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白話解(黄念祖)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
無上真正之道。】


所有國城、聚落(就是鄉村中的居民點)、珍寶,這一切一切都無所執
著,這一切都可以經常拿來布施,這是財施;更重要的是法施,把布施、
持戒、忍辱等六度的行來教導度化眾生。這樣殊勝的財法二施,連城池、
聚落、珍寶等都可施人,唯樂以菩薩大法教導救度眾生,正是無上殊勝自
他兼利的大行。《會疏》說,「教」是以道傳人,「化」是轉惡為善。安住
正道,建立大心,叫做「安立」。「真」是真實,沒有迷妄。「正」是於理
無差,沒有邪曲。「道」,《華嚴大疏》說:(一)通至佛果故名道。(二)
涅槃之體,無障無礙謂之道。所以道就是能達到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涅槃
的本體。所以「住於無上真正之道」,「住」是安住,「無上」是更沒有能
超過它的,在它之上的,「真正」是真實契合理體,「道」,能通到涅槃,
並且就是涅槃。即使無量眾生都得到教導與度化,能安住在無上真正之道
,到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或
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
主。乃至梵王。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
不能盡。】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由於成就了這樣的善根,「所生之處。無量寶
藏。自然發應」。福慧雙修所得到的果實,自然福慧雙圓,所以無量寶藏
自然發應。「寶藏」是儲存珍寶的倉庫,「發」是開發,「應」是應化。就
是說無量儲放妙寶的倉庫感通化現,自然開發。這就是福報。他或是「長
者」(年高財富),或做「居士」(居士過去也是很高的,守道自恬,寡欲
蘊德,名為居士。不像現在,只要是佛教徒也可以稱居士)、「豪姓」(指
名門大族)、「尊貴」(指高官顯吏)、「剎利」(是王家貴族,或者是國王大
臣)、「轉輪聖帝」(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金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
欲界六天,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樂化,六
、他化自在),乃至「梵王」(是大梵天王)。由於菩薩所修無量功德,所
以生生尊貴,德高望高,財富充足,並常能遇佛,都尊重供養,未曾間斷
,所做功德說不能盡。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
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


法藏大士身口常出無量微妙的幽香,香味很像栴檀(柱香)和優缽羅花(
青蓮花、紅蓮花),能徧熏到無量世界。他不論生在何處:長者、剎利、
天界等等,都是色相端正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相好都是色
法,都是來莊嚴顯發佛身。《大智度論》說「相粗而好細」,有相沒有好就
不圓滿。輪王、帝釋、梵天,他們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沒有好,於是相
就不微妙。眾生見到佛,能見到相,好則難見,因為眾生眼觀察不到這麼
微細。由此可見,相是粗的,好是細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難見的。法藏
菩薩,在因地之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而且手中常出無盡之寶
、供養之具,都用來利樂有情,普施眾生。所以本經此處也顯示了華嚴境
界。在一隻手裡頭能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無窮無
盡,普作饒益,正顯一中有多,小中含大,圓明具德,不可思議的華嚴事
事無礙境界。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緣」。因為以上種種積功累德的因緣,能使無量無數眾生,都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讓無量的眾生發菩提心,就是如來出現於世
的目的,使眾生能得真實之利。法藏大士於無量劫勇猛精進,積功累德,
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讓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們這些
末法眾生,現在能發起菩提心,都因彌陀大願多劫教化的結果。經中三輩
往生,都因發菩提心。此心殊勝,「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若能發起,實
是大事因緣。
 
