
諸菩薩眾」。只要一聞彌陀的名號,「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
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淨、解脫、普等這三個三昧(《宋譯》是
「應時證得」,正與「皆悉逮得」同義)。清淨是什麼意思呢?沒有疑、垢
、染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清淨佛。在本經中,行人如能達到「一念淨心
」、「一念淨信」,求生極樂淨土,都可如願。可見清淨十分重要。正定在
清淨之中,就叫清淨三昧。現在很多人,入定時稍有一點淨境,得到一點
輕安就喜歡,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錯路了。稍微用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
間的樂不算什麼,與法樂是沒有法子相比的。應知清淨三昧是無染無著的
三昧。「解脫三昧」是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三昧。聽到一句不順耳
的話就生氣,你就被動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
自由自在,到了解脫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只
是給人解粘去縛,哪個地方粘住了,撥一撥;哪個地方捆住了,解一解。
所以禪宗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哪。第三個「普等三昧」。普等,「
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這四個字,一切東西
你普遍都能平等了,這什麼境界!這就到了不二法門。所以《維摩詰經》
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
二,種種種種的二。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沒有差
別,才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諸
深總持」。總持我們講過,總持就是陀羅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
定正受(現在許多練功,不是正定,由於邪定引發邪通,走入了邪道,最
後墮落,所以欲昇反降,越練越壞)。因聞名得普等三昧是本願正意。於
是自然得到種種甚深總持,安住在正定,最後果滿功圓「至於成佛」。願
文中三個三昧,《會疏》說: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
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寶、一切三
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當
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念佛三昧具有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
昧以及種種其他三昧的名稱,所以最後是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聞佛名就得殊
勝三昧至於成佛。聞名所得之益超於以前各願,這就因為聞名的是菩薩,
已經斷了見思惑,正在斷除塵沙與無明,惑障已輕,易與菩提相應。就像
垢鏡已經打磨,自然易顯來照者之形。一句佛號,因果同時,具有寶王三
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薩聞名相應,同契入寶王三昧、
普等三昧、一切三昧,並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他
方菩薩由於聞名住於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諸佛。雖在廣興供養,正處於
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願叫做定中供佛。這是甚深
的上地菩薩境界。《會疏》認為他方初發心菩薩,因為聽到佛名,頓登上
地,得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論注》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
。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聞名
頓登上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
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
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四十六
、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願文是:「我作佛時……獲陀羅尼。」大意是:
他方世界的菩薩大眾,聽到我名,就可證入離生的法。「離生」,就是離開
生死。三乘行人,斷見惑、思惑,離開三界的生死,證離生法。菩薩斷惑
,斷見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塵沙、無明惑,共三惑。聞名不但離生,更重
要是「獲陀羅尼」。陀羅尼前已講過,不再重複,現應補充的是:陀羅尼
有四個意義:(一)法陀羅尼。對於世尊一切教法能聞能持永不忘失。(二
)義陀羅尼。對於一切法的真實義能總持不忘。(三)咒陀羅尼(咒又名明
與真言)。對於所聞的咒不忘。(四)忍陀羅尼。安住於諸法實相裡頭,這
個叫做忍陀羅尼,也就是安住於實相的境界,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禪宗
稱為破重關。再破一關,那就見與佛齊,稱為素法身。同於諸佛的法身,
只是萬德還未圓滿,欠少莊嚴,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薩聞了佛名,就
安住於諸法實相,真是無上的殊勝。
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願文是:「清淨歡喜……應時不獲一二三忍……
不取正覺。」「清淨」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心中喜悅,寂滅為樂
。「平等」,《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淨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
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
足德本」。「應時」就是當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
三忍。《魏譯》說:我得了佛之後,十方眾生,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
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
、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無生
法忍。
無生法忍略名無生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
動,叫做無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動的安住在本無生滅的實相的理體的智
慧,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
,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是說:對於本來沒有生滅
的諸法實相,能夠「信受」,聞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融通理解
;「無礙」,沒有障礙矛盾;「不退」,前進不退,這就叫做無生法忍。根據
本經魏宋兩譯譯本,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
見菩提樹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
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此三忍就是願文中的「一二三忍」。龍樹大士
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得無生忍。但根據《仁王經》、《與地經》,無生法
忍,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說是八地菩薩和八
地以上真正得無生法忍。可見他方佛國,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其中
初發心菩薩一聽彌陀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成為上地菩薩,聞名功德不可思
議。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文是:「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
正覺。」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不退轉,成
為阿鞞跋致。《仁王經》說:別教的信位菩薩,稱為輕毛菩薩,就像風中
的一片鳥毛,隨著風上下不定,東西奔波。又《涅槃經》:「魚子庵羅花,
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魚肚中魚子很多,能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
花很多,結實很少;菩薩初發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說「三事因
中多」。又《十住菩薩斷結經》:舍利弗曾經在六十劫裡恩升降於初住與六
住之間,得不到不退轉,現因彌陀大誓願海的力量,他方菩薩一聽到佛名
