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潜伏》话“军统”(二百一十三)
[FONT=宋体]关于送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调元等四人回京的事,据应德田回忆,当时杨虎城的态度是主张“缓一缓”,即“等张学良将军回来后由他作主”,但王以哲、何柱国二人主张马上就放,而且不只放这四个,要将扣押的十几个“中央大员”一起送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得知此事后,认为不能放,一个也不能放,因为“这样做于张学良将军有害无益,张学良将军没回来之前,不能把这批人放走。”于是他赶去新城大楼找王、何二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见到王以哲,应德田开始长篇演讲,根据应的回忆,当时他一口气说了起码得有十分钟,归结起来是三点,第一,扣押的这十几个中央大员是人质,张不回来就不能放。第二,张副司令打来电报,让放人,谁知道是不是他的本意?张临走时曾说“过三、五天就回来”,那么,等他回来自己放岂不很好,也不急在这几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还说了第三点:“无益于副司令回来的任何事情,我们绝不应当去做,能够保证副司令回来的一切条件,我们绝不应当放弃。请军长为副司令,为东北军,为三位一体仔细慎重,勿贻后患,将来后悔是无用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最后说的这几句话,无礼之至,不仅暗含了“你王以哲、何柱国两个人在做不利于张副司令”的意思,而且其中含有威胁的语气,已经不大像是下级对上官在说话。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听了应的话,王以哲并未计较他的态度,但也没有太当回事,只是说:“你太多心了,副司令都送委员长回南京了,我们还扣留这些人做什么?何况,副司令有电报指示,我们怎能不办呢?我们不遵从副司令的指示,我们还遵从什么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又重复了一遍:“副司令说几天之内就回来,等他回来再放有什么不好呢?何必急于现在就放呢?这些人是副司令回来的保证啊!军长,如果愿意副司令回来,我们必须把这些人扣住。今天副司令还没有回来,我们就随人摆布,这就可以使他们这样想;我们并不重视副司令回来的问题,不放副司令满行了。这不是使人觉得东北军、三位一体软弱可欺吗?副司令也可以任人摆布了吗?如果是因为没有按他的电报指示去做,担心副司令回来责罚我们,那么我可以在他回来的时候,一定向他说明这是我的过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以哲没有听他的,说:“事情不象你说的那样严重,副司令会回来的,我并不是怕责罚,是大家多主张放,委员长已经走了,我们再留这些人毫无意义。送人情送到家嘛,这是副司令的精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见说不动王以哲,只好去找“设计委员会”研究对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早在12月12日捉蒋成功之后,张、杨就改组或成立了一系列的机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首先是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改组为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张学良为主任、杨虎城为副主任,董英斌为参谋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以下,有一个“参谋团”,这是一个军事机构,负责研究讨论一切军事问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另外还成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高崇民、杜斌丞、刘澜波,申伯纯,卢广绩、黎天才、洪钫、王炳南、王菊人、应德田、南汉宸、苗剑秋等人组成,以高崇民为召集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设计委员会”是一个政治机构,成员都是文人,其职责,用应德田的话说,是负责“讨论张、杨交议的问题,也可以向张、杨提出建议。”可以说,所谓“设计委员会”,基本上相当于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的智囊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眼下,需要“设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时候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听了应德田的话,大家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高崇民又赶去见杨虎城、王以哲,表示“设计委员会”不同意放掉这些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是没有效果,人还是被放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FONT][FONT=宋体]蒋百里回忆:“二十五傍晚,杨虎城设宴为余等饯行。余戏谓之曰:‘昨为阶下囚,今为坐上客,真余等之谓矣。’满座皆大笑。二十六日上午九时,余等至飞机场,杨氏遣队莅场欢送余等。遂于军乐悠扬声中凌虚而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放掉被扣的十几位“中央大员”,是老蒋与西北方面的第一次交手,也是一次试探。我们有理由思考,如果不放这十几个人,老蒋会怎么样对待张学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回合,老蒋胜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同时,围绕着“放人”的争论,也是东北军中下级军官(即所谓“少壮派”)与高层(即所谓“元老”)之间的第一次交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结果,元老的意见占了上风。[/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此,应德田认为:“当时杨虎城将军的本意,与大家是相同的,也是不主张先放蒋方人员和飞机的,要等张学良将军回来后解决,但由于王以哲、何柱国固执己见,杨虎城将军为团结着想,才改变了自己的意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29日[/FONT][FONT=宋体],阎宝航带着张学良的亲笔信飞到西安,要求西北方面放回中央军的50架飞机和飞行员、地勤等500多人,据孙铭九回忆,当时阎宝航转述张学良的话说:“张以手指向西北轻声说;他们(指蒋中央)不让我回去,那边(指西安方面)能答应吗?”阎还说:“要争取汉公(指张学良)回来,主要在于你们团结一致,坚持到底。”