圓滿成就第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從本品起是大士無量勝因所感的
聖果。一切誓願都已圓滿成就,這就成為本品的品名。本品開頭這幾句話
,文字極少,可是描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議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這時佛告訴阿難說:法藏比丘,修菩薩所修六度萬行,廣積種種功德
,無量無邊,於是就「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對於一切所有種種的法,
都通達自在,沒有阻礙)。這句話意思很深。佛曾經這樣說過,「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譬如人王,在人中自在。沒有人超過我,控制我,我為法
王,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圓融無礙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法藏比丘
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讚歎。也就是說法藏比丘此時就同釋迦牟尼佛一樣
,達到了諸法平等、自在無礙的無上覺悟。底下又緊接一句「非是語言分
別之所能知」。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無上成就,當然其中包括「於一切法
。而得自在」,是無比的奧密,言語道斷,所以不是語言所能通,心行處
滅(心的作用達不到了,眾生的心只是分別,都是第六識的作用,只要念
起,便有分別)。現指出不是分別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為
力了。這就是說法藏大士不是眾生的凡心所能猜測。以下再把兩句重點說
明一下。「而得自在」四字的深義,還可以從《心經》中觀自在菩薩的名
號得到體會。「自在」兩字有很深密的意義。「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
「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麼叫做「在」?宗門祖師說:
「罄然獨存」。「罄然」就是百丈禪師的「迥脫根塵」,從六根六塵中桶底
脫落了。「獨存」就是百丈禪師的「靈光獨耀」。可證十方諸佛、歷代祖師
都是一個鼻孔通氣。這個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說是「十方世界最靈
物」,故稱「靈」。光明就是智慧,故稱「光」。孤立無侶,無一物可當情
者,故稱「獨」。寂然常照故稱「耀」。所以「罄然獨存」和「靈光獨耀」
都是顯示了自心的「在」。所以觀自在就是了了明心,了了見性。要在任
何情況下,自心自性了了現前,不為一切所礙,那才是「於一切法。而得
自在」。現在有些修行人偶爾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轉眼,就不知道
哪兒去了,就被煩惱和世法牽著鼻子圍著茅廁坑轉。若真是了了見心,了
了見性,這就是甚深般若,最徹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蘊,度一切苦厄
,自在無礙了。所以應該以知有自心為因,知自心本不生滅,沒有增減;
一切時處觀照自心是為因,所得的果,就是徹底恢復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
,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議。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也很好懂,但是「
佛學」越深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認這句話,他大概認為別人可以不懂
,他是佛學家,所以他都懂;他不但懂,還可以當裁判員,對於不順眼的
佛經,他可以說是假的,於是出示紅牌,罰出場外。「非是語言分別之所
能知」同《法華》的「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兩句
在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實義上完全沒有兩樣。我們常讀的開經偈最後一句
:「願解如來真實意」,這句很好,表示眾生當前的生滅妄心理解不了,所
以祈禱佛力加被,讓我能解。《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是要大
家能夠悟入佛的知見,但是佛的知見,經中說「唯有諸佛世尊,乃能知之
」。既是眾生,現在所有只是眾生知見,所以就要用慈悲喜捨中的「捨」
字,你要捨掉自己的知見。許多人只是抱著自己的知見不放,根據自己的
眾生知見來評定批判佛的知見,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捨掉你的
眾生情見。常云捨身容易捨見難,所以首先要在「捨」字上用功。常說「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就是說你先捨盡你的凡夫知見。譬如一只裝滿了
漿糊的瓶子(佛教稱為滿器),你拿來裝甘露,那是裝不進的,必須把瓶中
洗乾淨再說。《圓覺經》(圓覺也就是真如實相的另一個名稱)說:「未出
輪迴,而辨圓覺。」沒有出輪迴,仍是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滅心。在
生滅心中,妄想是相續不斷的,前一念滅,後一念生,老是生滅生滅不停
,妄想不斷,所以「未出輪迴」。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辨別什麼是圓覺
,其結果只能是「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也就是說,你想辨認的圓覺實
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樣,也在流轉了,所以你不能真實理解圓覺。以上
《圓覺》經句,證明本經的「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與《法華》的「是
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與教中所說:太末蟲(微生物)處處能緣,
獨不能緣於火炬之上;眾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完全一致。所
以如來真實義不是眾生在思量分別、語言分別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為
如來的真實義,都隨著你的妄心一起流轉了。我們應知如來一切言教都是
指月的標,如來指出見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來這一指,這叫做棄指認
月,那就更難見月了;更不可執指為月,把如來的手指認成月亮,那就三
世諸佛都含冤了。所以經教像是指路牌,做一個箭頭,上寫頤和園,大家
按箭頭方向一定找到頤和園,但決不可認為指路牌就是頤和園。又像地圖
,譬如幾個朋友在我家中,想從地圖找出巴黎在什麼地方,其中有個眼睛
好,首先發現了,他用手一指圖上的巴黎並說:「巴黎就在這裡!」這位
先生的話也對,也錯。說他對,因為他所指確是圖上的巴黎;說他不對,
因為他和地圖都是在中國北京黃念祖的居室之內,這裡不是巴黎。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
清淨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報的成就,這一段是所攝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報
的成就。段中大意是:過去所發的四十八願,全部實現,所建佛剎是「如
實安住」。「實」是實相,也就是真如,所以如實而住就是如如而住。極樂
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國土遍攝十方佛國的勝妙,所
以說「具足莊嚴」。佛土一切莊嚴令人肅然生敬,這是「威」。國中萬物都
使人增上,是為「德」。國土一切都不能窮盡,所以叫做「廣大」。彌陀另
一名號是無量清淨覺,所以所居佛土是清淨國土,心土如一。
「圓滿成就」。「圓」是圓妙。「滿」是具足,一點沒有欠少。「成就」
是實現、成功。《往生論注》說: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今天都真實成功
,已成了阿彌陀如來了。由於誓願自然產生了神力,這是「願以成力」。
由於你的願出生了力量,「力以就願」,你的願力就是來實現你的本願。「
願不徒然」,願不是虛發。「力不虛設」,所產生力量也不是虛設無用。願
必產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實現本願,力和願是相符的,是一致的,願有多
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願能實踐能落實,所以法藏大士所發的四十八
願圓滿成就。
「如實安住」前已說過,即是如如而住。「如實」的意思正同密宗的「
如實知自心」的「如實」相同。密宗的要領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的知
自己的心。「如實安住」、「如實知自心」,兩個「如實」是一樣的。但在本
經更進一層,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於自心,也就是安住於
真實之際,也就是安住於諸法實相,也就是安住於法身。《往生論》說:
極樂國中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
身。既然極樂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際一如。過去現在未來是三際
,三際沒有分別,打破了時間,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極樂究竟
的國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莊嚴」。法藏大士在發誓修習的時候「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
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又《國界嚴
淨品》:「彼極樂界……具足莊嚴……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
一切世界。」可見極樂乃廣攝無量佛國的微妙莊嚴而成就,所以是「具足
莊嚴」。又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流現,心淨則土淨,所以「具
足莊嚴」。
「威德廣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愛就是「德」。「威」是威
力、威儀,令人肅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於人,令人尊愛。極樂
國土香光音聲都作佛事,饒益眾生,一毛一塵都是圓明具德,所以有德。
再者教化眾生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折服,一是攝受。折服是威,攝受是德
。並且在度生時,往往先須折服,才能攝受。例如與外道辯論,只有在折
服他,把他說敗了之後,才有可能攝受他作為佛教徒。「廣大」。無所不包
、無所不容是「大」。窮極本體、妙用無窮叫「廣」。「廣大」的含義,可
以用近代語言來說明,那就是數學上的無限大,符號是「∞」。無限大減
去任何數仍是無限大,把它分為千分萬分億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
是無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窮盡。現在十方佛土中的如來都勸說自國人民往
生極樂,這麼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極樂,極樂永遠也不會容納不下。極
樂人民到十方去供養諸佛菩薩,所須供養之具,永遠沒有窮盡,就像「∞
」,怎樣減,怎樣分,結果仍是無限大。
「清淨國土」。經裡頭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踰十方」,而清
淨也是佛號,漢譯就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佛都無量,無量光、無量
壽、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種種的無量。由於阿彌陀是無量清淨,心淨則
土淨,所以極樂世界是無量清淨。再者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也就是密
嚴世界。《金剛頂經》說:「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
。」這就是說密嚴與華藏兩個佛剎都是金剛自性清淨,不是由凡物所成。
又《密嚴法藏疏》:「今此密嚴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這說明密嚴國
是由於彼土如來的清淨如來藏心所現。所以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
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來。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
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
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
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本段大意是:阿難聽佛說完以上開示,就問佛:法藏比丘成就菩提了
,他是過去佛呀?未來佛呀?還是他方世界中的現在佛呀?世尊回答:「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從沒有所來的地方而來的,去是向
沒有所去的地方而去的。)這同《金剛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完全一致。「彼佛如來」就是阿彌陀佛,是法身。法身遍
一切處,處處是自家,本來是一體,怎麼能說從哪里到哪里。靈峰大師《
金剛經破空論》說:真如不能從自體以外一個地方到這裡來,也沒有自性
以外另一個處所可以去,只是有緣則現。池水清涼了,天上的月亮就現出
來,月亮也沒有下來,水也沒有上去。回頭陰天了,月亮又不現了,可是
月亮始終是無來也無去呀。不是說看見月亮的時候,月亮就到水裡來了,
不見時月亮從水裡又走了。根本沒有來去,這就打破了空間。
「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這就打破了時間。非生非滅這同於《涅槃
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也就是《楞嚴觀
世音菩薩圓通章》「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眾生在妄,一念一念生滅不停
。滅了生滅,所以說「非生非滅」。但生滅滅已不是就斷滅了,而是「寂
滅為樂」與「寂滅現前」。《觀音耳根圓通章》說:「寂滅現前,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得二種殊勝。」這就是禪宗常說的從冷灰中突然蹦出熱豆。正
當火滅灰寒的時節,偏偏從冷灰裡頭蹦出一顆熱豆,這常用來譬喻禪宗開
悟的情況。現在許多人火不滅,灰不寒,領了一隊人熱熱鬧鬧扮神扮鬼,
只是自欺欺人,大家胡鬧一場。這一點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除消淨盡
了之後,連能滅所滅都盡了之後,這時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別有天地。
這個無生無滅,不是斷滅,而是「寂滅為樂」。「寂滅為樂」四字是教眼。
「非過現未來」,現在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都懂了,他說,時間是人類的錯
覺。過現未來,只是因為有妄想,前一念就是過去,現在又有一念這是現
在,底下還有一念跟著就要來,就是未來。離開妄念什麼是過去現在未來
!(入禪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覺好多天過去了。先師虛老山中靜修,一次
大雪封山,大家以為虛老怕是死了,大家用長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閉關的
地方,大家敲引磬叫門,把虛老從定中驚覺了。開門相見,大家高興極了
,虛老說:你們這麼遠來一定餓,我這兒煮的芋頭可以請你們吃。我煮上
芋頭,就打坐了。誰知打開鍋蓋一看,芋頭長的毛,都長得好長了。多少
天了,但只覺得是在片刻之間。)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信心銘》最後一句「無去來今」,沒有
過去,未來與現在。這就表示過、現、未三世,本來沒有差別,都不離當
人的一念。上面所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表示十方就在當下。世人所
執的時空概念全部打破了。以上所說是法藏大士所證法身理體,也就是本
經的「真實之際」,在這裡可以充分看出本經與《金剛經》本無分別。彌
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還有什麼眾生可度?可是理
不礙事,在寂滅中正好廣顯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圓融。加以本願無
盡,所以要廣施真實之利,普利眾生。
「但以酬願度生」,這一句就表明了為什麼從法身境界流現了體兼報化
的極樂國土,只是為了酬願度生。「酬」是酬報。「酬願」,就是俗話說的
還願。俗說既然許願就要還願,也就是要實踐自己的誓願,所以要酬願。
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度眾生,這個大願成就,當然要酬願度生。怎麼度
呢?所以「現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現」有兩個意思:(一)是
指極樂世界是從如來的自性清淨心所流現,這是「現」字的意思。(二)
是現在的意思,他現時正在說法。「西方」。專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
即事而真的無上殊勝密意。如《法華》所說,佛看眾生的根機,「隨所應
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等等)」。佛已明說了,佛所說法是
隨眾生根器利鈍而有種種的不同,佛的名號壽量等等都是隨著眾生所能接
受的水平而說。「現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勝方便。善導
大師主張:娑婆眾生妄心爆動,指方立相,尚未能專注,況無方無相耶?
「爆」,例如爆炸。眾生的妄心,經常狂動,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專注
,所以《佛遺教經》說:「制之一處,無事不辦」,道理都是一樣的。《上
都儀》說:「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
?」因為眾生的心十分狂亂,要使他的妄心先能專住一處,所以指定西方
並建立壇城事相。這樣來攝凡夫的心還做不到,你還光叫他離方離相,他
怎麼下手?並且密教五方佛,阿彌陀佛是妙觀察智,也正好在西方,這都
是密宗的概念。實際我們老說極樂遍一切處,哪裡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
圓的,你一直往東走,後來就走回原處了。「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
剎」。《魏譯》、《唐譯》都是十萬億佛土佛剎,本經數字比《魏譯》大一百
倍。這裡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是佛是隨著眾生的根器不同,隨宜而說,
所以不同。(二)「百千俱胝那由他」本來就不是具體指一個數。例如,百
千三昧,不是說一百乘一千,而只是說許多三昧。例如,我們說千萬人所
不能及,「千萬」也不是一個死數—一千乘一萬。所以兩譯數字不同也沒
有關係,何況方才說過空間只是妄執,還有什麼距離可談。總之娑婆極樂
都在自心之內,經云:「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說遠說近
都成戲論。所以《觀經》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蓮池大師《疏鈔》
的話更好:「分明在目前。」淨土宗跟禪宗哪里有兩樣。什麼十萬億、千
萬億國土,只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諸位眼前。
「有世界名曰極樂」。「世」,代表時間,指過去、未來與現在這三世。
「界」,代表空間,指四方上下。時空相合,叫做世界。這個世界的名字
是「極樂」,梵語就是須摩提,可以翻譯成安樂國、安養國、清泰國等等
。《要解》說:「永離眾苦,第一安穩。」(永遠離開諸苦,而且最極安穩
)《疏鈔》說:「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是登峰造極的快
樂,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種種快樂所能相比的)所以這個國土叫做極樂。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法藏已經徹底覺悟究竟成佛,佛號阿彌陀。
《彌陀要解》說:「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又「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要解》的話,非常精妙,它說此處的極樂世界是指四土裡面的凡聖同居
土。但殊勝之處,在於它也同時橫具(齊時並有),也就是同時也具有以
上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這正是極樂世界最極殊勝的地
方。《要解》又說:這裡經文所說的阿彌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現在凡聖同
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可是同時也就是報身佛與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
身,居住常寂光土(所謂居住,只是示現令眾生可以理解的話,實際是身
土不二)。二、報身,居實報莊嚴土。三、應化身,常示現在方便有餘及
同居土。又化身有兩種,一、示生化身,示現八相成道的佛身。二、應現
化身,應眾生的機而示現的應化身。又可分為:(一)佛界化身,現佛界
的身。(二)隨類化身,示現與九界眾生同類的身。本經正是示生化身,
就是在西方同居淨土,示現佛身的應化身佛。但應注意,同時也就是報身
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寶珠,寶珠有珠體、珠光、珠的影
子。珠體是本體,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報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顯現
,是化身。但是三個不相合離。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點,一就
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你見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見到報身佛、
法身佛。你所居的國土是同居土,但它也橫具上三土。所以極樂的同居功
德殊勝不可思議。
「阿彌陀」就是毗盧遮那,也就是大日如來。在《彌陀疏鈔》裡用密
宗的道理來解釋:五智成為五方佛,毗盧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體性智,
其餘四智現出四方如來,妙觀察智就現作西方的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
壽。《彌陀疏鈔》的話:「一佛而雙現二土也。」彌陀跟毗盧遮那就是一尊
佛,兼領兩個佛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東密又說,阿彌陀佛就是大日
如來。日本的興教大師是密宗的大德,說是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因為
不生不滅;又或名無量光佛,因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來又名無量壽,
又名無量光。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三字有無量的勝妙密意,無
量壽、無量光、甘露王、無量清淨,等等等等。而且阿彌陀三個字,每一
個字都有無量的密意(拙著《大乘無量壽經解》寫得較細,請大家參看)
。《阿彌陀密釋》(也是密宗的書)說:「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
念這三個字,可以消滅你無始以來的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
。」專念阿彌陀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窮盡的福智。「如帝網一珠」,就像
帝釋天宮中寶殿上寶網上的一個珠子。「頓現無盡寶珠」,無量無邊的一切
寶珠都在一個珠中出現。所以念「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書中極讚
專念阿彌陀佛的殊勝,很快圓滿無邊的自性本具的功德。這個《密釋》的
無上開示,大開諸佛的秘藏,顯示持名一法總攝一切法的功德,只要專念
彌陀,就可迅速圓滿自性本具的無邊妙德。這正是佛的知見,這不是眾生
知見。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勝功用,「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
佛同佛才能徹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分,已經超凡入聖。一般只彷
彷佛佛,迷迷糊糊,將信將疑,似懂未懂而已,因為這個法是一切世間難
信之法。
「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阿彌陀成佛到現在,一共有十劫了。這也是
權說,若論實際,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都是久遠成佛了。《法華經》說,
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無量劫前大通智勝如來沒出家時的王子,他們
本來是弟兄,後來都隨父王出家了。釋迦牟尼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的塵點
數的劫,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多劫。阿彌陀佛同樣早已成佛了,「於今十劫
」只是示現而已。「今現在說法」,就直指當下了。「今現在」,表示阿彌陀
佛是現在佛,就在我們這個時候,正在給眾生說法。再過多少年,有人讀
到「今現在說法」,就是說在他正讀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正在說法。「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極樂世界本土有無量無邊的聖賢
大眾,十方無量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聖賢到來禮覲聽法,法會廣大莊嚴,
都圍繞彌陀座下,恭敬聽法。
 