,就證不退轉,實在是一乘願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此處的不退同無
生法忍並列,可以證明是不退裡恩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來的薩婆若
海。彌陀願王的功德願力不可思議。
由於法門極端殊勝,末世眾生實在難於生信。應當想想,如來是真語
者、實語者,沒有欺騙我們的必要。騙咱們幹什麼?他想當國王嗎?國王
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後仍是要飯,風餐露宿,風地裡吃飯,露
天中住宿。到什麼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是步行,常常是
帶著弟子一路討飯從一處到一處。一位太子,捨棄了一切,為了什麼?只
是為了度我們嘛。騙我們幹什麼?!所以對於這個法門,我們應生實信。
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勝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
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眾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
,沒有一條不是為一切眾生殊勝永恆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願都是為
饒益有情;每條都是願共眾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聖心。
彌陀大願,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願,若再細說,可為四百八十……
四萬八千等等願,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願海,也稱為一乘願海。一乘願海
就是淨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
舌,也說不盡讚歎之辭。全部大願譬如一疋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每
一條願就像錦繡上恩一一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
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
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一條線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
國土、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眾生,一律平等
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一條線是:願一切眾生,一塵
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
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徧
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希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
,囫圇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各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
圓融無礙,清淨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正如《往生論》說
:「極樂國佛、菩薩、國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
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
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絕妙奇特,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本經三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為表裡,彼此呼應。法藏大士「
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三種莊嚴入於真實智慧
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於天親大士的「無
為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逾十方,普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普
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決定成佛。
彌陀大願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境界。極樂的本體是無為法身,可
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並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為的
法身理體,顯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
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
。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徧於全願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
真法界的特徵,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
,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
願文中都很明顯。例如:以眾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
是一個香塵,可是徧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
就是一多相即。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
小中容大。「諸佛淨國莊嚴」是廣,「悉於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
狹自在。「於一念頃」(在動一念的剎那之間),可是完成「超過億那由他
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
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世
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後左右當然都有波
,但是你怎麼能劃清這中間的波與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
波的本體只是水,水就是囫圇的一整池的水。於是一切波就都在這一波的
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具足顯密禪淨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
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只要信願持名,臨終自然眾佛接引,帶業往生。生
彼土後,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決定不墮三途。
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決定成佛。這都是由於六字洪名圓明具
德,一乘願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
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
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淨業門中,便
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仰是俯,是自由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
西,或沈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願功德之海,
也即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只要深信切願,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
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眾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
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
心信受,老實念佛,願共眾生同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
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
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最后编辑:
必成正覺第七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復為大施主 普濟諸窮苦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

本品是「必成正覺」。上一品「發大誓願」是因,本品「必成正覺」是
