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英语鹿死谁手?[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苏诚忠
中士

注册日期: 2003年09月
来自: Australia
发帖数量: 33
回答alaska元帅,语法三,主、谓、宾关系
关于语法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语和谓语所在的位置的问题,例如:I hit him.‘我打他。’中,由于‘我’是主语,‘打’是谓语,‘他’是宾语。位置已经决定了它们到底是什么‘语’,为什么还要改变词形呢?比如,我们决对不会用him hit I.的,既然如此,改变词形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说,这也是一种双重表达的病
句。除非下面情况发生:
Hit I him. Hit him I. I him hit. Him I hit. Him hit I.
否则改变主语和谓语的词形将没有任何意义。位置其实也是语言表达的一部
分,阿拉伯数字将罗马数字淘汰的根本原因是前者合理地利用了位置,而后者没有。罗马数字的1、2、3分别用I、II、III表示。这样表示,实际上是在横行书写时,垂直于‘行’的方向划竖线。汉语的一、二、三也是垂直于竖行划线。关键在4的表达方法,罗马数字使用了IV,而V是五的意思,六是VI,比较四‘IV’和六‘VI’就看出,四其实是利用位置来表达五减一,而六则利用位置表达了五加一。罗马数字过早地使用了位置信息,导致了它在十进位时无法使用位置信息。结果,罗马数字在每次增加时都要设立一个字母来表示。比如,5用V表示,它还是两个竖线,只不过有一段并在一起了,10用X表示,还是两根线,只不过交叉而已,到来50用L表示;两根线成了直角。最后,到了100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用C表示,D表示500,M表示1000。32是XXXII,而3832是MMMDCCCXXXII。如果每增加半个数量级都要采用一个字母来表示,那么,二十几个字母很快就要用尽了。所有的困难都来自当初对于位置因素的使用不当和不肯果断地用十个符号来表达最初的十个基本数字。我相信,在没有语法以前,人们将各种词汇改变成不同的形式是有实用目的的。比如:动词的过去式就可以在减少发音的条件下表达一个过去发生的动作。但是后来由于语言学家们发现这样会使记忆量成倍增加,为了整合与减少记忆起见,他们硬把所有的情况统一,并自以为发展了语言科学。比如很早就有人提出,如果所有带有S的名词都是复数的话,那么‘雅典’Athens代表几个城市?这样很多不必要的双重表达就出现了。“语法法”没有达到古希腊哲学家们所预期的,防止出现谬误的效果,却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忧必有一得。语法也不能够说毫无用处。它的
词形变换就值得被汉语借鉴。英语可以用增加前、后缀的方法变换词形,但是汉语中一般在名词等的后面加‘的’变成形容词,而后面加‘地’变成副词,在动词后面希望加副词的时候一般加‘得’,但是如果希望将动词变成名词却没有适当的字可加,所以需要用另一个词来代替。比如:suppose有‘假定’,‘假想’或‘设想’的意思,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像是动词,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强调它是名词的时候就得另像办法。将 My supposition is that he took the money.翻译成汉语就遇到这个
问题。不得不将它变成:‘我认为他拿了那钱。’。如果汉语能够从古代文献中找一个字,或者重新发明一个字能够起到将动词变成名词的作用,那么就省事了。
由于语法出现的种种缺陷,所以,有一位西方语言学家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们希望认清语言的本质,那么,首先要忘记语法。”
 
