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潜伏》话“军统”(一百五十四)
[FONT=宋体]西北军已经是稀里哗啦了,大家都面对一个改换门庭的问题,谁也没有等着天上掉馅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因此,惦记着投奔张学良的,不光是宋哲元,孙良诚也很热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孙良诚,1893年生,天津静海(当时还属于河北省)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孙良诚是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一,1912年投入冯玉祥部,1927年北伐的时候已经是军长了,到1929年,已经当上了西北军的副总司令。论资格,不比宋哲元差什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替孙良诚奔走的,是[/FONT][FONT=宋体]郑道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郑道儒,1897年生,天津市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郑道儒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与[/FONT][FONT=宋体]周恩来、吴国桢都是前后同学。据吴回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周名列第5,抡元的就是[/FONT][FONT=宋体]郑道儒。抗战胜利以后,郑道儒曾任吉林省政府主席。[/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郑道儒也算是西北军的人,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时,郑道儒在其外交处做事。因此,孙良诚就托他这个天津小老弟来找张学良,希望以自己为首来“整理”西北军残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6日[/FONT][FONT=宋体],张学良刚从南京回到天津,此次南京之行,张学良风光至极,不仅自己跟老蒋拜了把子,夫人于凤至与宋美龄结为干姐妹,还列席了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并于11月17日的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发表了演说,当选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府委员,正式完成了从军阀到封疆大吏的转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时的张少帅,位高权重,找他的人可多了,想挂他的号,跟挂老蒋的号,难度差不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依然是他的老招数——托人。萧振灜办事,为什么一办一个准儿,因为他从来都是事先做好了铺垫再去,绝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贸贸然地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本就是东北出来的,熟悉颇多的高层人士,如刘哲、万福麟等等。在他们的帮助下,抢在郑道儒前面见到了张学良,帮宋哲元抢到了这个军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17日[/FONT][FONT=宋体],宋哲元会同庞炳勋、傅作义一起从山西到天津拜谒了张学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24日[/FONT][FONT=宋体],张学良宣布,晋军缩编为4个军(均为二二制的乙种军,每军2师、每师2旅、每旅2团),分别以商震、徐永昌、傅作义、杨爱源任军长。西北军缩编为1个军,另1个师,[/FONT][FONT=宋体]宋哲元为东北边防军第3军军长,[/FONT][FONT=宋体]庞炳勋为步兵第1师师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东北易帜”以后,张学良曾经把东北军整编过一次,整编之后,以“旅”为基本建制单位。1930年入关时,张带了10个旅约8万人,编为[/FONT][FONT=宋体]东北边防军第1军和第2军,分别由于学忠,王树常为军长。中原大战结束以后,于驻河北、王驻天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这次给[/FONT][FONT=宋体]宋哲元的番号,是跟着入关的那一部分东北军起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东北边防军第3军下辖两个师, 按照萧振灜与大家的约定,第1师师长为冯治安,第2师师长就是张自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时,商震惦记上了散在山西的这些西北军残兵,因为冯玉祥下野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由商震统领西北军余部。于是,商震托人给萧振灜带话,责备他不应自行成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听了这话,怒不可遏,此前一直以“策士”、“说客”、“纵横家”等一类面目出现的老萧,此时终于露出了军人本色:“何物商震,此乃余等各自纠合起义,与冯何与!我等,商亦敢来指挥耶!”[/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谁都怕横的,萧振灜一瞪眼,商震马上缩了回去,再不掺和这事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事情办成了,萧振灜回到南京向蒋介石做了汇报,随即准备回山西召集部队。行前,蒋问他还有没有什么困难。萧说,东北边防军第3军的经费,每月只有5万元,如果每个月能有30万元“特别费”,即可“逐月补充成军”。蒋听了随即下了一个手令,每月批给萧振灜30元,第一次先发两个月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一句话,就带回60万元,在当时也是一笔很大的款子了,西北军的士兵,这是首次拿到全饷,有了钱,很快就把部队整合起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次年6月,东北边防军改为“国军”番号,即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参谋长为张维藩,为宋哲元立下汗马的功劳萧振瀛仍然干他的老本行,军法处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宋哲元以次,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副军长,排在前面的,是刘汝明,手下没有部队,给了他一个副军长的虚衔。