果。有大誓願的勝因,必然感得成就無上正覺的妙果。
以上發大誓願的人是法藏大士,所有的願文是釋迦世尊在無量壽會上
的轉說。在佛說完願文之後,就對當機的阿難尊者說:當時法藏比丘在世
自在王如來之前,說了以上的大願之後,又用偈頌表達自己的心願,當時
法藏所說的偈頌是:「我建超世志……當雨珍妙華」。
開頭的「我建超世志……成就菩提果」這一小段,是法藏大士大願的
核心與全體。開頭四句,大意是:我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間的志願,決定成
就無上的至道,這個願若不能滿足,我決定不成佛。所以這四句就是織成
四十八願的經緯線,決定成佛的大願。
以下六句的大意是:在我求成正覺的同時,還要當種種眾生的大施主
,救濟他們的貧窮與困苦,要讓種種眾生在生生死死的長夜之中永離憂苦
,並生出種種善根,成就菩提妙果。這便是織成四十八願的另一條經緯線
,願願為一切眾生。至於本段中重要的經句解釋於下。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間,這裡所指不
但超過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經中已經說過,法藏大士發願
時說:「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還有《後出偈經》裡頭說:「發
願踰諸佛,誓二十四章。」「踰」就是超過,我發的誓二十四章超踰了一
切諸佛。這就是說法藏大士所發大願是要超過諸佛。在經中成就文裡,極
樂世界「超踰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說法藏比丘的超世之志願,所謂超世
,實際是包括要超過諸佛的大願。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
妙土。」所以極樂種種殊勝莊嚴都是彌陀自心真實智慧的流露,正與《往
生論》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彼此契
合。「無為法身」就是每個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種種依正莊嚴,全是顯
的我們自己的心。所以先師夏老居士的《淨修捷要》說「托彼依正,顯我
自心」哪。托是假借,依靠。就靠了這個極樂世界的依報的國土,這色、
光、聲、香,正報就是諸佛菩薩,托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顯現自己的
本心。既然你自心所本具,也即是諸佛法身的流現,所以一塵一毛都是一
真法界,各各圓明具德。理事無礙:水鳥樹林都說妙法,聲、色、香、光
都增長道念,尤其是凡夫帶業往生都證不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事事
無礙:芥子容納須彌山,剎那即是億萬劫,完全打破世間一切情見。所以
法藏大士的大誓願海,叫做「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道」就是覺悟,「無上道」就是最高無上的覺悟,也
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法華經》說:「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
道,速成就佛身。」法華經文與法藏比丘大願,完全一致,都是要眾生成
佛。「必至無上道」貫徹在全部大願之中,既是大願主體,又是大願的殊
勝之果。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為眾生成佛,所以這是本願的主體。所謂果
者,眾生依止遵奉此大誓願海,必定證入無上菩提。「復為大施主」,我還
要做「大施主」。這個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財施、法施。因為眾生還是凡夫
,他還離不開這些物質生活,所以還要財施。只是財施,那你救人沒有徹
底。救人需救徹,還得法施,讓他自己明白。本經《積功累德品》,法藏
比丘「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
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拿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安住于真正之道,
這就是法施。又「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
利樂有情。」這就是財施。所以財法兩施,就是大施主,才能真實的普濟
諸窮苦,使種種眾生脫貧離苦,聞名得度,往生淨土,究竟成佛。所以「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眾生一念妄動,墮入無明,永劫輪迴在六道
裡面,生死黑暗,所以稱為長夜。而且無明遮蓋了眾生的本心,也是黑暗
,也是長夜。在這個生死的長夜之中,要讓眾生無憂無惱,那就是讓他們
「出生眾善根」。要使得眾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善根就要結果,必定
「成就菩提果」。這是慈悲至極的救度,這樣救人就能救徹。你看一個人
可憐,你請他吃一頓美餐,可是明天、後天他又挨餓。這就沒有救徹。為
了救人救徹,就要讓他成就種種善根,那就必然成就菩提的果實,永離憂
患,徹底解脫。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本段標出無量壽,下段標顯無量光。正因全部大願都是以無量光壽作
為主體,所以古德說:一一大願歸光壽。因為佛壽無量,所以眾生永有佛
陀作為自己的依怙,永不會變成失母的孤兒。並且任何時間彌陀都是「今
現在說法」(《阿彌陀經》),在無量劫以後,仍是「今現在」開導眾生悟入
佛的知見,永遠不會終止。又因佛光無量,所以普照十方虛空,普對一切
眾生廣作饒益。正因無量光壽,所以其他各願可以實現。一切眾生聞名發
心,憶念彌陀,都往生極樂,都成為一生補處,必定成就無量光佛、無量
壽佛。可見因佛的無量光壽而成就各願,眾生依彌陀決定成就無量光壽,
淨宗玄妙不可思議。
本段大意,法藏大士說:我法藏將來成佛的時候,佛的名號叫做無量
壽。一切眾生只要聽到我名號,歡喜信受,依教修行,就全部都會來生極
樂國土。生到極樂的人都是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生到極樂
的人,並不是在極樂中安享自身種種不能形容的妙樂,而是學習教主阿彌
陀佛,也發起大悲普度的心願,誓為一切眾生謀求究竟徹底永恆無上的真
實之利,願度一切眾生共生極樂。為了覺他,首須自覺,所以自己遠離一
切世間情欲,深入正念,用清淨的智慧,勤修證入涅槃的無上清淨無欲的
諸行。
上段開頭這四句,就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哪。也是全經的教眼、十方的
如來接引眾生的妙手、一切眾生出苦的寶筏。四十八願就是這四句的展開
。阿彌陀佛聖號,有無量的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
、無量智慧、無量菩提,也就是無量的無量。無量壽就表示法身常住,所
以無量壽這一名號可以攝一切名號,這一句也就廣攝阿彌陀佛一切功德。
有緣眾生聞到名號,由於彌陀大誓願海無邊的願力加被,就都願來極樂國
土,於是至心信樂,稱念阿彌陀佛,乃至只念十聲,也沒有不往生的,所
以說「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正是大誓願海的核心,第十八願的
重述。足證法藏大士的偈頌雖短,可是包含了四十八願的一切精湛至妙之
處。能聽聞到阿彌陀的名號,才能念阿彌陀佛,由於信願持名,就得生淨
土。到了極樂國土,種種都是增上,沒有退緣,壽命無量,決定成佛。所
以稱為大願之王。這些眾生都來到我剎,都跟佛一樣具有金色之身、三十
二種大丈夫相,以及種種勝妙之相一齊圓滿。往生的人不但身形似佛,更
重要的是:他們的心念也都在學佛,如佛。大家來到極樂國土,不是為了
自己享樂,而是為了學佛,願同阿彌陀佛一樣,也是以永恆的大悲之心來
利益眾生。所以《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你只是求自覺,自己安樂
,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個人打算,這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所
以要發大菩提心,要「利益諸群品」。往生之人,他們不但是金色光明大
丈夫相,更殊勝的是都有大悲之心,願有如佛一樣的大悲之心,來利益種
種品類的眾生。你要覺他,要去度眾生,那你不能不自覺呀!要使別人覺
悟,你自己還沒有覺悟,怎麼能使別人覺悟。所以蕅益大師說的很好哇:
你自己沒有覺悟,就想覺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中漂流,自己正在掙
命,可是你要救濟岸上的人啊。這豈不是笑話。所以蕅益大師說的透徹,
自己覺得岸上的人有危險,而不知自己更危險。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
眾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覺悟。筆者建議大家,沒有時間念《無量壽經》
不要緊,只要常念這一段偈頌,功德不可思議。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欲」就是貪欲。《四十二章經》說:「
離欲清淨,是最為勝。」既然離欲是最勝,當然不離欲就是最為危險了。
目前有許多怪現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離欲,甚至縱欲,讚歎縱欲,邪見
纏身,怪論惑眾。初機行人,必須小心識別。所以要離欲啊,離開這些欲
染。「正念」,是八聖道之一。一、正見,二、正思維,三、正語,四、正
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正念是以真智憶念正
道,是以無漏的念作為本體。也就是離開邪見分別,念法的實性叫正念。
「深正念」是很深的正念。例如《心經》的深般若波羅密,是指不是小乘
共同的般若、不共的般若,所以是深般若。「深正念」,《觀經疏》說:「捨
相入實,名為正念。」捨離一切相,入諸法實相,這個叫正念。能入實相
這是深正念。
「淨慧」,《會疏》說:就是般若波羅密,不是人間小乘的不淨的智慧
,它與深般若是一樣的。「梵行」,就是清淨無欲之行。一位菩薩對於一切