[/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杨虎城再次找[/FONT][FONT=宋体]王以哲、何柱国商量此事,据应德田说,“杨虎城将军认为张学良将军五天之内并没有回来,他不回来就不应当再放了。”但王以哲、何柱国认为可以放,“送人情送到家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得知此事,再次去找王以哲、何柱国,把上次说的话又讲了一遍:“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就等于我们放弃了副司令能够回来的最后保证,不仅表明我们无心无力争取副司令回来,而且还会替南京增加军事威慑力量和使蒋介石大大坚定扣张的决心,这就对副司令,对西安方面的三位一体极其不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应德田回忆,当时王以哲是这样说的:“不知你怎么如此多心,我不相信委员长不让副司令回来。副司令那样慷慨大方,送人情送到家,我们也应当体会副司令这句话去办事,不应当违背他的意思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31日[/FONT][FONT=宋体],所有飞机及相关人员被放回南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放走飞机,是老蒋与西北方面角力的第二个回合,也是少壮派与元老们的第二次冲突,其胜负态势,与第一次完全一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应德田、孙铭九等人的意见都是对的,不管王以哲、何柱国等人是出于什么考虑,都不应该在张学良回来之前,轻易放掉谈判的砝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就在西安方面放走飞机的同时,张学良在南京被“高等军法会审”判处十年徒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1月5日[/FONT][FONT=宋体],蒋介石明令: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杨虎城的西安绥靖主任、于学忠的甘肃省政府主席兼51军军长,均予以撤职留任的处分;任命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免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月11日[/FONT][FONT=宋体],曾在洛阳机场高呼“打倒张学良”的祝绍周奉顾祝同之命来到西安,带来了解决西北问题的[/FONT][FONT=宋体]甲、乙两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甲案:(一)东北军移驻甘肃;(二)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三)红军仍回陕北,防区另商;(四)中央军十二团进驻潼关至咸阳一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乙案:(一)东北军调驻安徽;(二)十七路军调甘肃;(三)红军仍回陕北;(四)中央军进驻西安和陕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FONT=宋体]在这个问题上,乙案是老蒋的意思,借机把十七路军、东北军,还有红军分割开来;张学良则希望西北方面接受甲案,彼此依然能够保持互相呼应的态势。[/FONT]
[/FONT]
[FONT=宋体]关于送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调元等四人回京的事,据应德田回忆,当时杨虎城的态度是主张“缓一缓”,即“等张学良将军回来后由他作主”,但王以哲、何柱国二人主张马上就放,而且不只放这四个,要将扣押的十几个“中央大员”一起送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得知此事后,认为不能放,一个也不能放,因为“这样做于张学良将军有害无益,张学良将军没回来之前,不能把这批人放走。”于是他赶去新城大楼找王、何二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见到王以哲,应德田开始长篇演讲,根据应的回忆,当时他一口气说了起码得有十分钟,归结起来是三点,第一,扣押的这十几个中央大员是人质,张不回来就不能放。第二,张副司令打来电报,让放人,谁知道是不是他的本意?张临走时曾说“过三、五天就回来”,那么,等他回来自己放岂不很好,也不急在这几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还说了第三点:“无益于副司令回来的任何事情,我们绝不应当去做,能够保证副司令回来的一切条件,我们绝不应当放弃。请军长为副司令,为东北军,为三位一体仔细慎重,勿贻后患,将来后悔是无用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最后说的这几句话,无礼之至,不仅暗含了“你王以哲、何柱国两个人在做不利于张副司令”的意思,而且其中含有威胁的语气,已经不大像是下级对上官在说话。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听了应的话,王以哲并未计较他的态度,但也没有太当回事,只是说:“你太多心了,副司令都送委员长回南京了,我们还扣留这些人做什么?何况,副司令有电报指示,我们怎能不办呢?我们不遵从副司令的指示,我们还遵从什么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又重复了一遍:“副司令说几天之内就回来,等他回来再放有什么不好呢?何必急于现在就放呢?这些人是副司令回来的保证啊!军长,如果愿意副司令回来,我们必须把这些人扣住。今天副司令还没有回来,我们就随人摆布,这就可以使他们这样想;我们并不重视副司令回来的问题,不放副司令满行了。这不是使人觉得东北军、三位一体软弱可欺吗?副司令也可以任人摆布了吗?如果是因为没有按他的电报指示去做,担心副司令回来责罚我们,那么我可以在他回来的时候,一定向他说明这是我的过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以哲没有听他的,说:“事情不象你说的那样严重,副司令会回来的,我并不是怕责罚,是大家多主张放,委员长已经走了,我们再留这些人毫无意义。送人情送到家嘛,这是副司令的精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见说不动王以哲,只好去找“设计委员会”研究对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早在12月12日捉蒋成功之后,张、杨就改组或成立了一系列的机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首先是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改组为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张学良为主任、杨虎城为副主任,董英斌为参谋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以下,有一个“参谋团”,这是一个军事机构,负责研究讨论一切军事问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另外还成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高崇民、杜斌丞、刘澜波,申伯纯,卢广绩、黎天才、洪钫、王炳南、王菊人、应德田、南汉宸、苗剑秋等人组成,以高崇民为召集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设计委员会”是一个政治机构,成员都是文人,其职责,用应德田的话说,是负责“讨论张、杨交议的问题,也可以向张、杨提出建议。”