苏诚忠
中士

注册日期: 2003年09月
来自: Australia
发帖数量: 33
语言用之于思考,是之为思想,中国需要自己的思想家吗?
谁都会说,中国当然需要自己的思想家。但是,当你问,那么中国人是怎样保护思想家产生的土壤的呢?没有几个人能够答的出来,甚至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思想家产生的土壤。由于时差的关系,我每周看到中央台‘实话实说’节目比别人晚一个星期。上周的‘实话实说’的标题是‘爱你在心口难开’讨论的题目是中、外人士使用对方语言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大多数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除母语外的另外一门语言的人都在三十岁上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先生还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说:自己过去是学俄语的,后来改学英语,但是很不理想,原因是年纪太大了。他劝大家,一定要在三十岁以前学好英语,因为,学好了英语才能够理解大半个世界的知识,才能够打开人类文明的最大的一扇窗口。这位先生说得一点不错。但是,从人类所有的思想家的统计来看,绝大多数的人在三十岁以前作出了贡献。三十岁以后则创造力明显下降。如果中国每一个人,到了三十岁才刚刚打开人类文明的最大的窗口--英语,那么岂不是将中国的思想家在三十岁以前作出成绩的基本条件扼杀了。更可笑的是,某些些学校以外语来评判教授的水平。看看西方的思想家中,莱不尼兹的语言能力非常强,他能够掌握好几种语言,所以,应当是当之无愧的教授。可是爱茵斯坦的语言能力确很差,不但英语是二百五,就是他的母语--德语也不是名列前茅。那么,他在中国大概教中学都不够格。而他本人还一再抱怨,刮胡子、洗澡、找打火机等琐事占用了他太多的时间。试想,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接触的‘琐事’也越来越多。‘环保意识’,‘法制观念’,‘医疗保险’,‘选修学分’等等,每件事都要分散我们的精力。要是爱茵斯坦活在今天,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由其是到了中国,还要逼着他重新进修英语。再有一位是目前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是凤凰台梁文道的崇拜偶像。我给他发EMAIL讨论语言学问题时,在他的回信中提到他自己对于汉语一窍不通。按照中国的道理,他的外语也不怎么样,可是他却稳坐麻省理工学院语言系主任的宝座达三十年之久。另一方面,1970后,哈佛大学在录取社会科学的学生时已经取消了掌握一门外语的要求。好像时隔几十年以后的今天,中国的社会科学家依然不如哈佛的,否则,为什么非要由国外的学术机构来为中国评判教授呢?还要说明的是迪卡尔时代,各种语言中的单词数量十分有限,所以他们有可能较熟练地掌握几门语言,具说他本人喜欢睡懒觉,每天早上不到十一点不起床。现在的中学生如果也不到十一点不起床,他能够掌握几门外语吗?随着各种语言中的单词量以指数方式增长,英语国家用一门语言思考问题就已经非常吃力了,中国的思想家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另外增加一门外语。就好像在赛跑的时候绑上一个沙袋的人非要用‘坚强的毅力’战胜没有沙袋的人。
 
对汉字的重新解析

  长期以来西方治学家从他们的文化的背景出发,认为汉字是落后的象形文字,应该逐步向拼音文字靠拢。从西方留学归来的中国语言学家也认可了这种看法。安子介先生不愿认同:“如果英文二十六个字母能解决问题,美国就没有文盲了。”他运用自己对世界多种语文的认识,写出了《劈文切字集》、《解开中国文字之谜》等中文、英文著作,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过去的语言学因袭西方式的体系,可是中文没有词尾,没有复数,名词没有性、数、格变化,动词没有人称变化,词类也不确定,很难用西方的理论加以规范。安子介提出汉字记录的不是固定的语音,而是观念。日月目雨这些字是以形表义,不记录语言。方言众多,汉字始终没有改变“书同文”的状态。因此他说,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安子介分析了汉字的结构和优点。音形义三个要素,形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于西方文字。“形”容易记住,意义集中在字形里面。汉字有很多意义联想的组成部分,不仅有趣,也便于记忆,安,屋顶之下,一个“女”。表现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家,屋顶之下,豕表示猪,代表牲畜,说明农业社会里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基本形状是一样的:母字比女字多了两个点。表示乳房,象征着同是女性,不同在于生养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秋天里人们为过冬而发愁。这些汉字一以分析之后,往往很难忘怀。他说,“汉字的秘密完全在小篆的学形中,只要将汉字放在一个文明曙光初露的农业社会中去加以理解,就可以豁然而通。”他把五千八百八十八个汉字作了分类,进行深入分析解释。从历史背景出发,通过观念化、哲学化的途径发现,这些解释不仅可以理解,还可以看出文明的积累、构思的巧妙、观念的丰富和形象的生动。他的分析解释,既尊重前人的合理假说,也不排除“望文生义”的“杜撰”。根本目的是方便学习汉字的人去理解和记忆
 
汉字落后还是先进?