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
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
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本段是說,佛答阿難後,法會中有一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都以金華蓋
供獻釋尊,並願自己成佛時,一切都像阿彌陀佛。
本段大意:佛說完了阿彌陀佛在菩薩因地當中,成就了所發弘誓願海
的時候,法會中有一聽經的王子,名字叫阿闍,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
望很高的大長者,聽佛說法之後,都引發了空前未有的歡喜心,各各拿了
一個金質的花蓋到佛前禮拜供養。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們共同
行動,又帶了同一的供品,可見他們是一同來的。他們把花蓋奉獻以後,
就都回到大眾中,在一旁安坐聽經,這時每人心中發願,願我們成佛時,
一切都同阿彌陀佛一樣。文中是「我等」,足見這是共願。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世住
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
今供養我。復相值也。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本段大意:阿闍世王子等發起大願,世尊馬上就知道了,所以說我們
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我們的心和佛心沒有一毫一釐的間隔。佛當
時就告訴在會的一萬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後都要成佛。這也相當在
大會中,為這五百零一人授記作佛。佛並對大家說:他們前世一直都修習
菩薩的大行,安住於菩薩之道,經過了無數大劫,曾經供養過四百億(億
最小是十萬,最大是萬萬)佛,廣種功德,今天又發起願如同阿彌陀佛的
殊勝大願,所以都必定成佛。
末後佛再指出這些人與佛的宿緣:在迦葉佛住世的時候,他們是我的
弟子,今天在法會上,他們供養我,這是再度相逢了。
當時會上一萬二千大比丘聽佛所說,沒有一個人不替阿闍王子等五百
多人歡歡喜喜。
經中有三處應該重視:(一)是發願。阿闍王子等才發願我們皆如阿彌
陀佛,馬上就得到授記,將來一定成佛。(二)是因緣。過去生中在迦葉
佛時,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又在法會相逢,又獻供養又來聽經
,又進一步結緣。因為緣法很重要,佛也不能度無緣。當年佛在王舍城的
時候,有三分之一人不但沒有見過佛的面,根本沒有聽到過名字。佛這麼
樣的威德,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連佛的名都不知道,就是因為他無緣。(三
)本法居士非常相宜。在《德遵普賢品》,文殊、普賢、彌勒之後,就是
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在本品中,聽佛說完法之後,首先歡喜
振奮來獻供養,來發大願,又是阿闍世王子等五百多在家人。正是表示淨
土法門非常適合於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需要這個,因為在家人有工作,有
家庭,有負擔,有好多事,還想靠禪定種種的其他的辦法,就是行不通,
所以在家人非常相契。
 
國界嚴淨第十一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
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
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唯以自
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
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極樂的國土莊嚴。《往生論》的畫龍點
睛的妙語──極樂三種莊嚴(一佛、二菩薩、三國土)入一法句,一法句
即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極樂全部只是一清淨句──真實智
慧無為法身。其中萬事萬物,一草一木,沒有一樣不清淨;沒有一樣不是
真實智慧──甚深般若的顯現;沒有一樣的本體不是無為法身。法身無相
無為,也無無相,也無無為,所以繁興大用,現一切相。曇鸞大師《論注
》說「相好莊嚴即法身」,全顯事理無礙無上殊勝的離言境界。若專執法
身無相,則未免仍偏於執理廢事,因此,經中一切妙相,「當相即道」(這
是密宗言語),「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而且事相體用一切圓融無礙
,一毛一塵沒有一樣不是圓明具德,一一豎窮三際(串徹於過現未三世)
橫攬十虛(在空間徧一切處),一一都是不可思議,不能以情相見,不可
思慮而知,所以處處事事無礙,處處是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在研讀以下二
十品經文前,首先應當明白的。
本段大意:佛對阿難說:那個極樂世界,是無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國
土莊嚴清淨,具足一切莊嚴,永離種種苦難、三惡趣(鬼、畜、地獄)與
魔惱的名字。眾苦諸難惡趣魔惱,連個名都沒有,何況有實。國中沒有春
夏秋冬、寒冷暑熱、陰雨的現象,也沒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
荊棘、沙漠、鐵圍山、須彌山、土石所成的種種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齊、
廣大無邊、以自然七寶和黃金所成的大地。國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
妙」,華麗中的華麗,所以叫「奇麗」。國土的清淨莊嚴超過十方一切世界
。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詳細解釋一下:
「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曇鸞大師《論注》說:「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
,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也。
」《論注》是說:法藏菩薩住真實慧,莊嚴佛土,所以說是「菩薩智慧清
淨業起,莊嚴佛事」。這兩種說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論》又說,極樂三
種莊嚴,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現《論注》說「依法性入清淨相
」,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薩莊嚴佛土,是從法身理體顯
現清淨國土,這也就是《往生論》國土莊嚴入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
身。正因本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真實之際,「不顛倒,不虛偽」,
所以這樣顯現的一切事相,「名為真實功德」。更沒有任何另外的一法。蓋
離開了真實便是虛偽。所以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
莊嚴」。
「諸難」又叫八難:(一)地獄難。在地獄中聞法很難。(二)畜生難
。(三)餓鬼難。(四)長壽天難。壽五百劫,是色界四禪中的無想天。他
的無想跟魚在冰中凍了一樣,一旦冰化魚又能動了。(五)北俱盧洲,那
兒佛不去,困難。(六)盲聾喑啞難。瞎子、聾子、啞吧,這都很難。(七
)世智辯聰難。自命聰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間邪智,再加上能
說會道,長於舌辯,會寫文章,喜愛外道理論,不信出世正法,就屬於這
一類,要成道很難。(八)最後是生到不遇見佛的時候,很困難哪。
「惡趣」,就是三惡道。「魔惱」,魔能惱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做魔惱
。魔是魔羅的略稱,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個名字,這類鬼
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惱害修行人。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四時」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
,「暑」是大熱。「雨」是下雨。「冥」是陰天。這些都沒有了,那就永遠
在溫和晴朗的天氣之中。以上是天時。至於地理,也沒有大小江海的驚濤
駭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難行,荊棘不生,沙礫絕跡,更沒有鐵圍須彌土石
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無邊大地。須彌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鐵圍山
是外圍。日月圍著須彌轉,四天王天在這個須彌山的半腰,頂上是帝釋所
住的帝釋天。須彌山以上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在空中了。這是一般
世界的安立情況。但在極樂,須彌山、鐵圍山都沒有了。在極樂世界「唯
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地是七寶跟黃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
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說是自然。這是由於修德有功,性德的自然
顯現。七寶的名稱各經不同,這無所謂,這些寶只是打比方而已。因為極
樂的美妙,世人無法想像,只好用世間的寶來作譬喻。本經七寶是:金、
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至於地的形態,則是「寬廣平正,
不可限極」。「寬」是寬闊,「廣」是廣大,「平」是齊平、平等,「正」是
正大。地平如掌,沒有邊際。因為它「不可限極」,所以《疏鈔》說「分
明在目前」。
極樂世界的天時沒有寒暑陰雨之別,一味是溫和晴朗,大地上沒有山
河險阻,一片是平坦寬廣,這都是由於法藏菩薩住真實慧,莊嚴佛土,所
以心淨土淨,心平地平,心和一切皆和。正如曇鸞大師說「依法性入清淨
相」,極樂眾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無差別相,所以天時地形
無有差別;法性廣大無有邊際,所以極樂國土不可限極;法性普具善美,
窮微極妙,所以「微妙。奇麗。清淨。莊嚴」。「妙」就是勝妙難思,「微
妙」就是妙中之妙、難思中的難思。「麗」就是華麗,「奇」是奇特,「奇
麗」就是獨超無比的美妙和華麗。《觀經》說,極樂大地是七寶所成,每
一個寶裡有五百色光,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懸在空中。極
樂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處在於整個極樂都是清淨莊嚴。世間也有許多
惹人愛戀喜悅的東西,如誘人情欲的邪香、鄭衛之聲的音樂、令心狂亂的
流行舞蹈,令人心歡,令人中毒,但極樂國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悅而無染著
。境與心都是「清淨。莊嚴」,清淨是無染,莊嚴是具德;清淨令人心靜
,莊嚴令人心敬,這就因為極樂國土是清淨本性所莊嚴成就,所以微妙奇
麗,清淨莊嚴,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
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說到這兒阿難就問了:彼國沒有須彌山,那麼四天王天、忉利天(在
須彌山頂),在哪兒存在著?阿難是按這個世界的現況發問。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
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佛就反問阿難:我們這個世界,夜摩天(從夜摩以上的天住於空,叫
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依什麼住啊?這些天界住於虛空並
不依賴須彌山,你為什麼認為必須依須彌山呢?阿難答:是不可思議業力
所致。「業」是造作,例如目前小學生在家中應做的功課練習,叫做家庭
作業。俗話中事業的「業」也是這個含義。行善的業叫做善業,作惡的業
叫惡業。善業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惡業就有出生惡果的力量與作
用,這就是業力。阿難是說,從夜摩天以上的諸天,不依靠須彌山能住於
虛空,是因眾生不可思議的共同業力所造成的現象。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汝身果報。不可思議。
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
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
。故能爾耳。】