不善之法都能對治,能離一切過失,身心清淨,這就是梵行。又能證到涅
槃的六度萬行,稱為梵行。法藏大士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弘願,所以自己
離欲,入於甚深的正念,並以清淨的智慧,來照破一切欲染,勤修證入涅
槃的種種梵行。至於聞名的眾生,來到我剎,一樣也都發大悲普度的心。
大悲普度眾生在使眾生覺悟,若要覺他,首先就要自覺,自己就要離欲,
就要有深正念,以清淨的智慧來修證入涅槃的梵行。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剎 消除三垢冥 明濟眾厄難
悉捨三途苦 滅諸煩惱暗 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這兩句直接指出無量光佛。智慧光與
無量光都是十二光佛之一,都是無量壽佛的不同名號。並且佛光普照十方
,正是無量光佛的妙用。在《唐譯》中,是「願獲如來無量光」,所以智
慧光就是無量光。所以本段和上段,正是提出了無量光壽這一大誓願海的
依止和歸宿。願文大意:願我無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的佛剎,消
除其中一切眾生貪嗔癡三種垢染所產生的冥暗,救濟種種的苦厄和災難。
讓一切眾生都捨離三惡道的劇苦,消除種種煩惱所結成的黑暗,開發眾生
心中本具的智慧眼,並證得如來的光明清淨法身。至於段中經句的重要涵
義是「智慧光」。無量壽表法身常住,這是本體,無量光是本體所顯的妙
相,智慧光則是本體本具的妙用。以下「消除三垢冥……獲得光明身」這
六句正顯妙用。曇鸞大師偈:「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由
於佛光能破眾生的根本煩惱無明闇惑,所以佛就以智慧光作為名號。所放
能破無明的光就是智慧光,這與《涅槃經》「光明名為智慧」是一致的。「
普照十方剎」。智慧光即是阿彌陀十二光(無量、無邊、無礙、無等、常
照、清淨等等光)之一,這裡面每一光,都包含十二光所有的一切功德妙
用,所以智慧光同樣是無量無邊,可以普照十方剎土,遍照十方一切虛空
,遍一切處,沒有地方不能到達。而且這一光明,它就是智慧,不只能破
我們的這世間昏夜的黑暗,而且可以破除眾生的無明。眾生之所以成為眾
生,就是因為一念妄動出生了無明,於是墮落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佛光普
作饒益,不僅只是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而是對全法界一切眾生,佛光普照
,平等加持。只是人們的無明的殼太厚了,不能明顯感覺,可是佛光冥冥
加被,是決定不虛。任何一個真實的佛徒都可以這麼說,我們能有現在的
這個情況,都是在佛光的慈悲攝受之下,才取得現在的情況。
「消除三垢冥」。三垢就是貪嗔癡。貪嗔癡給眾生造成了無知,由於無
知就不能知真實的義理,也就沒有真實的見解,所以稱為「冥」。鬼界稱
為冥界,那更是糊塗黑暗了。佛光普照,廣為一切眾生消除貪、嗔、癡所
造成的黑暗、無知,所以說是「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根據日《
會疏》的經本是「廣濟眾厄難」,並註解說,明濟就是廣度的意思,廣度
一切厄難。「厄」就是疾厄、苦厄。「難」,災難、困難。世人無知,所以
就會做錯事、上當、受騙、犯法、造罪,於是受刑、受報。人在陽世間的
罪報之苦,死一次就完了,雞鴨一刀,罪人一槍就完了。在地獄中,死苦
是無窮無盡的,死了之後,風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後再死,死了之後再活
。一夜之中,不知道多少萬遍生死。眾生有無量無邊種種痛苦跟災難,唯
有仰賴佛的智慧光才能救濟。彌陀第十四願說:「見我光明。照觸其身。
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又本經《光明遍照品》:「遇斯光者。
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
得解脫。」這裡面的「垢滅善生」、「皆得解脫」,正是「消除三垢冥,明
濟眾厄難」。眾生在地獄極苦的地方,蒙佛光照,都得到休息,命終解脫
。佛光勝妙,佛願弘深,令眾生感恩戴德無有窮極。智慧光的恩德,是令
苦難眾生「悉捨三途苦」,完全捨離了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的苦,這
個很苦啊!並滅除一切煩惱所造成的愚癡昏暗。無明等煩惱蔽障了本心的
光明,使人愚昧無知,所以叫做暗。暗是譬喻,佛的智慧像是日光,日光
能破黑暗,所以說「滅諸煩惱暗」。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開」就是「開佛知見」的開字。如來
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唯一的大事因緣,才出現在世間。諸佛開示佛的知
見,眾生悟入佛的知見。眾生具有佛的知見,即是開發了本有智慧德相,
也就是此處的「開彼智慧眼」。人們習慣認為,開示就是說法,這是以音
聲為佛事。眾香國以香為佛事,眾生嗅到香氣,自然道業增長。此願是以
光明作佛事,眾生見光開佛知見,即是開智慧眼。這個「眼」字所代表的
是「見」。密宗心地法門的修持以「見、修、行、果」做綱宗,「見」(見
地,觀點與主導思想)在首位。必須有正見,才有正修正行與契證的正果
,反之那只是盲修瞎練而已。通常咱們講五眼,《華嚴》講十眼,第三是
慧眼,第六眼是智眼,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見普門的法界。經中
的「智慧眼」就相當於慧眼、智眼、一切智眼,能見普門的法界,也就是
無上般若。所以可以說,智慧眼就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眾生愚昧
無知,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佛性與佛的智慧,由於自己不具眼,所以就把
佛的智慧德相推到了佛的一邊,認為是佛所獨有。於是彌陀大悲,佛光垂
照,「以此光明宣妙法」,開示眾生,令眾生開發自心中本有的智慧之眼,
明見自心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在無量壽部份指出了持名極要之法。在本
段裡說明智慧的無上妙用,暗顯了菩提心。大悲大願在偈頌中都已詳明,
現已補足大智慧,於是全顯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三輩往生
的必具條件,是本經的綱宗,在這個偈頌中,再度指出。「獲得光明身」。
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思益經》說:「如來身者,即是無量
光明之藏。」如來身具有無量的光明,所以如來身就是無量光明的寶庫。
《往生論注》:「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所以光明藏就是智慧藏,光明身就
是智慧身。所以開了智慧眼,便也成就了光明身,因為智慧與光明是不二
的。由此可見,佛願一切眾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哪,身心都與佛
一樣,同於如來。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以上無量光壽兩段殊勝誓願無邊妙行,它的出發點,它的全部,它的
歸宿,只是一句話,為了無量一切眾生普得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再說得
簡要一點,那就是為利他。這就是根。《毗盧遮那經》:「大悲為根。」所
以上段這四句指出大願根源。
「閉塞諸惡道」。要把一切通到惡道的通路都堵住,讓他不通,讓他一
切眾生不能再入惡道了。此處惡道是指六道,都在輪迴之中,所以都沒有
徹底離開鬼畜地獄三途,所以都是惡道。《無量壽經魏譯》說:「橫截五惡
趣」。五趣是把修羅趣分散開了,因為修羅有好多情況(有天修羅、人修
羅、鬼修羅、畜修羅)。所以「閉塞諸惡道」是指六道的路它都不通了。「
通達善趣門」。這裡說的善趣,只是在極樂世界或他方佛剎、兜率內院等
等殊勝道場,登菩薩位成佛作祖了。佛要為一切眾生消除煩惱,封閉惡趣
六道的路,打開往生極樂世界等善趣決定成佛的門,那就首先要為眾生開
示妙法,令眾悟入,所以「為眾開法藏」。「法藏」,又叫做佛法藏,它是
法性的本體,法性之中含藏了無量的性中本具之德,也就是當人本來具有
的如來藏性。所以開法藏即是開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再者如來所
說的一切教法無量無邊,多法集合結積,所以稱為法藏。又佛的教義,所
含藏的義理無量無邊,不能窮盡,所以叫做法藏。佛要廣為九界眾生(菩
薩、緣覺、聲聞、六道眾生)杜惡趣開善門,就必須大開法藏,開示佛之
知見。而一切法藏之中,這個淨土是一切眾生賴以度脫的法門,能惠與眾
生真實之利。
「廣施功德寶」。「功德」,利益他人的是功,消歸自己的是德。又惡全
消盡是功,善悉圓備是德。上句為眾開法藏,其目的就在於廣泛施與眾生
無上功德之寶。「寶」有三個意思:(一)美稱。例如,念佛三昧,稱為寶
王三昧。佛菩薩的這個印契,稱為寶印。(二)寶是摩尼的直譯,若是意
譯,應為如意寶珠,能滿眾願。因為摩尼珠可有種種顏色,隨著念珠人的
心願,現出他願見的色。(三)真實法寶。《智度論》說:「於諸法中,法
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得法的人從現在直到入涅槃,
都從中得利益,所以稱為實寶。現在經句中所施的功德寶,這個「寶」呢
,具有以上三個意義:(一)美稱、(二)能滿眾願、(三)真實法寶。從
當前一直到涅槃都從中得益。
《觀佛三昧經》有一個極好的譬喻,其中說一個王子出遊,帶了一個
寶瓶,裡頭有王的寶印。一個窮人用騙術把寶瓶偷跑了,大家就追,許多
毒蛇也從四面八方來咬偷瓶的人。這個人最後爬上了樹,有六個黑象,用
鼻子把樹拉倒了,這個窮人從樹上掉下摔死了。可是在這緊急的關頭,這
窮人早就把瓶子和印都吞下去了。窮人摔死之後,身體散壞,可是這個寶
印在瓶內還在放光,便把這些毒蛇都嚇跑了。佛的譬喻說完了,佛就告訴
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
釋尊的開示「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這真是如來無上心
珠、一代時教的至寶,也即是真實究竟的功德之寶。所以淨土法門,千經
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正因為「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心印,心