到1932年,将他的部队以暂编第2师的名义编入29军,这样,29军就扩大成了三个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排在后面的,就是秦德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比萧振灜到西北军的时间更晚,他是在北伐前后才因偶然的机缘到冯手下的,当23军军长。最初的一段时间,秦颇不得志,因他觉得自己跟冯素无渊源,带部队多有不便,于是连续6次请辞,冯都不批,最后让他跟冯治安对调,冯去23军,秦当14军军长,秦仍不干,于是冯调他做副总参谋长,这回他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对自己的估量是对的,他虽是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人,但军人跟军人不同,秦德纯是一个极好的幕僚型的军人,站在主官背后出谋划策,时隐时现,当个“智囊”、“军师”,他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并不太适合带兵打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秦回忆,有一次,冯玉祥与秦闲谈,请他对西北军和冯本人“尽量批评”,态度很诚恳,于是秦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到这里时间很短,部队没有详细看过,不十分清楚。但我在总司令部看到各处负责人员,一切都奉命唯谨,对于重要的决策从来不做主张,所有军政大计,统统由总司令个人决定。我认为这一切应该加以考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劝诫冯玉祥:“用师者王,用友者霸,总司令要能延揽人才,集思广益,才有更好的效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不愧是秦德纯,就这几句话,正说在西北军的病根儿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冯玉祥听了,极为满意,他也是老军头了,对自己部队的毛病,岂能不知。于是站起来,与秦握手,然后极为郑重地说:“绍文先生,此后总部分两方面办事,一方面是决策部门,由各处首长分别负责;一方面是执行部门,由各处办事人员根据原则自行处理。务必请你站在指导的地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冯的这番话来看,他还真是一个头脑十分清楚的人,不过西北军的用人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岂是一个秦德纯所能解决的。冯最后的事败,也肇因于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原大战”之后,秦德纯在北平闲居,秦的长处,宋哲元是了解的,于是请他当自己的参谋长,整理部队。到了山西以后,秦德纯说“经年苦战,心力交粹,不想再担任作战的任务”,于是改任总参议,后改任副军长,专事宋哲元的对外交往。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就这样,走投无路的宋哲元,在萧振灜的一番[/FONT][FONT=宋体]折冲樽俎之下,居然一跃当上“国军”的军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还不算完,下一步,萧振灜还要让他入主平津。[/FONT]
[FONT=宋体]西北军已经是稀里哗啦了,大家都面对一个改换门庭的问题,谁也没有等着天上掉馅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因此,惦记着投奔张学良的,不光是宋哲元,孙良诚也很热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孙良诚,1893年生,天津静海(当时还属于河北省)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孙良诚是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一,1912年投入冯玉祥部,1927年北伐的时候已经是军长了,到1929年,已经当上了西北军的副总司令。论资格,不比宋哲元差什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替孙良诚奔走的,是[/FONT][FONT=宋体]郑道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郑道儒,1897年生,天津市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郑道儒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与[/FONT][FONT=宋体]周恩来、吴国桢都是前后同学。据吴回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周名列第5,抡元的就是[/FONT][FONT=宋体]郑道儒。抗战胜利以后,郑道儒曾任吉林省政府主席。[/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郑道儒也算是西北军的人,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时,郑道儒在其外交处做事。因此,孙良诚就托他这个天津小老弟来找张学良,希望以自己为首来“整理”西北军残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6日[/FONT][FONT=宋体],张学良刚从南京回到天津,此次南京之行,张学良风光至极,不仅自己跟老蒋拜了把子,夫人于凤至与宋美龄结为干姐妹,还列席了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并于11月17日的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发表了演说,当选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府委员,正式完成了从军阀到封疆大吏的转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时的张少帅,位高权重,找他的人可多了,想挂他的号,跟挂老蒋的号,难度差不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依然是他的老招数——托人。萧振灜办事,为什么一办一个准儿,因为他从来都是事先做好了铺垫再去,绝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贸贸然地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本就是东北出来的,熟悉颇多的高层人士,如刘哲、万福麟等等。