佛就對阿難說:不思議業你可以知道嗎?你本身的果報不可思議。「
果報」,總起來說,是指過去所作的善業或惡業所感得的結果與回報。佛
接著又說:「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業報」指業因與果報。《普賢行願
品》:「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
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據《俱舍論》,惡業勢力最為強盛,雖世尊也不能
遮免抑制。)所以「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
所以《大集經》說:「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這兩句
話很深很深。臨濟禪師說:「你欲識佛祖麼?只你能聽法的便是。」又說
:「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六道神光:眼見
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能嘗味、口能說話等等,都是神光作用,從來沒
有間斷。這個是臨濟的語錄中的精華。禪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語:「心
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偈語是說:凡人的
心總是隨著外境而轉動,這本是妄動,但是這能隨外物而轉動之處,實在
是幽深奧妙。若能認清了這個轉處,那就是隨著流轉而認識本性了。識了
自家本性,當下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虛空都碎了,還有什麼叫「喜」叫
「憂」。以上「聽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間歇」、「隨流識性」,皆直
指眾生的善根,實在是超情離見,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以上是宗門,
若論教下,亦復如是。《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
無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顯眾生的善根不可思議。
「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宗鏡錄》:有五種力不可思議
,佛法威德力是五種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議,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議。
曇鸞讚歎極樂世界,「光」作佛事怎麼可以思議!「水」作佛事怎麼可以
思議!底下都有,樹影子也能作佛事,聲也能作佛事,怎麼可以思議呀!
最後還有一句話,最重要,讚諸往生者「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往生極樂的人沒有斷煩惱就得涅槃,這樣的殊勝方便怎麼能思議!這
正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其國」,指極樂國。「善力」,修善所得之力
。往生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助兼修,有種種的功德善力,於是可
以安住在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大業成就之地。安住極樂就是「住行業地」(
住於彌陀行願成就之地)。進一步據曇鸞大師說:見彌陀身相得平等身業
,聞佛的名號得平等口業,遇見光知法得平等意業。住於如來身口意,這
就是住於如來行業地。由於往生眾生有殊勝功德善力,並且安住極樂學習
彌陀所行,更加上導師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所以彼土不賴須彌山。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
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稟白說:這個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沒有疑惑。極樂世界以無比
殊勝的因,得無比殊勝的果,我沒有疑惑。我是為將來的眾生,替他們破
除疑惑,代替他們提問。
 
光明徧照第十二

經中正在講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種種莊嚴,這些莊嚴,都是事相,
所以有人感覺淨土法門跟《金剛經》好像是兩回事。但《淨修捷要》中:
「託彼依正(借彼土的依報、正報),顯我自心(來顯明我自己的心)。」
所以種種依報、正報、無量壽、無量光、泉池寶樹,都說的是自性,不是
心外取法。所以先要有這個根本的認識,才是真正信入淨土法門。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
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
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
無數佛剎。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
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阿彌陀佛。光明
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本段大意:佛對阿難說:阿彌陀佛的神威和光明,在最尊貴中居第一
位,十方一切諸佛都比不上。佛光徧照東方如同恆河的沙子一樣多的佛剎
,其餘南西北三方與上上下下,也都一樣是普照。倘若是化現的頂上圓光
,可以是幾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至於諸佛的光明,近的照一二佛剎,
遠的照百千佛剎,唯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到無量無邊的佛剎。諸佛的光明
所照的遠近,根據他前生求道時所發的願的大小和種種不同,在成佛時各
各自然得到不同的佛光的妙果。都是自然成功,不靠安排造作。阿彌陀佛
光明賢善美好,超世間日月的光明千億萬倍。阿彌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
中極為尊貴,彌陀實是佛中之王。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威」是威德。「神」是神妙、神采。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在十方的佛中
最尊第一,所以佛的光明稱為光中極尊,彌陀號為佛中之王。至於佛佛道
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出現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別呢?日本古
德望西師回答得好,他說:「常同常別。」經常是同,又經常是別。所以
這四個字,道理很深。在我初學法的時候,常聽見上師說「於差別中解無
差別意,於無差別中解差別意」。經常無差別是「常同」,經常有差別是「
常別」。現打個譬喻,故宮珍寶館有許多金器,我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一
樣的,都是金的。這句話成立。又告訴你這是不一樣的,這個是盆,這個
是碗,這個是塔,這個是佛像。並且佛像也不一樣,這是釋迦牟尼佛,那
是阿彌陀佛,有種種差別。這句話也成立。剛才我說是同,這話成立;現
在又說不同,有差別,也成立,所以「常同常別」。所以不同於形式邏輯
,承認了同就不承認別,承認了別就不承認同。諸佛妙德相證是同;菩薩
成佛各有願力,所以隨著本願的內容不同,成就自然不同。發願有大小,
所以光有勝劣。因為法藏大士在因中發願就是要「我作佛時。光明無量…
…絕勝諸佛」,所以成佛後,佛光最尊第一。法藏發這樣大願不是想我要
拔尖、要超過一切佛。若有這類思想,那就是魔了。這是為度眾生故,要
給無量眾生最大的真實之利,所以他需要光明無量。
「徧照東方恆沙佛剎」。佛的光明,可以照東方印度恆河的沙子那樣數
不清的佛剎(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就是十
方(正有四方,四個犄角又四方,再加上下就十方),佛的光明都能照到。
「若化頂上圓光」。佛頂上圓光的大小呢,「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這是
個里數,是古代印度行軍一天的里程。有的說相當於我們四十里、五十里
、六十里等等。總之是五十里地左右)。佛頂圓光有的是一兩個由旬、幾
個由旬,有的佛是百千萬億個由旬。佛的光明,有的照一兩個佛剎,有的
照百千個佛剎。唯獨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諸佛
光明所照遠近,本於他前世求道的時候所發的願的功德大小不同,「至作
佛時。各自得之」,所以願不虛發。「自在所作不為預計」。等到得道成佛
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這樣形成了,不是事前設計安排的。「阿彌陀佛。光
明善好」,這光明之善,光明之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所以他
的光是光中極尊,阿彌陀是佛中之王。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
。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
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一直到最後「不思議光」,出了十
二種光的名稱。這十二光名,也稱十二光佛,總之都是無量壽佛的名號。
在《首楞嚴經》,這個大勢至法王子和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一起來在佛前說
,過去恆河沙劫以前(所以我們說十劫是示現,這個地方又一個證明)「
有佛出世」,名字叫無量光(你看無量光不是恆沙劫前就成佛了嘛)。「十
二如來相繼一劫」,有十二個如來在一劫中相繼成佛。「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從恆沙劫以前的無量光佛那裡學到了念佛三昧
,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是專純修持名念佛的。
(一)「無量光」。曇鸞大師(現在我們淨土宗祖師裡頭遺漏了曇鸞大
師和道綽大師,今後必須更正。)在《論注》裡發揮淨土宗玄旨,非常透
徹,是稱為大德。他還著有《讚阿彌陀佛偈》,對於十二光佛,每佛他都
作了一個偈子。讚無量光偈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
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這四句話深有意趣。大師這個讚,契
合諸佛的本心,指出光明的殊勝體性。我們不要把光明只看成是事相,應
知光明就是智慧,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為什麼可以這麼說呢?這個無上
殊勝的妙義,可以從《首楞嚴經》得到理解。經中《觀音圓通章》說:「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
照含虛空。」(經中大意是,從耳根這一根返聞自性,達到本源,所有六
根同時都得解脫。恢復了聞性,如幻翳的六根頓然銷除,外面的六塵同時
銷滅,顯現了圓淨的本有的覺性。清淨達於極度,本有的光明自然顯發,
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虛空。)這一段經文說明了恢復聞性,六根解脫,塵
銷覺淨,淨極光通,全部顯示了智慧與光明的不二和兩者的妙用。以下幾
句經文更有幫助:「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智慧與光明都登峰造極即是如來。根據所引《首楞嚴經》文,我們可
以理解曇鸞大師偈中「智慧光明」之義。下說「不可量」。由於眾生六根
六塵都成障礙,因此一切都有限制,都是有礙。佛是根塵俱銷,覺性圓滿
,所以一切無礙,不能局限,無法稱量,所以說無有量,所以佛號無量光
。凡是有量的一切根心世界都因佛光而能開曉,「是故稽首真實明」啊。
這個「明」稱為真實明。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東西,一個字都不能放過。「
真實明」是說這個光明就是真實,所以要禮敬。本經的特點就是三個真實
: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裡曇鸞說的真實明,佛光也是真實
。由此可見極樂的依報正報是純一真實。前頭講過彌陀的本願「一切皆成
佛」,所以光明就是真實就是佛。宋大慧禪師說:「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
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極樂世界一切都可以令人增長善根,都
可以做佛事。國中萬物放香,香可以做佛事,菩提樹影能令見者得三種忍
,都是在做佛事,可見極樂一切都有妙用,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無窮。十
二光佛都是顯示佛光的妙用,佛光是光中極尊,佛是佛中之王。可見佛之
功德遠勝餘佛也,因佛光妙用超過一切。《禮讚》說:「彌陀世尊,本發深
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唐玄奘大師所譯阿彌陀經叫做《稱讚
淨土佛攝受經》,經說:「彼如來(阿彌陀佛)恆放無邊妙光,徧照一切十
方佛土,施作佛事。」以上引證,足證極樂主要是以光明攝化眾生,施作
佛事,正與禪宗大慧禪師的「只以此光宣妙法」完全相合。下一句,「是
法即是此光明」,正顯是法與光明本來不二,即智慧與光明不二。「是法」
,指真如與諸法實相,即是真實之際。曇鸞大師稱無量光為真實明,真實
明就是本經的真實之慧,是真實之際所發的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
不離是光說是法」。「是光」指佛光,清淨本體所發的光,不離這個光明來
說真實之法。光明是真實之際的照用,本體的照用就是真實之慧,顯示光
明與智慧的不二。「只以此光宣妙法」就正是惠以真實之利。正顯本經的
三真實。本經中說:佛光照到的人「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
又「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
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又《觀經》說:「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都是給予眾生真實之利。所以曇鸞大師偈中說「有量諸相蒙
光曉」。因為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實明,所以能開曉諸有中一切的相。
偈中的「開曉」,在此處是顯現的意思。至於眾生,也是諸有中一切相的
一種相,所以佛光就使得一切眾生得到開曉。此處的「開曉」是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的意思,簡淺的說就是開示眾生明悟本源。這就是一切眾生蒙光
曉的真實之利,因此明曉了達真實之慧。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說:一
個眾生如果遇見彌陀如來的光,意業上的種種纏縛都可解脫了,「畢竟得
平等意業」。將得到如來究竟的平等意業,也就是自己與佛心心相印了。
這就是遇見佛光所得的利益。所以曇鸞大師最後要「是故稽首真實明」,
要向佛光頂禮了。
(二)「無邊光」。許多古德把「邊」字解釋為邊際。「無邊」乃是顯示
佛光普照,廣大無邊的意思。唯曇鸞大師高出一著,把「邊」字解成「二
邊」、「邊見」的邊。曇鸞大師讚佛偈中:「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
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曇鸞大師用解脫來註解無邊
是比其餘的人都殊勝。解脫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之一
。法身是人人本具,但因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能契合實際,了知真如
之法本來不二),不覺起念,於是墮在無明,輾轉成為無量煩惱與纏縛。
現要解脫,返本歸元,認識本有的法身,就須清除一切差別,遠離兩邊,
合於中道,契會真如。因此解脫正顯離邊絕待,所以曇鸞大師用十二光中
解脫光來顯明「無邊光」的深義。這是第一層,以下還有。「輪」是圓具
之意,例如自行車的輪子,輪是圓的,輪中裝有許多根輪條,少了幾根條
你就不好用了。所以「輪」是表示圓具,具足。所以解脫光輪,就說明解
脫德的圓滿具足。「無限齊」。「限」是局限,「齊」是同樣,所以「無限齊
」是沒有局限,也沒有能跟他同等相比的。沒有局限所以稱為「無邊」。
這是第二層涵義。讚中第三句「蒙光觸者離有無」。有是一邊,無是一邊
。人都在邊見之中,要麼就說有,要麼就說無。可是佛光一照,就離開了
有無兩邊,離開了一切邊,邊和中也都離了,一切不二,契合中道,究竟
解脫,所以稱為解脫光。這才是無邊光的殊勝本意。這也就是《論注》所
說:蒙光一照,得到阿彌陀佛的畢竟平等的意業。平等之中當然就沒有一
切邊見的差別了。末後讚云「是故稽首平等覺」。「平等覺」就是指阿彌陀
佛。漢譯的《無量壽經》就稱為《清淨平等覺經》,所以無量清淨平等覺
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覺就是佛,漢譯的本經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
,又稱為無量清淨覺,所以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清淨覺,就是無量壽
佛,就是阿彌陀佛。曇鸞大師這四句偈,粗淺的大意:無邊光者,就是遠
離開有無、一切等等的邊,而得解脫,圓滿具足。就是圓證涅槃三德中的
解脫德。這個光的妙用是沒有局限,一切光都不能同它相等,相比。凡是
蒙受此光照觸的人都離開有無等邊,得到解脫的真實利益。所以我頂禮無
量壽佛──平等覺。
(三)「無礙光」。曇鸞大師偈:「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
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無礙」是自在無礙的意思。沒有
障礙,才能自在。相反,處處都受抵制,都有約束纏縛,便沒有自在了。
世間最無礙的是虛空。阿彌陀如來所放的光或雲(雲狀的光)也都同虛空
一樣,沒有任何障礙,所以佛光又號為「無礙光」。本師釋尊說:「我為法
王,於法自在。」所以佛光,一切無礙。眾生在迷,在纏縛之中,處處都
是障礙,這些有礙的苦難眾生,若能蒙受佛光的照臨,都受佛光的恩澤,
消除障礙,足證佛的悲心願力,佛光的妙用,都不可思議,所以我應頂禮