印兩個字是什麼份量!諸大祖師祖祖相傳的,正是佛的心印。當年靈山會
上釋尊拈花,迦葉微笑,佛說:我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囑咐給摩訶迦
葉。迦葉傳阿難,直到達摩,那傳的是心哪。「印」是法王的正印。「印」
是譬喻,並非真指法王的印璽,而是表明其重要作用,如同印章。佛教諸
祖相傳的是心。過去的地方長官交接的是印,接了印便接了一切權力,指
揮軍隊,掌握財權、法權都憑這方印。以這來譬喻佛佛相傳、祖祖相授的
心。心即是佛的印,印表示佛的心,心印合在一起,意義更為深刻明確。
所以諸佛諸祖心心相傳,心心相印,所以說佛佛道同。這是根本的根本。
一個住於念佛的凡人,就有佛的心印,並且心放光,這就像那個摔死後的
窮人,因為身有寶印,屍體還在放光。所以這真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
名念佛的時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時候,所以說「一聲佛號一聲心」。住
於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壞,就是常照,就是放光,那你念佛的時候,必然
心光顯現。所以《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
是禪,不但是禪,是深妙之禪;不但是深妙之禪,而是無上深妙之禪。如
來「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的開示,正是諸佛以心印心的印、諸祖以心
傳心的心。若能信受,就是給我們開了智慧眼,必得光明身。
 
【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說法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上段以前,都是彌陀大誓願海四十八願的總結、提高與深化。本段這
八句的內容,是願文中沒有提到的,這也是佛經的常例,在偈頌中添補了
長行所沒有的內容。本段的內容,確實是有無比重要的涵義。
本段的大意是:我願有如同佛一樣的自在無礙的佛智,和佛所行大慈
大悲普利眾生之行,願如佛一樣常作天人的導師教化有情,成為三界中無
所畏懼的大雄。我願圓滿我過去所發過的一切大願,那就是:「一切皆成
佛」。這八句偈,尤其是前六句,法藏大士願成就無量壽、無量光,普開
智慧眼,同得光明身的同時,力求自覺,不斷增長,等同如來。由於全部
誓願都是覺他,若要別人覺悟,首先須要自己覺悟。自己還整個在無明分
別之中,全體是迷,怎麼能啟發引導大眾求得覺悟,其結果只能是一盲引
眾盲,相將入火坑。在當前末法中,這個毛病特別顯著,無論在家出家,
往往好為人師,或自加活佛、法王等美號登壇賣法,或者自誇妙悟,妄談
相似般若。其上者於弘法中難免放毒,所謂治病實質是庸醫殺人。其劣者
則毀教敗法,盜名欺世,斷人慧命,作惡多端。所以真實的佛教徒對於這
些應該十分警惕。
所以法藏大士為了真實貫徹自己的大願,就必須不滿足自己的所得,
繼續直攀妙高峰頂,究竟證入無上菩提。據善導、曇鸞兩大師所說,法藏
大士這時已是十地菩薩,可是大願無盡,誓求如來悲智雙圓的無上覺悟,
祈得佛的「無礙智」與「慈愍行」。
「如佛無礙智」是願求自己有等同如來的智慧。「無礙智」,對於生死
涅槃等等不二之法均自在通達,自在融通,沒有障礙。《大集經》說:無
礙智慧無有邊(不能窮盡,沒有邊際),善解眾生三業事(一切眾生的身
口意三業所造的一切事,如來都善於瞭解,善於解除)。又世尊說:「我為
法王,於法自在。」無礙智,自在通達,自在融通種種不二法門,正是「
於法自在」,所以無礙智是如來智慧。所以法藏大士願有如佛一樣的無礙
智。
「所行慈愍行」。這一句是法藏大士願如同佛的大慈大悲,自己所行如
同世尊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看待眾生等同一子。這兩句話,上句求無
礙智,願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是求同佛一樣的慈悲。這兩句話很重
要,就是智悲並運。智慧慈悲如同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常作天人師」。天人師是佛的十號之一,以前講過了。「得為三界雄
」。「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種德號,因為佛斷盡了一切煩惱,雄猛無畏,
所以成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寺院的正殿供養釋尊叫
做大雄寶殿。所以這兩句就是說,願意福和智都如佛,為天人之師普施教
化,無所畏懼,成為三界之大雄。
「說法師子吼」。師子就是獅子,古說獅子一吼百獸畏懼,譬喻世尊所
說之法,是無畏決定之說,可以使大眾震動,外道膽寒。
「圓滿昔所願」。「昔所願」就是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所結成的四十八願
。這一切大願,我都要圓滿。怎樣圓滿呢?那就是末後這一句:「一切皆
成佛」。
奇哉,奇哉,一切皆成佛!這一句粉碎虛空,平沈大地!不但有情的
一切,蒼蠅、螞蟻都成佛,地獄中的眾生都成佛,而且無情之物,大地山
河、磚頭瓦塊、桌椅板凳、衣服鞋襪都成佛。所以這一句就是四十八願的
本體,從這一句話流出四十八願。《往生論》可以給這個做一個註解。西
方極樂世界,國土是莊嚴的,這是依報,表示無情;佛的莊嚴,菩薩的莊
嚴,這三種莊嚴就進入在一個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一切一切,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顯露的,也
就是一切都是法身佛。而且清淨有兩種清淨:一個是器世間清淨,一個是
情(眾生)世間清淨。那麼這個有情的眾生世間、無情的器世間一齊清淨,
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有情無情同成佛道。整體是《華嚴》一真法
界。一真法界是大法玄妙的本體。沒有對待所以叫做一,真實離妄所以叫
做真,融攝萬法所以叫做法界,綜合起來就叫一真法界。在法界一一微塵
都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整個是不可思議。又《三藏法
數》說:「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與上同)即是諸佛
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
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可見一真法界是諸佛法身境界,根本沒
有生滅、空有、名相、內外種種差別,超情離見,事事無礙,不可思議。
總之,沒有那些二,有二就是差別。有了差別,就不是平等,就不是一味
平等的大覺。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中的水能夠說種種的法,滿眾生的意,想
聽什麼,水就給你說什麼,多少人同時在游泳、沐浴,各個可以聽到你願
聽的妙法,而且聽了以後,你馬上就懂。請問這是什麼樣的水!水就是佛
。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不是佛焉有這樣的智慧?你想深水就深,你想
淺水就淺,你想淋浴水就從頭上淋下,你想暖水就暖,你想涼水就涼,最
奇的是上面能滿各個的心願,宣說種種不同的妙法。這是什麼水啊?叫佛
水也行,水佛也行。可見極樂世界無一不成佛。豈但極樂世界,一切世界
,沒有一樣不成佛。所以「一切皆成佛」這句話,可以說是禪宗向上一路
、末後一句,也可說是密宗的大圓滿。大圓滿中無一不圓滿,各各圓滿,
一一具德,一一都成佛。密宗殊勝也正在這裡。《首楞嚴經》「首楞嚴」的
意義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的事,任何的事沒有一個不是究竟的堅固
,是常恆的,是徹底的堅固,這與「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話。這句話,萬
德圓成,一法不立,再有言說,便是畫蛇添足(可惜已經添了不少)。
 
【斯願若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珍妙華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
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四句偈文的大意是:我所發的大願,若能圓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
聖靈,都應受到感動,空中諸位天神,自然歡喜,示現瑞象,可從天降落
一陣珍奇美妙的花雨。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剋果」,「剋」是成,「果」是達到目的
,也是成就之意。我所發的願如果能夠成就的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聖
眾都應受感動。所發誓願如能成就,祈求天神,諸天示現瑞象,從天降下
珍奇美妙的花,下一陣花的雨(雨花就是從天降花,紛紛而下)作為印證。
底下又是長行,釋迦牟尼佛這時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剛說完頌,當時獻瑞
:大地六種震動。(一)指的六方。這種震動是個祥瑞,完全不同世間災
難性的地震,這是普地震動,各方都震動,不是某一個地方震,其餘的地
方不震。《大般若經》:震動時,「地皆柔軟,令眾和悅」。關鍵是正當震時
,大眾和樂歡悅,沒有恐怖,更沒有災難。它與世間震災完全不同。(二
)這個震動有六種動象:動、起、湧、震、吼、覺。「動」是動搖。「起」
是上升,地會鼓起來。「湧」是波動,有處高有處低。「震」是有聲。「吼
」是巨大的聲音。「覺」是使大家都感覺。「六種震動」,包括各方、各種
動象。「天雨妙花」。天就雨花了,花紛降在法會的上空。自然空中就有音
樂,並且讚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證明法藏大士決定必然成佛。因為
這個大願,處處表現無上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也即是無上大菩提
心,不可思議的因,必結不可思議的果,所以決定成佛。
 
積功累德第八
願文每天念一遍,當然很好,但這只是熏習而已。要根據自己的願出