  汉语是先进的语言。信息学有个重要的原理指出,“如果发出许多信息,有一部分信息是重复的;那么这一部分被重复信息的信息量等于零”。德文和一些欧洲语文还有许多原始语言的残留痕迹。也就是说,发出重复信息。汉语已经充分发育,成熟度高,重复信息较少,精练简洁。Ich bin lehrer.我是教师。Ich,已经说过“我”,不必再重复,而bin的意义又强调“(我)是”。三本书,drei Bucher既然说了三本,再强调书的复数,就是重复,就是发出无效信息,就是浪费资源。“的”字的抽象概括的产物,英文of也比较进步,德文dex xxs, der和dessen以及其他性数格重复变化,都属于比较原始的语言表达手段。从信息学的我度来分析,西方的语文才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完全成熟的语文。(汉语也部分重复信息,例如量词。)
 
最初由 Felix 发布
汉语起步比较困难,要认识至少1500个字,但之后就容易多了,不用记忆很多词,靠理解就行了。

英文就惨了,认识1500个词是文盲,5000个算是半文盲,10000个可以去考托福,20000个去试试GRE,结果跟鬼子一聊天,会发现还是不够用。
:cool: :cool: 鬼子常用字有40000左右..而且还在往上涨(英语会不断的造新词出来)....汉语常用字是2500-3500左右..NND都不是一个数量级...
 
光记2000-3000个汉字还是半文盲, 最少还要记住数千个词组.

假如说英语要到4万个词才能成文化人, 那么是不是英文文化人的记忆力和逻辑能力都比只需要记2000个汉字的中文文化人要高一个数量级?
 
汉字与脑外科实验

  很有意思的是,上海华山医院脑外科医生划助安先生的理论开展实验证明,汉字用脑与拼音文字用脑在部位上有所不同。人们常说:逻辑左脑,艺文右脑。上海的医师发现,失误症患者听不懂语言信息,却还能理解汉字传达的图文信息。发出口头命令,患者不懂,出示汉字命令,患者却懂。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运用和领会汉字是左右脑同时并用。而拼音文字,往往只运用了左脑。也就是说,汉字对于中国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不必照搬西方儿童教育上的“开发右脑活动”。日本教育家石井勋的实验也证明,汉字比片假名在表现思想地正确性高,传达速度快。假名或罗马字在阅读上耗费时间。汉字则一目了然。
 
汉字简化是历史性的大错

  安子介理论推翻了文字是语音的记录符号这个西方长期以来的定论,指出了文字,尤其是汉字是文化信息符号的论点。在横向上,操不同方言的中国人,甚至日本人、韩国人都借助汉字传递信息,而与语音很少发生联系。在纵向上,历史上的汉字的含义延续至今,保存的是意义信息,而语音已发生很在的变化,对意义传递影响不大。虽然安先生的书没有说出对简化汉字的批评,(他具有全国政协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国内支持他的学者也仅仅含而不露地提出“识繁认简”的主张。但是阅读过安子介理论的读者,自然很容易得出结论:安子介理论根本动摇了简化政策的基础。汉字是东方的拉丁文。过去中等知识水平的中国人就可以直接阅读古典文献。汉字简化造成了断层。一九九五年一批学者教授上书全国人大,联名提议兴办专门不校,培养专业青少年从事古典研究。表明中国人民与古典文化的纽带已受到严重损伤。
 