(四)「無等光」。見唐宋兩譯,魏譯是「無對光」。「對」是對比,「
等」是等同,都有相等相同的意思。無等與無對只是譯者用字的不同,所
以可以引用曇鸞大師讚無對光的偈語。偈子是:「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
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繫除,是故稽首畢竟依。」佛心清淨,所以佛光
清淨。佛的清淨的光明,沒有任何其他光明可以相等和對比的,所以稱為
無對光。沒有對等,這是絕待,就沒有對待了。用語言文字來解釋絕待,
是說不清楚的,勉強說有點像世間用語中的絕對。絕對,那就沒有對待的
了。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說個絕對早己是相對了,絕對跟相對就是一對,
他就有對了。這是語言達不到的,這些道理只有自己真實用功,真參實究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大家所看到所聽到的,都是從眼耳等門進來的
,這不是你自家的珍寶。《首楞嚴經》佛問文殊:你是不是文殊?文殊大
士答:「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是文殊,則二文殊。」這個意思絕待了
。文殊菩薩說:我真文殊,沒有什麼叫是文殊,倘若是文殊,那就有兩個
文殊了。真文殊,沒有什麼是不是,說是說非,早是落二落三。所以無等
光,沒有對待,正顯本經的真實之際。
(五)「智慧光」。曇鸞大師在無量光佛偈中已指出「智慧光明不可量
」,「是故稽首真實明」。讚無量光為真實明,顯明佛光是從真實本體所發
的光明,佛光即是真實之慧,所以智慧光明本來一體無二。這方面前已宣
明,所以在本偈中,只讚智慧光的妙用。偈說:「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
又號智慧光。」因能破無明的只有智慧,佛光既能破除眾生無明心垢,所
以稱為智慧光。唐代高麗大德憬興說:「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復除眾生
無明品心,故智慧。」憬興師說佛光從清淨心所起,又消除眾生無明,所
以是智慧。佛光具有消除眾生根本無明的妙用,真能給眾生真實之利,所
以阿彌陀佛讚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六)「常照光」。見《宋譯》,《魏譯》是「不斷光」。淨影師說:「常
照不絕,名不斷光。」足證《宋譯》的常照光就是《魏譯》的不斷光。曇
鸞大師偈:「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號不斷光。」讚佛光明在一切時中
,光明普照,沒有間斷,沒有遺漏。妙光普照,妙用常存,大恩大德,極
樂世界阿彌陀佛。
(七)「清淨光」。曇鸞大師說:「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
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大師稱佛光是道光,當然遠遠不是
凡情的俗光──火、珠、日、月等等。這是由于道而生的光,與道一味的
光,所以明朗,並且妙色超絕,超過一切世間,所以稱為「清淨光」。大
師又說,這光只要一照到你,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脫呀。所以我頂
禮阿彌陀如來。所以《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
句是什麼?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清淨
光就是清淨句,就是法身,也正是我們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議
的妙用。
(八)「歡喜光」。曇鸞大師偈:「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
」遐,是遠,是廣。由佛慈心而生的光,能普徧照到無極的遠方,能把安
樂普施一切眾生。眾生得到安樂皆大歡喜,所以又號歡喜光。
(九)「解脫光」。見《宋譯》,《魏譯》只有「無稱光」。從曇鸞大師讚
光偈可以看出,無稱光的實德,即是會本所選《宋譯》的解脫光。讚語說
:「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號無稱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諸佛所歎故頂
禮。」「神光」是讚佛光神妙,凡情是無法推測。神光本是光,但神光是
離開相。光離開一切相正顯即相離相,當相即道。這個是密宗的道理。當
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除去一切事才是真,事就是真。這同《首楞嚴
經》「一切事究竟堅固」完全一致,事相並非虛妄,而是究竟堅固。一切
事都究竟堅固,正與本經的「一切皆成佛」同是一真法界,無上大圓滿境
界。這樣的妙光,它的妙德,無法安名,無法稱讚,阿彌陀佛的成就,正
因如是離相的妙光。所以曇鸞說「因光成佛」,如是妙光炳赫虛空。十方
諸佛都同聲讚歎這樣不可思議的光明,所以曇鸞由衷發出願向光頂禮。
大師的讚語也正切合《宋譯》的「解脫光」,解脫德是涅槃三德,只有
當相即道,才能不為相累,真正離了相。必須即事而真,才入如來智海,
觸目菩提。「因光成佛」,正顯智光妙用,照見五蘊都是第一義空,煩惱即
菩提,究竟解脫。由般若德而解脫德,恢復本有法身德,圓證無上菩提。
正是因光成佛,乃知此光正指解脫德,修德功圓,究竟成佛。可見《宋譯
》中「解脫光」正與《魏譯》之「無稱光」不二。佛光離相,指出事理之
本體。因光成佛,顯出解脫光的妙用。所以經中說,讚佛光明,至心不斷
,即可往生。
(十)「安穩光」(即安隱光)。見《宋譯》,在《魏譯》中是「炎王光
」。曇鸞大師偈中是「光焰王」。《唐譯》是「光照王」。曇鸞大師讚:「佛
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焰王。三途黑暗蒙光啟,是故頂禮大應供。」
魏唐兩譯與曇鸞大師讚中,這個光的名字中都有一個「王」字,大師讚中
又說「佛光照耀最第一」,正顯彌陀光明是光中極尊,乃光中之王。所以
稱王的原因,就在於最難救度最極苦痛的三惡道眾生,在惡道之中,蒙光
啟發,離苦得樂,成就菩提。這是十方諸佛度生大願登峰造極的地方。顯
此光德,所以《宋譯》此光用安穩為名。脫離三惡道,往生極樂,無有諸
苦,但受眾樂是安;在彼國中壽命無量,證不退轉,一切外緣莫不增上,
決定解脫,因光成佛,萬修萬去,萬去萬證,極安極穩。足證彌陀悲心、
願力、智慧、方便,圓滿究竟,超勝一切,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宗鏡錄》說:「安隱快樂,則寂靜妙常。」既寂靜又妙常,是寂而常
照。既妙常又寂靜,是照而常寂。可見「安穩光」正指常寂光,所以魏唐
等譯光名中都有王字。常寂光是法身彌陀的妙德,所以能令三途眾生蒙光
離苦,向道眾生因光成佛。
(十一)「超日月光」。曇鸞大師:「光明照耀過日月,故佛號超日月光
。釋迦佛歎尚不盡,故我稽首無等等。」《超日明三昧經》中說,太陽的
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長天地萬物,但不能照無形……不能照明人的本心。
太陽來了,黑暗取消了,看見東西了。但是自心是什麼?自己不知道。在
這方面太陽就沒有用了。超日明三昧能普照十方,一切不能障礙。對於欲
界、色界、無色界和六道有情,都能徹照,令明本心。就是說超日光三昧
尚且是這樣,何況彌陀光明超越一切,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光就號作超
日月光。
(十二)「不思議光」。見唐宋兩譯。《魏譯》為難思光。曇鸞大師說:
「此光除佛莫能測,故佛又號難思光。十方諸佛歎往生,稱其功德故稽首
。」不思議光偈中指出,佛這個光明,除了諸佛之外,大菩薩也不能測,
所以本經說「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不可議。例如佛的
他受用實報莊嚴土,各地菩薩所見不一樣,所現不一樣。至於佛的自受用
實報土,一切菩薩都不能知。這個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薩莫能測,無
法思考,不能宣說,所以稱為「難思光」。這個光,即是唐宋兩譯的「不
思議光」,不思議就是不可思議。我們《阿彌陀經》的名字就是《稱讚不
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當時法會上
「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讚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
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
可思議」。這給我們現在能信淨宗的人一個證明,一個授記。你只要信,
你就是不可思議,你所得的果報也不可思議。以凡夫身,到極樂世界,就
是阿鞞跋致,這真是不可思議。這也就是不可思議的果報。因為這是一切
世間難信之法,對於這樣難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這麼大的功德。念
一個佛名,一切佛就護念。念佛的人,佛就護念,大勢至菩薩首先護念,
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薩來護持你。再有一句最極重要與殊勝的話—《彌
陀要解》中蕅益大師說:「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大師是說,行人如果能夠深信切願持念佛
號,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都攝受過來了,成為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
攝入成為自身功德,自己就具有彌陀的功德,所以說念佛時即成佛時。這
正是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就是本經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所以印光
大師稱讚《要解》說:「理事各臻其極(說理說事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
出其上。」大師說古佛再來親自註解也不能比《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師
真是蕅益大師的知音。所以大家如果真正發無上菩提心,就請多多參研《
彌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議」光中,全攝阿彌陀如來
不可思議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
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
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
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經文大意:上面說的十二種殊勝妙光,普徧照耀到十方一切世界。佛
光雖在十方世界中平等的普照,但能見到佛光的人,仍是十分希有的,所
以經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佛光普照,為什麼眾生有遇,有不遇呢
?可以打個譬喻,例如常用的收音機,廣播電台播送節目的電磁波徧一切
處,東西南北各方都能收到,但是收音機的天線、各種零件出了故障,或
沒有調好,甚至只有一根線的接觸不良,就會收不到。電磁波譬喻佛光的
常照徧照,收音機有故障譬喻眾生沒有遇光。如果遇到佛光,你就塵垢消
滅,善根增長,所以經中說「垢滅善生」,並且「身意柔軟」。我們這個世
界的人剛強難化,情見牢固,寧可捨命也不捨見,十種見惑,根深蒂固,
對於佛陀超情離見的教化,不能信受。所以變成柔軟就好教化了。倘若在
三惡道裡最極苦痛地方,「見此光明。皆得休息」。更重要的是「命終皆得
解脫」,在這一期受苦的壽命終了之後,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脫。否則三途
一報五千劫,何日才是解脫時!所以眾生若能聞知十二光佛的殊勝光明,
以及光明能令眾生破暗生明、除障解縛、頓脫生死、證三不退的威神功德
。利人為功,歸已為德,彌陀內證無上果覺的實德,故能外施究竟解脫的
實益。聽到之後「日夜稱說」,以至誠的心相續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
國」,隨你本人的意願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讚歎光明也可以往生。
 