生行動,才真成為你的願。願要起行,有行無願,是盲目的行動;有願無
行,只是虛浮狂願,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動,要「積功累德
」。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
。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
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上段大意是:佛喚阿難,並對他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之前,
在法會裡天人大眾之中,發了以上的弘深誓願,於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
,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自己的淨妙國土。經過
多劫的
積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國,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眾,微妙無比,
安然建立,永劫常然,永無任何衰壞異變。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叫阿難。佛說: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之前
,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了這樣弘大的誓願之後,就安住於真實之慧。《
往生論》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極樂
世界種種莊嚴都是真實智慧,都是無為法身。當年法藏大士莊嚴淨土的時
候,正是安住真實慧中,「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本段總綱

「弘誓願」。弘就是廣大、普遍。平等普度的願叫做弘願。希求滿足叫
做願,更堅決的願叫做誓願。別的東西來干擾,你有堅定的誓願就能排除
──我不能管那些,我自己有誓願。
「住真實慧」。這個真實慧,跟前頭第二品《德遵普賢品》的「開化顯
示真實之際」、《大教緣起》裡「惠以真實之利」,這三句話說的是實際理
體的三個方面,一個是真實之際,一個是真實之利,一個是真實之慧。三
句不同,但是三句中有共同的,那就是「真實」。《大乘義章》說:「法絕
情妄為真實」。徹底超情離妄顯現本真才是真實。所以真實就是本體,真
就是真如,實就是實相。真如實相,《觀佛三昧經》:「佛地果德,真如實
相,第一義空。」到了佛的果位,果上的德就是真如實相和第一義空。第
一義空就是勝義諦空,這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這樣
的空。與色對立的空,是頑空。空是一邊,色是一邊,兩邊對立叫做邊見
。第一義諦與真如、實相都是佛地果覺的聖德,這三者是同一涵義的不同
名字。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又《教行信證》說:「無為法身即是實相,
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可見真如、實相與法身只是名字不同。
天臺宗說「諸法實相」,華嚴宗說「一真法界」,可見真實兩個字有無上甚
深的涵義,有無量無邊的妙德。真實之際,就是真如實相究竟徹底的本源
。譬如探黃河的原始處,必須要窮黃河的源流,真如實相的究竟根源,叫
真實之際。真實之利呢?本經《大教緣起品》說:「如來…所以出興於世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所以普令眾生都得到真實之利,是如來
出世的真實目的。那麼如何能叫得到真實之利呢?那就須要宣說,能令一
切含靈都得度脫、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萬類齊收、三根普被的淨土法門

「真實之慧」。能顯示真實之際的本體,流出真實之利妙用的,正是真
實之慧的全體大用。《大乘義章》說:「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
」真心就是指當人的妙明真心,又叫自性清淨心,也叫佛性、真如、實相
、法身、法性、如來藏、法界等。釋尊證道時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
慧德相」,就是指這個真心的本體,但由一念妄動,於是「但以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倘若「真心體明」,那就是本有真心的本體恢復了本有的光明
,這一句也就是禪宗五祖所說「明自本心」。為什麼能明?就因為「自性
無暗」,這與「真心體明」是一句話。自性就是指自己本有的佛性。譬如
一面明鏡,本是十分光明,可惜被污垢濁穢的東西把鏡子弄髒了,鏡子被
暗所遮,就不能照東西了。自性上消除了一切暗,這就是「自性無暗」,
也就是禪宗的「見自本性」,這才叫做慧。所以明心見性才是本經所說的
真實慧。
前已提到:「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無情的、
有形的、無形的種種都叫做法,不是專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
佛教這個法字的定義,是最普遍了,什麼都可以稱為法。什麼叫真實?就
是對於一切法都要離開情執與妄見。眾生都是在情見之中,所有的見,都
是眾生知見。佛出現世間的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佛的知見。我們
的修行是什麼?就是要把我們的眾生知見,轉變為佛的知見,就是這麼一
件事。所以要捨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見,日新又新。所以修行是否得力
,就看你能否去掉這些東西,破除這些東西。不是把自己的這些見,做為
核心,慢慢豐富,慢慢美化,這只是自欺。譬如貨物,只用名牌貨的包裝
,實際的內含是自己的劣貨,你始終是假的。你得把這個自己拋掉,無我
嘛!真正要無我!沒有我,還有什麼見!沒有我相、人相、我見、人見,
不但要無相,而且要無見。眾生所有都是情見,都是妄見,真實法中沒有
情見,沒有虛妄,所以叫真實。所以真實之際、真實之利、真實之慧都是
這個意思。所以離開妄的本心,也就是自性、自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
佛性,也叫做法身等等。真心是體,有體就有用,從真心所流現又能表明
本心並起無邊妙用的就是慧。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植物人,人跟植物一樣,
沒有腦筋,只會吃喝,而是要從真心本體上,流出無邊殊勝無比微妙的照
用。這不是第六、七兩識所產生的妄用。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我,這兩
個識在那產生的錯覺、妄想、執著,遮蔽了本來的智慧德相。再者,本經
的三個真實,可比擬涅槃的三德。真實之際就是法身德。真實之利,使眾
生不為煩惱所束縛,不為三界所拘留,是解脫德。真實之慧是般若德。所
以這三真實就如同涅槃的伊(梵文為∴)字三點,不縱不橫(不是:也不
是…),即三即一,說它是三,對,有三點;說它是一,也對,只是一個
字。伊字三點,即是三也是一。涅槃三德同於本經的三真實。發願之後,
法藏大士積功累德,第一句話就是住真實慧。這就是畫龍點睛。極樂世界
一切種種的殊勝莊嚴,都是真實慧所流露的,也就是說真實慧所成就的。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勇猛精進」就是沒有間斷、雜亂
,沒有疑慮、畏懼,沒有懈怠、停頓。「一向專志」就是心志專一,心是
專一、固定的,沒有轉變,沒有悔改,一往直前。「妙土」指精美絕倫的
佛土。它的精美不但一切不能和它相比,並且它的美妙大家想像不到,讚
不能及,所以稱為妙土。如何來莊嚴妙土呢?粗淺地說,就是很尊重的、
很恭敬的,以等等的美、等等的善來做裝飾。法藏大士有種種的妙德,這
個妙德是能莊嚴,能做莊嚴的事,所莊嚴妙土,是所莊嚴。法藏大士以本
身的萬德來裝飾所建的妙土,所以國土具足莊嚴。再進一步說,極樂世界
依正一切莊嚴,直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由於心土不二,自心清淨光
明即是國土清淨光明,心具萬德就是土具萬德,所以法藏大士住真實慧,
莊嚴國土,這才是真實莊嚴,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大根本。本經二十六品中
,阿彌陀佛對十方來極樂禮供聽法的大菩薩們說法:「覺了一切法,猶如
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
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兩偈是彌陀宣說成就佛剎的關鍵,也等於開演怎
樣住真實慧莊嚴淨土。第一偈說,首先要了達覺悟一切法,如夢、如幻、
如響(回聲)。這與《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味的,這
就證明金剛般若是成就佛剎的根本。有了根本,再滿足大願,就決定成功
。第二偈,首要通達一切法性,是第一義空無我,既沒有人我,也沒有法
我。這和第一偈在根本上一樣了。你所專志求得的清淨佛土,也正是於諸
法性中一切空無我,所以若能這樣通達,這樣志求,你才能圓滿。所以人
我法我俱空,才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才能真正通達真如、實相,契悟
法身。從這裡可以流現一切。一切空無我,還在求淨土,這是真實慧。明
白了本體,又從本體起照用,這是真實慧。所以無我無人仍專志莊嚴淨土
是真實慧。總之一切無我是理,莊嚴佛土是事,雖然沒有我,也沒有土,
可是仍然「一向專志莊嚴」是理事無礙。佛國離相,不妨專志莊嚴;雖有
種種妙相,可是即相離相,當體即空。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
做夢中佛事。」建立道場,只是水中之月;大做佛事,如同夢裡空花。這
樣就事理無礙!空有雙融,遠離二邊,契合中道,這樣圓修、圓證,所以
彈指圓成。所以說住真實慧,專志妙土,是大願之本。從真實之體,才能
產生真實的照用、真實之慧;安住於真實慧,才能如實顯示真實之際。寶