简化汉字无助于扫盲

  简化汉字首先是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汉字太繁,简化有助于劳动人民学文化。”台湾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几十年分治,客观上为中国语文政策设置了比较研究的实验分组。台湾五十年代起注重教育,保证教育经费,扶助平民子弟入学,而不是减少汉字笔划,终于为嗣后的经济起飞准备了人才基础。台湾到七十年代已经扫除文盲。

  香港长期以来素有“文化沙漠”之称。迟至一九七四年才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所以早年离港“闯荡”欧洲的华侨教育程度普遍低下。香港经济逐年兴旺,港府推行义务教育之后,文化沙漠景观逐渐淡出,八十年代科学人文活动日益增色。香港的中文教育基本上仍以繁全为正体,但普及教育速度不慢。文化城市的姿色已初露端倪。

  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四十年,至一九八○年才停止产行所谓的“阶级战线”,即工农、干部子弟优先和限制黑五类子弟接受教育的政策,然而文盲人口仍高达近两亿。半文盲理难以统计。其中大部分仍是工人农民。简化汉字无助于教育普及,已经可见分晓。实际上,关键在于国家的教育投资和社会的安定程度。简化政策不仅没有推助教育,“同音归并”反而增加了社会语文的严重混乱。
 
简化汉字无助于电脑化

  简化汉字原是为了简便求快。简繁阅读速度无异,只是笔写稍微简单一点,可是中国民间早已流行约定俗成的行书字体,实在处不上是简化之功。决定性的结论更在电脑输入成功以后,实践证明繁简输入一样快。不论是中国大陆的拼音输入,还是安子介数字输入,或是台湾的注音字母,以及北京的五毛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都可能达到不亚于英文输入的速度。输入简体信号也可以显示、打印出繁体,键盘命令可以立刻转移简繁。简繁两体反而增加了输入的错字率,出现了世界上几乎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的两种体系的转换错字麻烦,海外中文杂志,凡是使用中文国标码输入再按繁体排印的,都有一套共通的“电脑错字组合”,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是靠文字统一的国家,简化政策造成了中华民族在“同书同文”两千多年后实际上的不尽同文,简化字成了中国统一道路上的人为障碍。

  短期来说,《简化字总表》减少了汉字,从历史文化的长远观点来看,反而增加了大量汉字(简化字)。每个图书馆都必须设置两套检索系统,连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也不能例外。人力物力的耗费是无法统计的。
 
偶像及其助手的历史责任

  偶像×××决定方向,他的助手×××主持这项工作,已是历史的铁案。当代以后,中国(大陆)人普遍不再能直接阅读历史上一脉相承的汉字文献。中国的历史文化好象被偶像×××砍了一刀。从此出现了一道断痕。几百年后,中国的历史文化将会划分成“今文”(简体)和“古文”(繁体)两大阶段。分水岭就是所谓“文字革命”时代。偶像×××诛杀功臣,迫害作家、艺术家、学者,焚书毁庙之类的政绩可能会被人们逐渐淡忘一些,因为这些言行跟历史上的统治者仍多类似,屡见不鲜。可是草莽愚鲁斫伤中国文化血脉的罪愆却将随着文化历史的延续愈显照著。对于民族整体而言,文化的毁伤当然比杀戮的血债更多痛楚,更多遗恨。

  汉字能够恢复繁体系统吗?