可以说,所谓“设计委员会”,基本上相当于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的智囊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眼下,需要“设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时候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听了应德田的话,大家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高崇民又赶去见杨虎城、王以哲,表示“设计委员会”不同意放掉这些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是没有效果,人还是被放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FONT][FONT=宋体]蒋百里回忆:“二十五傍晚,杨虎城设宴为余等饯行。余戏谓之曰:‘昨为阶下囚,今为坐上客,真余等之谓矣。’满座皆大笑。二十六日上午九时,余等至飞机场,杨氏遣队莅场欢送余等。遂于军乐悠扬声中凌虚而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放掉被扣的十几位“中央大员”,是老蒋与西北方面的第一次交手,也是一次试探。我们有理由思考,如果不放这十几个人,老蒋会怎么样对待张学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回合,老蒋胜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同时,围绕着“放人”的争论,也是东北军中下级军官(即所谓“少壮派”)与高层(即所谓“元老”)之间的第一次交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结果,元老的意见占了上风。[/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此,应德田认为:“当时杨虎城将军的本意,与大家是相同的,也是不主张先放蒋方人员和飞机的,要等张学良将军回来后解决,但由于王以哲、何柱国固执己见,杨虎城将军为团结着想,才改变了自己的意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29日[/FONT][FONT=宋体],阎宝航带着张学良的亲笔信飞到西安,要求西北方面放回中央军的50架飞机和飞行员、地勤等500多人,据孙铭九回忆,当时阎宝航转述张学良的话说:“张以手指向西北轻声说;他们(指蒋中央)不让我回去,那边(指西安方面)能答应吗?”阎还说:“要争取汉公(指张学良)回来,主要在于你们团结一致,坚持到底。”[/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杨虎城再次找[/FONT][FONT=宋体]王以哲、何柱国商量此事,据应德田说,“杨虎城将军认为张学良将军五天之内并没有回来,他不回来就不应当再放了。”但王以哲、何柱国认为可以放,“送人情送到家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德田得知此事,再次去找王以哲、何柱国,把上次说的话又讲了一遍:“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就等于我们放弃了副司令能够回来的最后保证,不仅表明我们无心无力争取副司令回来,而且还会替南京增加军事威慑力量和使蒋介石大大坚定扣张的决心,这就对副司令,对西安方面的三位一体极其不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应德田回忆,当时王以哲是这样说的:“不知你怎么如此多心,我不相信委员长不让副司令回来。副司令那样慷慨大方,送人情送到家,我们也应当体会副司令这句话去办事,不应当违背他的意思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2[/FONT][FONT=宋体]月31日[/FONT][FONT=宋体],所有飞机及相关人员被放回南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放走飞机,是老蒋与西北方面角力的第二个回合,也是少壮派与元老们的第二次冲突,其胜负态势,与第一次完全一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应德田、孙铭九等人的意见都是对的,不管王以哲、何柱国等人是出于什么考虑,都不应该在张学良回来之前,轻易放掉谈判的砝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就在西安方面放走飞机的同时,张学良在南京被“高等军法会审”判处十年徒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1月5日[/FONT][FONT=宋体],蒋介石明令: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杨虎城的西安绥靖主任、于学忠的甘肃省政府主席兼51军军长,均予以撤职留任的处分;任命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免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月11日[/FONT][FONT=宋体],曾在洛阳机场高呼“打倒张学良”的祝绍周奉顾祝同之命来到西安,带来了解决西北问题的[/FONT][FONT=宋体]甲、乙两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甲案:(一)东北军移驻甘肃;(二)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三)红军仍回陕北,防区另商;(四)中央军十二团进驻潼关至咸阳一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乙案:(一)东北军调驻安徽;(二)十七路军调甘肃;(三)红军仍回陕北;(四)中央军进驻西安和陕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FONT=宋体]在这个问题上,乙案是老蒋的意思,借机把十七路军、东北军,还有红军分割开来;张学良则希望西北方面接受甲案,彼此依然能够保持互相呼应的态势。[/FONT]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