珠放光,首先照亮寶珠的本體。所以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一塵一香、一
草一木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流現,無一不是一真法界,無一不是圓明
具德,不可思議。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開」就是開放,張開;「廓」是開廣空虛。
「開廓」,就是空廣開闊。《往生論》說極樂世界「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
際」,就是「開廓廣大」之意。虛空不可壞,不可燒,不被淹,所以究竟
常存。「超勝獨妙」。《法華遊意》說:「妙是精微深遠之稱」(精彩、微妙
、深入、久遠)。《大日經疏》說:妙是「更無等比,更無過上」。沒有能
比的,更沒有比它更好的。《會疏》說「超勝獨妙」,不僅僅是廣大,而且
其中這一切莊嚴之事,佛身、國土、依報、正報,都是第一無比。超諸佛
剎,是最為精美,所以故作「超勝」。唯有極樂這一國土,最不可思議,
所以叫做「獨妙」。《會疏》又列舉了七件事,說明極樂世界的超勝獨妙。
現選出其中精彩的四項:(甲)「佛身光壽,超過諸佛」。佛光無量,壽命
無量,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超過諸佛。(乙)「名號利益,獨出難思」。
彌陀聖號名聞十方,十方諸佛都稱讚,都勸其國眾生,大家都念阿彌陀佛
,可見彌陀名號「獨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難思」。(丙)「往生正因
,易修易獲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閒忙,男
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地獄惡相
顯現,此時懺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信願
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獲」。(丁)「生後得果,太頓太高故」。往生
以後得的果,太頓了,太高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
退,太頓了。帶惑的、帶罪業的凡夫,只要橫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補處菩薩相當,故曰太高。善導大師說:「四十
八願莊嚴起(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莊嚴而起的),超諸佛國最為精。」所
以叫做「超勝獨妙」。
「建立常然」。最初興起是「建」,最後成立叫做「立」。「常」,常恆,
「然」,就是這樣。「建立常然」指從初興直到無盡的未來,永遠就是這樣
了。「衰」是衰退、衰弱。「變」,改變、變壞。極樂世界建成了之後,永
遠不會衰退變壞。「常然」。「常」有三種:(一)本性常(凝然常),(二)
不斷常,(三)相續常。(一)本性常是法身,法身無生無滅,本來常住。
(二)不斷常是報身,因為報身是從法身所流現,所以也就沒有間斷了。
(三)相續常,指應身,應身化現於這個世界,前一個應佛剛剛過去,又
另顯現出一個應佛,前後相續。善導大師《事贊》說:「極樂無為涅槃界
」,「無衰無變湛然常」。這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法身常。至於密部《大乘密
嚴經》也說極樂世界是常住不壞的,經文說:「而依密嚴住」。密嚴是大日
如來的國土,就是極樂莊嚴國。經文接著說:「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
。」這就是說,彌陀就是大日如來,密嚴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底下又說:
「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密嚴國土就是大日如來
(也就是阿彌陀佛)所顯的他受用土,是為他佛受用的報身國土,是從法
性上由大慈悲的願力而建立的。這個淨土跟法性土,跟常寂光土一樣,沒
有無常的過失。《密嚴經疏》說:「今此密嚴藏(國土),但於清淨如來藏
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經中說:微塵聚為世界,世界散為微塵(現代
科學已經證實)。但極樂國土、密嚴國土,是如來清淨藏心所顯現,不是
微塵所成,本來不是物質(所謂微塵,不是人們過去認為光線中所照出空
間小小的微點,那還是太大了。近代科學家發現微中子,他空間所佔的區
域等於一個電子的多少億分之一,它可以透若干億公里的鋼板,因為它太
小了,它彌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後,就出現大量的微中子,
微中子慢慢匯聚為世界。看來宇宙大爆炸的壓力波,就是佛教所說三災中
最大的風災)。密嚴、極樂都不是微中子這類東西所形成,而是如來清淨
妙心的顯現,因此它「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
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
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
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實慧,成就妙土,超勝獨妙,建立常然,是積
功累德的總綱。本段開始是積功累德的詳說。第一句就標出法藏大士莊嚴
妙土是長期不懈,是經過無量劫的精進修持的。於長劫中積累培植種種具
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貪嗔癡三毒,也不貪著色聲等六塵,一心所樂只是
憶佛善根,念佛名號。憶佛念佛,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同時
深入寂滅為樂的無上寂靜、入無餘涅槃的妙行,遠離虛妄這個一切惡事的
根本。以第一義諦的法門勤修萬德的根本。念佛名號是善中之王,所以同
於三世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計較種種苦惱的干擾,對於生活沒有貪求
,不追求安逸享受,厭惡名利,少欲知足。於所發誓願,永遠沒有厭倦,
堅決剛毅,得成於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誣衊並節節支解,不起嗔恨
。以下分句解釋:
「積植德行」。積是累積,一點一滴的積聚。植是種植,像種植樹木,
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這樣積德修善,久經時劫,沒有
疲厭。「不起貪嗔癡欲諸想」。在自己心中,貪、嗔、癡、欲(色欲、食欲
),內心不起了。對於外塵,「色聲香味觸法」,也不貪著,只是喜樂「憶
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憶,只是佛啊,
所以這個很精進。《首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
見佛。」《華嚴經》: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本經《大教緣起
品》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觀佛三昧經》說:「爾時會中,即有十方
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在說此經的法會中,十方來的菩薩,太多太多
,不知有多少。)「各說本緣」,每一位菩薩各個都說自己過去是怎麼修成
的。當然每人本緣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由於念佛得道的。於是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
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以上《觀佛三昧經》這段經文
實是無上希有的殊勝開示,經義是:釋尊告訴阿難尊者,你現應當好好的
記住,千萬不要忘記了。我釋迦牟尼佛同十方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當前賢
劫中的一千佛(釋尊是第四佛,彌勒大士當來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
,這一大劫裡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賢劫千佛。從彌勒大士起都是未來佛
),所有這些現在與未來的佛最初發心,到得一切種智究竟成就,都是因
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諸佛,賢劫千佛,都是如
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這樣,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憶念他們所修的善根,
憶念諸佛的功德。憶念佛德,於是感恩圖報,要學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證
,憶念不忘,這叫做憶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諸善中王,最為殊
勝,我們要跟佛齊等的話,首先應當學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萬德,
總攝一切善根,具足一切法門,所以在念名字的時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
,也就是憶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這四句應一口氣讀下
去。其中第二句是「遠離虛妄」,虛妄兩個字很壞,不實就是虛,違反了
真就是妄,虛假不實叫做虛妄。《圓覺經》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
虛假浮動的心又有多種巧見,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這樣的人
「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涅槃經》有句話很深刻:「一切惡事,虛妄為本