  简化错了。能否恢复繁体旧制呢,很遗憾,几乎不可能。当今出身中国大陆的青少年,非经特别训练,一般很难阅读繁体字书刊。能正确分辩简繁,并正确书写繁体的青年更是凤毛麟角。全国两千多个县(市),每个县要寻找一、两位五十岁以下、能规范地书写繁体的知识分子充任培训教师已是难于上于天的事情。全国文盲这么多,如果要恢复旧制,全国大部人中小学教师岂不又成了半文盲?国家靠谁去普及文化教育?能用简体字扫除文盲就是国家民族的幸事了。象英国这样的蕞尔小国,改英制度量衡为公制,所用的投资已近乎天文数字。中国地大人多,又是更改全部文字系统(而非只改度是衡局部),试想,所有图书馆、印刷出版系统、国家档案、人民身份证件、教科书、辞典、货币……都要改旧换新,耗费更非今天的国力所堪承担。而时间越久,恢复旧制就越显得渺茫。

  目前能够注意的是,希望在一九九七年之后,香港的中文教育保持繁体字体系,所幸核查《香港基本法》发现,并没有规定必须按中国大陆制度改变教学体系,甚至连教学语言也未作具体规定(其实应该规定包括普通话)。台湾则更没有必要跟随中国大陆在简化汉字的道路上亦步亦趋。汉语并音比较成熟,而且已经跨出国门,获得广泛承认。是否与中国大陆统一,可以讨论实行。港台的汉字则不宜再搞极左,强行改为简体。好歹为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遗泽留下这两块硕果仅存的汉字净土。港台的人民出门可以免受错字乱飞斯文的扫地之苦,入户可以直接阅读古代典籍,仰承历朝诗文鼻息,将是未来港台知识界的极大方便与福份
 
汉字文化圈

  虽然安子介理论的拥护者与国务院语文工作委员会领导人之间的辩论仍然激烈,废止汉字论已经破产。安子介理论对于重建自身的语言文字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也不必夸大汉字的优越和成熟,认为世界到处都有汉语热。汉字不必自惭形秽,也不必夜郎自大。

  日本长期借用汉字,并根据汉字编创了自己的假名文字。汉字在日文中仍然发挥着词义简明准确的作用。但是日本人现在越来越习惯使用假名文字,而尽量避免使用汉字。中日两国文字似乎正在渐行渐远。

  朝鲜文字是根据汉字书法笔意编创的拼音文字。北朝鲜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以后,很快就禁止在公共文字中使用汉字。韩国也限制使用汉字。但是汉字在字典释词和辩正字义方面仍是重要的文字工具。中韩关系近年来急速进展,韩国出现汉语热(学习简体字)。一些韩国学者呼吁希望继续延续在韩国国民教育中已日渐式微的汉字基础教学(学习繁体字),正说明汉字基础教育还有待加强。

  越南曾长期使用汉字,并根据汉字结构编创了越南字“字喃”。本世纪初越南接受法国殖民者创制拼音文字,废除了方块字。目前确有越南学者发出悔恨的浩叹,越南人非经训练根本无法接近自己的历史文献。但估计这仍然仅仅是限于学术圈内的叹息而已。

  目前安子介的理论国内开始认识和宣传,在亚洲汉字文经圈内部有些震动,在西方仍然没有什么影响。汉字本身存在着比较难写的阻碍,而且人们常常猜想得出它的大意,却不“敢”读出它的声音来。汉字结构以拼音字母复杂,入门的确较为困难,也是客观的事实。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若干年后,汉语走出国界。在汉字文化圈内更多一些被使用,是可能的。但是作为一个大国的语言仍然远远无法与英文法文作为国际的通用语言相抗衡。这种状态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持续下去。西方对于汉语汉字历来都只有时起时伏的好奇,从来也没有像对待英语法语那样广泛地“热”(即普及地学习)过。

  在对华侨子女、外国人的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借用安子介理论,仔细探究每个汉字的结构和组成,多给学生提供信息,提高识字速度,减轻同学学习的困难。

  《昭雪汉字百年冤案》,李敏生、李涛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好文!

