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诚忠
中士
注册日期: 2003年09月
来自: Australia
发帖数量: 33
回答alaska元帅,语法三,主、谓、宾关系
关于语法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语和谓语所在的位置的问题,例如:I hit him.‘我打他。’中,由于‘我’是主语,‘打’是谓语,‘他’是宾语。位置已经决定了它们到底是什么‘语’,为什么还要改变词形呢?比如,我们决对不会用him hit I.的,既然如此,改变词形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说,这也是一种双重表达的病
句。除非下面情况发生:
Hit I him. Hit him I. I him hit. Him I hit. Him hit I.
否则改变主语和谓语的词形将没有任何意义。位置其实也是语言表达的一部
分,阿拉伯数字将罗马数字淘汰的根本原因是前者合理地利用了位置,而后者没有。罗马数字的1、2、3分别用I、II、III表示。这样表示,实际上是在横行书写时,垂直于‘行’的方向划竖线。汉语的一、二、三也是垂直于竖行划线。关键在4的表达方法,罗马数字使用了IV,而V是五的意思,六是VI,比较四‘IV’和六‘VI’就看出,四其实是利用位置来表达五减一,而六则利用位置表达了五加一。罗马数字过早地使用了位置信息,导致了它在十进位时无法使用位置信息。结果,罗马数字在每次增加时都要设立一个字母来表示。比如,5用V表示,它还是两个竖线,只不过有一段并在一起了,10用X表示,还是两根线,只不过交叉而已,到来50用L表示;两根线成了直角。最后,到了100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用C表示,D表示500,M表示1000。32是XXXII,而3832是MMMDCCCXXXII。如果每增加半个数量级都要采用一个字母来表示,那么,二十几个字母很快就要用尽了。所有的困难都来自当初对于位置因素的使用不当和不肯果断地用十个符号来表达最初的十个基本数字。我相信,在没有语法以前,人们将各种词汇改变成不同的形式是有实用目的的。比如:动词的过去式就可以在减少发音的条件下表达一个过去发生的动作。但是后来由于语言学家们发现这样会使记忆量成倍增加,为了整合与减少记忆起见,他们硬把所有的情况统一,并自以为发展了语言科学。比如很早就有人提出,如果所有带有S的名词都是复数的话,那么‘雅典’Athens代表几个城市?这样很多不必要的双重表达就出现了。“语法法”没有达到古希腊哲学家们所预期的,防止出现谬误的效果,却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忧必有一得。语法也不能够说毫无用处。它的
词形变换就值得被汉语借鉴。英语可以用增加前、后缀的方法变换词形,但是汉语中一般在名词等的后面加‘的’变成形容词,而后面加‘地’变成副词,在动词后面希望加副词的时候一般加‘得’,但是如果希望将动词变成名词却没有适当的字可加,所以需要用另一个词来代替。比如:suppose有‘假定’,‘假想’或‘设想’的意思,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像是动词,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强调它是名词的时候就得另像办法。将 My supposition is that he took the money.翻译成汉语就遇到这个
问题。不得不将它变成:‘我认为他拿了那钱。’。如果汉语能够从古代文献中找一个字,或者重新发明一个字能够起到将动词变成名词的作用,那么就省事了。
由于语法出现的种种缺陷,所以,有一位西方语言学家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们希望认清语言的本质,那么,首先要忘记语法。”
中士
注册日期: 2003年09月
来自: Australia
发帖数量: 33
回答alaska元帅,语法三,主、谓、宾关系
关于语法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语和谓语所在的位置的问题,例如:I hit him.‘我打他。’中,由于‘我’是主语,‘打’是谓语,‘他’是宾语。位置已经决定了它们到底是什么‘语’,为什么还要改变词形呢?比如,我们决对不会用him hit I.的,既然如此,改变词形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说,这也是一种双重表达的病
句。除非下面情况发生:
Hit I him. Hit him I. I him hit. Him I hit. Him hit I.
否则改变主语和谓语的词形将没有任何意义。位置其实也是语言表达的一部
分,阿拉伯数字将罗马数字淘汰的根本原因是前者合理地利用了位置,而后者没有。罗马数字的1、2、3分别用I、II、III表示。这样表示,实际上是在横行书写时,垂直于‘行’的方向划竖线。汉语的一、二、三也是垂直于竖行划线。关键在4的表达方法,罗马数字使用了IV,而V是五的意思,六是VI,比较四‘IV’和六‘VI’就看出,四其实是利用位置来表达五减一,而六则利用位置表达了五加一。罗马数字过早地使用了位置信息,导致了它在十进位时无法使用位置信息。结果,罗马数字在每次增加时都要设立一个字母来表示。比如,5用V表示,它还是两个竖线,只不过有一段并在一起了,10用X表示,还是两根线,只不过交叉而已,到来50用L表示;两根线成了直角。最后,到了100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用C表示,D表示500,M表示1000。32是XXXII,而3832是MMMDCCCXXXII。如果每增加半个数量级都要采用一个字母来表示,那么,二十几个字母很快就要用尽了。所有的困难都来自当初对于位置因素的使用不当和不肯果断地用十个符号来表达最初的十个基本数字。我相信,在没有语法以前,人们将各种词汇改变成不同的形式是有实用目的的。比如:动词的过去式就可以在减少发音的条件下表达一个过去发生的动作。但是后来由于语言学家们发现这样会使记忆量成倍增加,为了整合与减少记忆起见,他们硬把所有的情况统一,并自以为发展了语言科学。比如很早就有人提出,如果所有带有S的名词都是复数的话,那么‘雅典’Athens代表几个城市?这样很多不必要的双重表达就出现了。“语法法”没有达到古希腊哲学家们所预期的,防止出现谬误的效果,却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忧必有一得。语法也不能够说毫无用处。它的
词形变换就值得被汉语借鉴。英语可以用增加前、后缀的方法变换词形,但是汉语中一般在名词等的后面加‘的’变成形容词,而后面加‘地’变成副词,在动词后面希望加副词的时候一般加‘得’,但是如果希望将动词变成名词却没有适当的字可加,所以需要用另一个词来代替。比如:suppose有‘假定’,‘假想’或‘设想’的意思,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像是动词,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强调它是名词的时候就得另像办法。将 My supposition is that he took the money.翻译成汉语就遇到这个
问题。不得不将它变成:‘我认为他拿了那钱。’。如果汉语能够从古代文献中找一个字,或者重新发明一个字能够起到将动词变成名词的作用,那么就省事了。
由于语法出现的种种缺陷,所以,有一位西方语言学家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们希望认清语言的本质,那么,首先要忘记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