在他们的帮助下,抢在郑道儒前面见到了张学良,帮宋哲元抢到了这个军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17日[/FONT][FONT=宋体],宋哲元会同庞炳勋、傅作义一起从山西到天津拜谒了张学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24日[/FONT][FONT=宋体],张学良宣布,晋军缩编为4个军(均为二二制的乙种军,每军2师、每师2旅、每旅2团),分别以商震、徐永昌、傅作义、杨爱源任军长。西北军缩编为1个军,另1个师,[/FONT][FONT=宋体]宋哲元为东北边防军第3军军长,[/FONT][FONT=宋体]庞炳勋为步兵第1师师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东北易帜”以后,张学良曾经把东北军整编过一次,整编之后,以“旅”为基本建制单位。1930年入关时,张带了10个旅约8万人,编为[/FONT][FONT=宋体]东北边防军第1军和第2军,分别由于学忠,王树常为军长。中原大战结束以后,于驻河北、王驻天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这次给[/FONT][FONT=宋体]宋哲元的番号,是跟着入关的那一部分东北军起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东北边防军第3军下辖两个师, 按照萧振灜与大家的约定,第1师师长为冯治安,第2师师长就是张自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时,商震惦记上了散在山西的这些西北军残兵,因为冯玉祥下野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由商震统领西北军余部。于是,商震托人给萧振灜带话,责备他不应自行成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听了这话,怒不可遏,此前一直以“策士”、“说客”、“纵横家”等一类面目出现的老萧,此时终于露出了军人本色:“何物商震,此乃余等各自纠合起义,与冯何与!我等,商亦敢来指挥耶!”[/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谁都怕横的,萧振灜一瞪眼,商震马上缩了回去,再不掺和这事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事情办成了,萧振灜回到南京向蒋介石做了汇报,随即准备回山西召集部队。行前,蒋问他还有没有什么困难。萧说,东北边防军第3军的经费,每月只有5万元,如果每个月能有30万元“特别费”,即可“逐月补充成军”。蒋听了随即下了一个手令,每月批给萧振灜30元,第一次先发两个月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萧振灜一句话,就带回60万元,在当时也是一笔很大的款子了,西北军的士兵,这是首次拿到全饷,有了钱,很快就把部队整合起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次年6月,东北边防军改为“国军”番号,即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参谋长为张维藩,为宋哲元立下汗马的功劳萧振瀛仍然干他的老本行,军法处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宋哲元以次,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副军长,排在前面的,是刘汝明,手下没有部队,给了他一个副军长的虚衔。到1932年,将他的部队以暂编第2师的名义编入29军,这样,29军就扩大成了三个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排在后面的,就是秦德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比萧振灜到西北军的时间更晚,他是在北伐前后才因偶然的机缘到冯手下的,当23军军长。最初的一段时间,秦颇不得志,因他觉得自己跟冯素无渊源,带部队多有不便,于是连续6次请辞,冯都不批,最后让他跟冯治安对调,冯去23军,秦当14军军长,秦仍不干,于是冯调他做副总参谋长,这回他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对自己的估量是对的,他虽是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人,但军人跟军人不同,秦德纯是一个极好的幕僚型的军人,站在主官背后出谋划策,时隐时现,当个“智囊”、“军师”,他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并不太适合带兵打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秦回忆,有一次,冯玉祥与秦闲谈,请他对西北军和冯本人“尽量批评”,态度很诚恳,于是秦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到这里时间很短,部队没有详细看过,不十分清楚。但我在总司令部看到各处负责人员,一切都奉命唯谨,对于重要的决策从来不做主张,所有军政大计,统统由总司令个人决定。我认为这一切应该加以考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劝诫冯玉祥:“用师者王,用友者霸,总司令要能延揽人才,集思广益,才有更好的效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德纯不愧是秦德纯,就这几句话,正说在西北军的病根儿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冯玉祥听了,极为满意,他也是老军头了,对自己部队的毛病,岂能不知。于是站起来,与秦握手,然后极为郑重地说:“绍文先生,此后总部分两方面办事,一方面是决策部门,由各处首长分别负责;一方面是执行部门,由各处办事人员根据原则自行处理。务必请你站在指导的地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冯的这番话来看,他还真是一个头脑十分清楚的人,不过西北军的用人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岂是一个秦德纯所能解决的。冯最后的事败,也肇因于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原大战”之后,秦德纯在北平闲居,秦的长处,宋哲元是了解的,于是请他当自己的参谋长,整理部队。到了山西以后,秦德纯说“经年苦战,心力交粹,不想再担任作战的任务”,于是改任总参议,后改任副军长,专事宋哲元的对外交往。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就这样,走投无路的宋哲元,在萧振灜的一番[/FONT][FONT=宋体]折冲樽俎之下,居然一跃当上“国军”的军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还不算完,下一步,萧振灜还要让他入主平津。[/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