1.声音种类越多,表达越简单(快),从而有利于思维

2.联体词可以大大的减少记忆事物所需要的符号,有利于人类应付信息爆炸.
条件是"联"了词以后不能太长
声音种类越多的语言符合此条件

3.拼音语言的缺点之一是当发音变化时,书面的词也变了(我个人以为这不是
经常出现的毛病)

4.颗粒问题
作者的意思好象是说,下降到单词的层次,英语单词表达的概念粗,汉语的单词表达的意思细,我个人反对这样的结论,有统计证据吗?单个的例子是无法说明的.
并且,作者的论证基础有点问题.
我们知道,汉语里分字,单词和词组
单词和词组有时易混淆.
比方说大黄鱼是单词而不是词组.
大黄鱼并不一定是大的黄鱼,年幼的大黄鱼并不是小黄鱼.黄鱼并不泛指是黄颜色的鱼,道理就是大黄鱼是一个单词而不是一个词组,他是不可以做加减法的.

小母牛虽然文字结构和大黄鱼很象,但它是词组而不是单词,汉语里面组成词组的单词之间不必空格.小母牛是词组,可以作加减法的,它和heifer去比,词组比单词,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比较.

字是汉语里的特殊现象,当他可以单用的时候本身就是词,否则就是比单词低一层次的."毅"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字,它可以与其他字组成词,如毅然,毅力等等,但没有单用的(古法有),它和stamina,resolutely, fortitude等单词去比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比较.

然而这不仅仅是层次问题,语言在各民族中形成,单词并不完全对应是正常现象.有的一个英语单词,汉语要用几个词才能翻译的清楚,heifer=小母牛,本身就是一例.而汉语的"气功",恐怕要一堆英语单词才能翻译清楚.一对多,多对一,你来我往,大家都有.不能马上就得出汉语的颗粒比英语小的结论.


5.汉语语法不如英语严谨.
是的,但是它仅妨碍了词组级别,一两个句子级别的简洁(讲简洁更准确一点,写得稍微长一点的话就可以达到相同的严密)
但是,一种语言的严谨,不谨可以从语法,也可以从句式,描述法去实现.大家不妨去看看汉语的大型的外交公报,经济合同,专利描述等等,到了篇章级别,汉语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严谨,而且一点也不比英文版长!


6.汉语也有很多缩略语,比方说"经委",和英语一样,使得太多会有麻烦.

伟哉汉语,有1,2优点在,就足以称雄世界!
 
楼主,谢谢了!

好文章,有理有据!

几乎全部认同,黄埔的总结挺好。
1,2是根本上决定了汉语的高效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3,4是普遍意义上的特点,基本认同
5,就严谨来讲,古汉语确实是欠缺,但是随着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内容
的丰富和大量联系词的产生,汉语已经可以表达结构关系复杂的内容了。
对于词组层面的严谨,汉,英都有问题,这也就是很多正规文件、文章附有厚厚的词义注释。
6,认同
7,有人考虑过汉语中笔划这个元素在英文中有无对应可以比较的?
他的意义有何在?
8,典故的产生可以改变一种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也就是文化传承。
比如中文“十面埋伏”传达的信息已经远超字面,英文也是如此。
这些在分析语言效率也不可忽略。

个人是非常喜欢汉语的,至于今后汉语的地位如何,也要看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了。如果用如此高效的语言,而我们在文化思想,经济建设上无法领先的话,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看完了我对于简化字也有几个想法:
1:我们的汉字多是象形、会意、指示、引申而来。现行字中其中象形、会意、指示已经不占多数了,特别是象形字。这是说光看字体能体会其中的意思的字已经很少了。这类字在简体中大多还是保持了原状,因为它们是很难简化的。而引申类型的字简化并不会过多的造成对理解汉字的障碍。这样说不知对否?
2: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越是完整成熟应该越要摆脱初期的束缚,使之能完全适合自己角色的功能。汉语的发展方向不是向后寻找规律,而是应该向前接受外来语言中合理的东西完善自身。简化能加快书写速度,这就是个很大优点,不然的话我们不要改了,还是在用小篆吧。我想简化应该是汉字必然的趋势,如果只是担心无法看懂古籍而一定要固步自封,我认为不一定正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