壽眾無量第十三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又有無數聲
聞之眾。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對阿難說:無量壽佛壽命有多久,沒有方法能說,不可以稱量,不
可以計算,數目太大,電子計算機也算不出。還有聲聞之眾也無數,這些
聲聞都「神智洞達」。「神」,神通;「智」,智慧;「洞」者,貫通;「達」
者,通達。並且都威力自在,能夠在手掌裡頭持放一切世界。以上這一小
段經文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佛的壽命無量。頭兩句就是「壽命長久。不
可稱計」。因為佛是法身,就三際一如了,沒有什麼叫過去、現在與未來
,過、現、未是一樣。那既然過、現、未一樣,未來即是現在、即是過去
,過去即是未來、即是現在,這個時間就打破了。所以愛因斯坦就明白了
時間是眾生的錯覺。實際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佛證無生,既然無
生,當然也就沒有與「生」對立的「滅」。佛的法身是這樣,從法身所現
的一切聖眾也都無滅,也就是壽命無量。又佛的無數聲聞弟子都「神智洞
達」,他們具有神通智慧,透徹通達事理。並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
一切世界」。這樣無比的自在威力,能在一個手掌之中握持一切世界,極
顯這個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維摩詰經》中「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這就是說,菩薩能把「一佛土」
即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全放在自己右掌之中,飛到十方佛國,顯示給其
中一切眾生。菩薩雖在十方奔馳說法,可是並沒有離開本處。這又打破了
眾生的空間概念。《維摩經》同顯一掌中持一切的不可思議境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
星宿眾生。於一晝夜。悉知其數。】

佛又說,「我弟子中大目犍連」,在弟子中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有多少星星,有多少眾生,目犍連在一個晝夜之
內全部都數清楚,都知道它們的數目。

【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一一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
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
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假設十方的眾生,都成緣覺,每一個緣覺都有萬億歲的壽命,神通都
同大目犍連一樣。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頭,都竭盡他們的智力來推算極樂世
界有多少聲聞,仍是算不清,所計算出的數,達不到實際數目的千萬分之
一。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析為百分。碎如微塵。
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阿難。彼目犍連等
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譬如大海,它的深和廣都是沒有邊的。再假設把一根毛分成一百份,
把它碎為微塵。拿一個小毛塵,去大海中沾一點水。這一滴水,跟大海水
比,哪個多?哪個少呢?佛就告訴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因為十
方眾生都假設成為目犍連,所以佛稱為「彼目犍連等」。這樣多的目犍連
,這樣竭盡壽命與智力來計算,所知道的數,就是毛塵上那一點點水,所
不知道的是大海水。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
譬喻之所能知。】

以上顯示了極樂國中佛壽無量、聲聞之數無量。本段表明,國中菩薩
聲聞天人都是壽命無量。凡夫往生到極樂的凡聖同居,沒有斷惑還是凡夫
,這就稱為「天人」。「聲聞」也是如此,極樂國中都是大乘菩薩,哪裡來
的聲聞?這是根據他斷惑的程度。倘若先斷了見思惑,這時的水平等於聲
聞,也就叫做「聲聞」。國中從菩薩到天人也都是壽命無量,「非以算計譬
喻之所能知」。凡夫若能帶惑往生,一到彼土,就不退轉,再也不退了。
在這個世界,都是進進退退,甚至「進一退九」,進了一步,退下九步。
到了極樂世界既不退轉,又是壽命無量,他不成佛,成什麼!老不退轉,
老活著,那不就決定是即生成佛嘛!
 