。」所以我們經中講三個真實,所貴的是真實,所忌的是虛妄。虛假、浮
誇、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惡事都是從虛妄所生。法藏大士,積功累德,
首先是遠離虛妄,就杜絕了一切惡事的根本。
「寂靜行」是如來所行的究竟清淨的滅度法,是諸大菩薩趨入無餘涅
槃的妙行。寂靜幽深,不是言語所能宣說。法藏菩薩住真實慧,遠離一切
虛妄,所以行的是寂靜行。「依真諦門」。「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世間
、出世間的道理,決定不虛妄的,叫做「諦」。大地山河,世俗認為是真
實的有,認以為實,為了順世俗迷情建立世諦,也稱俗諦。智慧所見的涅
槃,寂靜、真實的理叫做真諦、勝義諦、或第一義諦。《智度論》說:「佛
法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
故,說眾生無所有。」所以《金剛經》說,我滅度眾生,這是世諦;而實
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第一
義諦。「依真諦門」,就是依勝義諦為門(能夠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門),
依靠第一義諦的門路,來培植眾德的根本。例如《金剛經》說:「無我無
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處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修
一切善法就是植眾德本。植是種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
根。在《教行信證》裡說:「德本者,如來德號(指佛的名號)。此德號者
,一聲稱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滿(登峰造極的功德,就圓滿了),
眾禍皆轉(種種災禍都消除轉變了)。」剛才引證的《觀佛三昧經》說:「
十方諸大菩薩皆依念佛得。」又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
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就是證明佛號就是德本。當
代眾生,念阿彌陀佛就是植眾德本,發菩提心,老實念佛,就是「依真諦
門」,廣植德本。華嚴玄門,一多相即,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句
佛號,名具萬德(萬德都在一句佛號裡面),名召萬德(在持名時,所召
喚來的正是彌陀多生多劫積功累德所圓滿的至德)。蕅益大師說:「一句南
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法。」菩薩萬德齊修證入涅槃,但萬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
指德本就是持名,因為華嚴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逼惱身心的叫做苦。常說八苦交煎,這一切
苦都不計較了。法藏大士發願「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就是
不計較這些苦。「少欲」,《涅槃經》說,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雖然
少,我也不惱恨。《遺教經》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沒有貪求,也
就沒有恐怖與憂患。又「有少欲者,則有涅槃。」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
對於世間還有種種貪戀,出離心還欠缺,焉能談到涅槃。「知足」,「汝等
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
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法華經
》說:「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可見對於「少欲知足」萬萬不
能輕視。
「專求白法」。《大乘義章》說:「善法鮮淨,名之為白。」所以白法就
是白淨的善法。專求善法、白淨離過的法,來利樂群生,惠以眾生真實之
利,叫做「惠利群生」。「志願無倦」。《普賢行願品》大願的末後都是「念
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無倦」就是沒有疲厭。「忍
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師說忍有三種:(一)
安苦忍,對於世間違緣的事,能忍,能受。(二)他不饒益忍,對於別人
違害損傷自己,也能忍受。(三)法思維忍,於法無分別,對於一切法遠
離分別,這樣安住,是第三忍。三種都成就,稱為忍力成就。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本段大意:對於一切眾生,心中時常懷想的是大慈與安忍。對待別人
是和顏悅色,即是經中的「顏色常和」。愛語是四攝法之一,要攝受眾生
,要行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委婉善巧的良言相告。「勸諭策
進」,來勸說促進,幫他開佛知見,悟佛知見。自己是盡未來際,永遠恭
敬佛法僧三寶,尊重奉事師長,為師長服務。在奉事師長這句經文自然包
括孝順父母,父母正是「長」。自己沒有一點點虛偽諂曲的心,沒有一點
虛假、造作、恭維、奉承的心。所以《維摩經》:「直心是菩薩道埸。」肇
公註解說:「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的根本。」《涅槃經》說
「一切惡事,虛妄為本」,可是質直無諂,是萬行之本,兩相對比萬分重
要。所以學佛不是要寫論文,當佛學家,升座說法,而是要有真實修行,
成為軌範,才是大丈夫事。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一段是法藏菩薩律己方面,也就是自覺方面的行持。筆者常說,對
於自己生活享受、名譽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對於自身的覺悟則是越高
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莊嚴,徹底覺悟,以身宏道,永作楷模
(榜樣),真是萬世模範。本段的大意是:
「莊嚴眾行」。「眾行」表六度萬行等一切行持。「莊嚴」,《涅槃經 》
說:「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莊嚴眾行」,就是用福德
同智慧來莊嚴自己的六度萬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行中都包括
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軌範」。軌是軌則,範
是模範。由於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軌則,所行所示,成為模範,
所以說是「軌範具足」。「觀法如化」。《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
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觀」,我們常說作觀、觀想,其實「觀」字
很深,就是觀自在菩薩的這個「觀」字。離開一切情才叫做「觀」,「觀」
就是智慧的另一個名字。觀和想也是這樣,有心的叫做想,離念、無心的
叫做觀。一般所謂觀想,都不容易達到「觀」,只是想想而已。觀和照都
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淺的。所以我們也知道五蘊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
,就因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範疇裡,對於五蘊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
照見五蘊皆空。若是照見,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觀法如化」,就是照
見一切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術師變出來的,還有什麼可執著呢!「三昧
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離開生滅之相的真體。離盡煩惱之
相叫做「寂」。由於照見一切都是幻化,在本體之上絕除名相,沒有煩惱
,不生不滅,住於常寂甚深三昧。「善護口業」。三業之中,口業還是很容
易犯的,所以要善於護持,主要就是「不譏他過」。譏是譴責、誹謗。不
要去譏笑別人的過失。口業上不說別人的過失,實際是意業的不見他人過
失。上品偈語末後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嚴經》「一切事究竟堅固
」,這就是不見他人過失的根本。但也不等於是糊塗,一個人好,一個人
壞,我一點也不知道。這些地方,有兩句話很合適,「善能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善於分別,而在第一義上沒有動;在第一義上不動,
還是善能分別諸法相。總之,都不是落在哪一邊上,這才是中道。「善護
身業。不失律儀」。「律」就是戒律,「儀」是儀則、儀式、儀軌。防惡止
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動叫做律儀。《瓔珞經》:「一切眾生,初
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護身業
,嚴守淨戒,作為人天模範。「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由於智慧猛利,觀
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復又善護身口,嚴持律儀,故能深達法源
,從容中道,善護己念,清淨無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