寶樹徧國第十四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
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餘寶。或有二
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幹。此寶所成。華葉果實
。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
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其餘諸樹。復有七寶。
互為根幹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在彼佛國土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
。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是單獨一寶所成,沒有摻雜其他
的寶。極樂世界的樹,美好到無法形容,只有拿寶來作比方。還有兩種寶
、三種寶、以至於七種寶轉換共同合成,根莖枝幹是某一寶所成,華葉果
實就是其它的寶變化所作。例如:有棵寶樹,黃金做根,白銀做樹身,琉
璃做枝,水晶做梢,琥珀做葉,美玉做花,瑪瑙做果。其餘的樹又另有七
寶,互為根幹枝葉華果,組成種種不同形色的七寶樹。餘經七寶之名稱與
本經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別,總之七寶直是無上微妙的一寶,就是彌陀
與讀者本人的心寶。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
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上段介紹寶樹的實質,本段是寶樹的排列。「各自異行」,各自成一行
。「行行相值」,就好像現在咱們練操,大家排成一個隊伍,你橫著看,人
是排成一條直線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線的。人對人,空間對空間,很整
齊。「莖莖相望」,不但寶樹行行對正,就是樹幹彼此也都對稱。「枝葉相
向」,一枝一枝都很整齊,相對相向。譬如一顆樹在中間,東邊的枝葉與
東邊相鄰的樹的枝葉整齊對正,其餘三方也是一樣。「華實相當」,各樹各
枝的華、果的位置都有規律,很整齊,彼此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給,看都看不過來了。
《定善義》說「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啊。因為佛心是
無漏,所以樹也都是無漏,所以沒有老死、病害、初生、漸長種種變化的
相。所以諸樹必然同時頓起,等齊劃一,井然有序。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
周徧其國。】

清淨無漏的德風,應時而發,隨人的意樂自然吹來。而且風搖枝葉,
自然發出微妙的樂章,宮、商、角、徵、羽(這是中國古代樂律的根本,
再加變宮、變徵就是現代音樂的七聲)五音相和,非常悅耳。這些寶樹,
周遍在他的國土裡。
 
菩提道場第十五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
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徧照。
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鏁。飾
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
。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在佛道場(修道之處叫做道場),有菩提樹,這個菩提樹就更高了。上
述的寶樹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願,寶樹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
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將是四百萬里,或者更高。看來百千不是直接相
乘,就是說很多的千。菩提樹高四百萬里,樹身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向四
方分佈二十萬里。有人挑剔說樹太高,這個葉子分佈的不夠廣。這是因為
他沒有考慮底下還有極高的寶樹,又不能把陽光都擋住了,所以樹長得細
高。這種樹是一切眾寶自然和合而成。「華果敷榮」。這個菩提樹的華與果
,開敷得繁茂旺盛,呈現欣欣向榮的景相,並且放大光明,徧照一切處。
復有樹上頭的莊嚴,有青、綠、紅、白各色的摩尼寶,就用這眾寶之王的
摩尼寶來做瓔珞,懸掛樹上。樹上還有寶柱,寶柱彼此之間要有聯接,這
個聯接叫做鏁,一般是木結構,極樂國的聯接是雲聚寶。這個有證明,《
唐譯》說:「有獅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鏁。」所以用這種雲聚寶所成的
鏁來莊嚴寶柱,這很確鑿。又把許多金(純金)、珠(真珠)、鈴(鈴鐺)
、鐸(鈴中木舌,敲鈴發聲)遍掛在菩提樹的枝條上面。又在樹上掛了珍
妙寶網,周遍蓋在菩提樹上。摩尼、瓔珞、所懸掛的金珠鈴鐸以及珍妙寶
網流放百千萬的光明,彼此相照,互為莊嚴,互相輝映,互相作為裝飾。
放無量光明,光焰明耀,所顯妙光及所照之區域都沒有極限。一切莊嚴之
相,普應群機,變化不拘,隨意而現。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
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本段顯極樂寶樹演說妙法的不可思議功德。「微風」是清細和緩的風,
徐慢的飄動,吹到菩提樹的千枝萬葉,演奏出無量的美妙音聲,都是在宣
說微妙之法呀。「其聲流布」,這個音聲就流通散布諸方,徧滿一切佛國。
菩提樹所發的法音,清淨通暢,「哀亮」,能引發聽者生起悲愍眾生的心。
好的音樂總是含一點悲意。「亮」是明亮,響亮,此處是指音樂的節拍鮮
明,音調爽朗。「微妙」,因在音聲中宣演妙法,於是音聲也就微妙,它的
善好到了無法宣說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聲音安和就令聞者心中
安和。雅就是脫俗,正就是離邪,不是鄭衛邪蕩的音樂。所以極樂世界的
音聲,在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若有眾生。覩菩提樹。聞聲。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
。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

本段表彌陀大願的功德不可思議,所成就佛土的殊勝不可思議,菩提
樹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議。「若有眾生。覩菩提樹」,倘若有眾生眼見菩提樹
了;「聞聲」,耳聞到這個妙法音聲了;「齅香」,鼻聞到樹的香味了;「嘗
其果味」,舌嘗到所結果子的味了;「觸其光影」,身體接到樹的光或影子
;「念樹功德」,意根在憶念樹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都清淨無垢,徹辨無遺(例如耳目,對於所聞到的聲與色
,都能完全辨別,沒有遺漏,叫做徹)。《會疏》的話「耳根無垢曰清」。
一個人成見牢固,對於正確的東西聽不進去,就由於你耳垢太重了。「徹
聽眾音曰徹」,對於種種聲音都能聽到了叫做徹。其餘五根可以舉一返三
:意根是意根無垢為清,徹了諸法為徹。「無諸惱患」。《唯識述記》說:「
惱是亂義」。所以無諸惱患,就是沒有種種惱亂所造成的過患。於是就可
以安住於不退轉之位,達到圓滿佛果。
此下更顯菩提樹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又因為能看見菩提樹的緣故,
可以得到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見了樹的人,
可以得無生法忍,極樂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極。三種忍的涵義是:「
音響忍」。《淨影疏》:「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就是說,從聲開悟,於是
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響。只是回響而已,根本沒有人在說話。於是知道
這一切都同回響一樣,沒有誰製造這個響,所以說沒有作者。了解以上的
真實義叫做音響忍。這是二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柔順忍」。「捨詮趣實」
叫做柔順忍。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義理叫做詮,一切經論、禪宗的公案都是
詮,正是指月的標。許多人都抓住這個手指頭,要從手指頭上找到月亮,
那就請等驢年。現在言詮都捨掉了,雙眼正對月亮,這就是捨詮趣實。所
以捨離言詮,趣入實相,得柔順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
,就「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才是無生法忍。證入實相,離開一切相
,安住於無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薩的事情。見到菩提樹,就得到這三種
忍,足證彌陀的願力與無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議。《彌陀疏鈔》解釋
無生忍(無生法忍的略稱)有兩種:一種從法上說,一種從修行上說。從
法上說,種種沒有起念,沒有造作的實際理體,叫做無生。具有無為智慧
的心,在理體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說:無生法就是遠離生滅的真如實
相理體。真智安住在這個理體上不動,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
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開示
得很清楚,對於本無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①信受,②通達,③無礙,④
不退,就是無生法忍。
從行上說,更上一層樓。《疏鈔》說:「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
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文中「報
行」是對有功用的集行而說的。集行指心心精進,念念勤修,加功用力,
墮在有功用道中。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於是漸增,轉為報行,並且
純熟。報行是無功用道,不必起意運心,自然任運流入如來智海,是八地
菩薩境界。這時自心真智與理體冥合。理體無相、無為、無功、無相。行
無另外之體,只是以智慧為體,智與理不二,所以行與理相同,也無相、
無為、無功、無相,都是廣大如虛空,清湛似止水。這時慧日朗照,心識
種種妄惑自然不起,這才叫做真得無生法忍。
菩提樹功德,能令看見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極樂即是華藏。華藏世界
,一真法界,十玄妙門,全在極樂。全體包括一一局部,這是婦人小孩都
知道的常識,可是局部包括全體,乃現代科學所證實的華嚴玄門。見樹就
是見整體的華藏世界,圓滿具足一切功德,見樹得忍,不算份外。並且這
正是華嚴十玄門中托事顯法生解門,從具體事相,可以開佛知見(顯法)
,示佛知見(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山
會上拈起華來叫大家看,大眾都莫名其妙,獨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一
笑,他開悟了,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這就是托事顯法,花是事,迦葉所
悟是法。所以極樂世界菩提樹,你看了就證無生法忍,也都是托事顯法。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
究竟。願故。】

佛告訴阿難:極樂世界,華果樹木都能給眾生作佛事。什麼原因呢?
是由於兩個原因:(一)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阿彌陀佛已經成了佛了。
阿彌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這個力量。(二)是本願力。過去發的願,所
以現在實現,能讓眾生看見樹就得三忍。所以本願力是總,底下滿足願、
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這四個是分別說。①「滿足願」。《淨影》說是
「願心圓備」。發願的心是圓滿具備,所應為眾生設想的都想到了。②「
明了願」。光明、智慧共同相應故。③「堅固願」。是「無退精進」,沒有
退心。④「究竟願」。「期盡有情法界際故」,所以稱為究竟。因為他要度
盡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這一切願,都必然是
以真實之際為體,從真實慧所發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眾生普得
真實之利。
 
堂舍樓觀第十六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
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
是。】

無量壽國中說法的講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樓觀欄楯」(「觀」
音貫,也是樓。「欄」是欄杆,直的叫欄,橫的叫楯),也都是七寶自然合
成的。並且也都懸掛了白珠摩尼等等寶作的瓔珞,交叉懸掛如同網絡,互
相輝映,互作裝飾,光明美妙,沒有相比的。諸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也
是一樣,顯示平等之義。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
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
坐禪者。】

上一段是境,這一段是極樂的境中人。其中有種種形象,有人在地面
上講經,當然就有很多人在聽經,誦經,受經。還有人在地面經行的。經
行有兩種方式:(一)繞念。(二)是在直線上來回走著念,像織布機上的
梭子。也就是要有一點活動,要避免昏沈,所以坐念與經行就交替為用。
還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維於道)與坐禪(就是打坐修習禪
定)。極樂世界在虛空中同有上述種種修持的人。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
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在極樂凡聖同居土中,種種修持的人,「或得須陀洹」,須陀洹初果,
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斷惑。若把見惑全斷了,就等於證
了初果,但是他發心不是只是初果。這是由於對於前生的修習,在這一方
面的居多,所以這方面相應的比較快,所以先斷見惑,程度等於初果。實
際極樂國土一律是發大心的菩薩,《往生論》「二乘種不生」。初果名為入
流,是凡夫初入聖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
前六品,還須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譯為不還,斷盡欲界思
惑之後三品,不再還欲界,以後受生只在色界與無色界。四果阿羅漢譯為
殺賊、應供、不生,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入有餘涅槃,不再來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彌陀要解》說:「(一)位
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
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一切種智海,也就是如來果海。
須要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
以這是極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後,首先是位不退,接著就都不退了
。極樂國內唯演一乘,諸往生者都發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樂,所以不
墮二乘地,證行不退。極樂國內沒有退緣,一切都是增上,壽命又是無量
,所以必證念不退。所以《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
,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並極力讚歎說: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
,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
。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極的妙德所致,與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勛,再加上彌
陀的一乘願海,要不是這三個方面,怎麼會有這樣殊勝無比的奇蹟。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
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本品是講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說的講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
。開頭這兩句是極樂的總相。「講堂左右。泉池交流」,國中各處都是這樣
。在講堂之外,泉池環繞,四通八達,國內到處都是如此,所以是總相。
以下「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標泉池的大小,這是別相。泉池的長寬和
深淺有不同的等級,有各種的形式,都是調諧相稱的。各種大小形式、各
種長度、寬度、深度、淺度都很相配,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
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
然香潔」,清湛、芳香、潔淨,具有八種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彌
陀經》的唐譯本中說:「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
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
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長樂受用。」
水能除餓,長生諸根,還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議,極樂眾生真是多福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
條密葉。交覆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

岸邊有無數栴檀香樹(栴檀是印度香木,俗稱檀香木)和「吉祥果樹
」。吉祥果,中國沒有,形狀像瓜簍,中國用石榴代表,一花結許多石榴
子,表示吉祥。「華果恆芳」,華跟果都經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
實都放光照耀。「修條密葉」,很長的枝條,很密的葉子。水邊、兩岸都有
樹,樹長了很長的枝條,延伸相接蓋覆在池水上面,「交覆於池」,放出種
種幽香,香氣美妙不是世間的種種妙香所能比擬。隨著清風散布本體的香
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隨風散馥。沿
水流芬」,使人身臨清風流水送來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
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還又用七寶來裝飾這些蓮池。池的底部上面鋪滿金沙。池水上是四種
顏色的蓮華:「優鉢羅華」,青蓮華;「鉢曇摩華」,紅蓮華;「拘牟頭華」,
黃蓮華;「芬陀利華」,白蓮華,覆蓋池水上面。蓮花各放妙光。《阿彌陀
經》中「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說明四種妙蓮放
出妙光與本經的「雜色光茂」正好一致。「雜」字有眾、集、和、合的意
思,所以此處的雜色是指不同顏色的妙光會集和配,並且光色明亮,所以
經文是「雜色光茂」。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
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
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淨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彼國的眾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過敦煌壁畫明信片上的
極樂世界游泳池的情況,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頭上都有圓光。游泳池
邊岸上也坐了好幾位,頭上也都有圓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
到足,到膝蓋就到膝蓋,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頸就到脖頸,想
淋浴就淋浴灌身,想他涼一點就涼一點,溫一點就溫一點,想水沖得急一
點就急一點,慢一點就慢一點。「其水一一隨眾生意」,池水對於每一個眾
生,都能滿他的意。試想只是在一個池子裡頭,許多人都在游泳、沐浴,
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淺就淺,你要深就深,想他急就急,想他
慢就慢,想他溫就溫,想他涼就涼,各人滿各人的意。可是一個池水可以
同時滿足許多人各別的意,這就徹底打破眾生的情見,全顯華藏世界十玄
妙門不可思議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塵就是全法界,局部
可以含攝全體。如同帝網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
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極樂池中的
水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無知而徧知一切在水中眾生的心意,
不須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圓滿各各眾生的心意。同時同地出現種種不同差
別境界,妙應無窮,不是有思量分別的凡心所能理解。
「開神悅體。淨若無形」。水不但自然適應每一浴者的心願,更殊勝的
是這水能開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長智力,並且洗後身體舒暢安樂
。水清湛淨潔如同虛空,沒有形狀,水清見底,池底的寶沙都能徹底映現
。水中沒有任何一個深處是寶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說「無深不照」。

【微瀾徐迴。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
。波羅密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
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捨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本段水說妙法,顯示極樂世界無情說法的不思議功德。水中波浪,大
的叫做瀾,小的像水面的細紋,叫做波。現經中說「微瀾」,所指是波。
這些水波安和的徐慢旋迴,波與波的水互相注入,水流有聲,演放出無量
的微妙音聲。水波正在廣宣法音,饒益眾生,使聞者各各聽到自己願聞的
法。
(一)「或聞佛法僧聲」。佛法僧是三寶,《阿彌陀經》:「聞是音者,自
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羅密」,譯為到彼岸。修菩薩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
達涅槃的彼岸,叫做波羅密。
(三)「止息寂靜聲」。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滅種種妄想。止息
即止觀。《止觀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觀。」這是說寂然不動
叫止,相當於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覺照的作用
,就是觀,相當於三字中的「慧」字。「寂靜」見前諸根寂靜註。
(四)「無生無滅聲」。清涼國師說:「諸法本自無生,便自無滅。」《
仁王經》說:「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心經》:「是諸
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的空相就是《仁王經》的「真實空」,就
是第一義諦空。一切法既是真實空,從何處又有生滅去來,所以本經「彼
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遠離去來、生滅、空有
一切分別的相,所以清涼國師說:諸法本來無生,既無生,當然也就無滅

(五)「十力無畏聲」。十力是佛證入實相的智力,共有十種(詳見《
大經解》四十六品十力注)。無畏是佛在大眾中說法泰然自若無所畏懼的
德,一共有四:①說一切智無所畏。②說漏盡無所畏。③說障道無所畏。
④說盡苦道無所畏。
(六)「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無性」,一切法都沒有實體,所以說
「無性」。「無作」是沒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無為相同。如有所作為就成
有為法了。《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涅槃是無生無滅,除盡一切
有為的法,離開一切有為造作。天台主張,權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
果而成的佛,為酬報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為法的佛。圓教
佛的三身都是本來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實,所以
叫做無作三身。《法華守護國界品》:「有為報佛,夢裡權果。無作三身,
夢前實佛。」這是說:權教從有為法修成的佛,這個佛果只像人在睡夢中
所得的果實,這是如來為眾生權巧方便而說是佛。若是由無作法所證圓教
佛的法報化三身,那是入夢以前真我,這才是實佛。
「無我」。有恆常一定的體,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執
定存在這個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執有這個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
蘊的假和合,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沒有人我。諸法總之是因緣所生,也
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也沒有法我。《止觀》說: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認
為有我。若用智慧來觀照,實在是沒有我。要說有我,我在哪裡?從頭到
足,各肢各節,一一尋察,但找不到我。可見何處又有他人和眾生呢?又
《原人論》說:肉體形象所顯的色身,以及能思能慮的我心,從無始以來
,由於因緣之力,一念與一念,就是一生一滅,後念生則前念滅,念念相
繼,就是生滅相續,沒有終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後浪追前浪。又像燈蠟
的火焰,前焰剛熄,後焰已燃,焰焰相接,生滅不停,人的身心與之相類
,由於因緣,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實只是相似相續,既
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認以為我,寶重此我,引
發無量貪嗔癡三毒,造一切業。
(七)「大慈大悲喜捨聲」。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①慈,與眾生樂。
②悲,拔眾生苦。③喜,見他人的離苦得樂,自心生起歡喜的心。④捨,
內心平等沒有執著,於眾生捨一切冤親等等的分別,棄捨一切貪、嗔、癡
過失。眾生修習得無量福與果。
(八)「甘露灌頂受位聲」。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藥,吃了能延長壽命
,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記鈔》:用法水給弟子灌頂,叫甘露灌頂。《大日
經》說:如來是法王,為令佛種不斷,用甘露法水給弟子灌頂。從這以後
,一切聖眾對於得受灌頂的這個人都很敬仰,知道這個人決定不退轉於無
上菩提,一定繼承法王之位。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
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
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極樂眾生聽到水聲說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聽到以上種種
妙法音聲,大家心中清淨,離開垢污同雜染。也離開了種種虛妄分別、對
待,入了不二法門,契合中道,所以經說「正直平等」。不二無別就是平
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為正,沒有任何邪思邪見;不曲為直,「直心
是道場」。禪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台山婆,人問台山路怎麼去?她只
回答:「驀直去。」這三字,極平常,極奇特,無邊妙義與玄理都在其中
。於是善根自然成熟。《阿彌陀經》:「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
如百千天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彌陀疏鈔
》說:「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
根也。」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一點是極樂最殊勝之處。在極樂世界所聽
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領會,並且立即同法相應。現在我們有很多人,豈但
不能同法相應,就是正確領會也極端困難。我們娑婆眾生,極多的人都沒
有達到六根清徹,耳內有許多垢污。打個比喻:像是拿個杯子去舀甘露,
但是你的杯子剛剛裝過敵敵畏。用這個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會把你毒
死,你杯子裡有毒呀。所以要無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貪嗔癡三毒啊!至於
「相應」,十分重要。相應就是契合。《往生論注》說:「相應者,譬如函
蓋相稱也。」這就是說,相應就像匣子與匣蓋的相稱相合。《華嚴論》說
:「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其願聞者。輒獨聞之」。自己想聽什麼,就自己聽見什麼。那不想聽
的人,就一點也聽不到,一點也不受干擾。時時聞無上法,處處得真實之
利,所以「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
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稱讚阿彌陀佛,稱讚極樂世界,勸自己佛國的眾生
往生極樂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極樂。所以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
。十方世界這麼多佛都在勸導往生,十方國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
以我們學佛,最要緊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只把它當學問去研究。如果
不是只想當個學者,而是要成就自覺覺他普利眾生的大願,你就須依教奉
行,求生極樂。得到往生,都在七寶池的蓮花裡自然化生。由於不經過胞
胎,又不是由於自己妄業的惑報,而全憑彌陀無上願力,自然出現,所以
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呀。這個「清虛」、「無極」
出現於漢、吳的譯本。因為那時佛教剛來,翻譯經典,很自然就採用當時
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經中出現清虛啦、無極啦這些道教的用語。嘉祥大
師說:神通廣大,無所不至,沒有極限,所以稱為無極,是無極之體。如
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稱為清虛之身。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
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啊。《阿彌陀經》說:「其佛國土,尚無惡
道之名,何況有實。」又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又《
論注》說:「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所以經中說在極樂國中「但有
自然快樂之音」,所以彼國名為極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