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好!你这么看吗?实话说,我很惊讶。我写的时候可没这么设计,如果文字有了这种效果那可有点儿败笔了。:blowzy:
这篇因为主题是寻找如弟,重点自然放在和如弟的一切往事上,并没有对陆亦亦的现实生活做细致描述,几乎就没有涉及任何她的其她生活侧面,能有比较地看出她的“爱”的重心吗?过去这些年她的国外生活只是几笔带过,份额很少,不易判断,也不必判断,因为不是这篇的写作目的。
第十章魏飚的出现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一来呼应陆亦亦的探亲之行,二来表明陆亦亦重视家人,性格软弱彷徨的一面。这篇小说里有许多内容使用了“冰山效应”,人们看到的是一小截看得到的山体,其实更大的山体在水下,是看不到的,只能靠读者去设想和猜测。这种写法在小说写作中叫“冰山体”,最初应该是海明威首次在短篇小说里运用,之后被文学界广泛认可。我在小说写作上是新手,耗时耗神耗力相对比较大的作品这篇应该是首部,整体主线全部虚构,从构思到动笔,成稿后反复修改总共用了5个月,才最终定稿,毛病仍很多,因为框架与布局自己相对还满意,也就顾不得没完没了地去改了。没有任何作品是完美的,更何况我这牙牙学语的。去年年底开始在渥京周末上连载的时候,我已经在写这第十章的收尾部分。时间啊,是快还是慢呢?转眼都快一年了。
谢谢MM表达自己的看法,一千个人读一部作品,会有一千种看法,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大脑想的是一样,都正常。特别是当作品中有这样模糊不清的暧昧情节。其实春秋兄曾在跟贴里提到过一句我以找如弟写现实的写作目的,是切中要害的。这篇最开始的构思就是为了通过寻找如弟和解决小孩上学问题这两条主线,反应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中不同阶层的人们人性的各种自然状态和不同阶层人物发生联系时产生的冲突反应,借此反应现实。
陆亦亦这个人物,我本人并不十分赞赏,她内心里有很虚弱的地方,但我喜欢她的多面性,因为这个真实。我仍不敢定义她为双性恋。暧昧,仍是合适的一词。对自己造出的人物,我想自己是有着天然的保护心理的,特别是她在这篇里,总的来说,是美好的。
MM提到这个,让我想起这两天我正在回顾的一些传统名著,正好在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刚看到他14岁时和一个同性男友相恋,恋得一天也离不开的描写,感触很深,他俩即使恋到那种难舍难分的程度,连手也很少拉一拉的,却被世俗看做那种关系,后来双方都感觉受世俗伤害和误解,加上别的原因,也就逐渐疏远了。想想,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就如此大笔力描写同性之间的纯洁恋情,回头看我这篇,笔力投入还相当不够,感觉特别受鼓舞,人性中很多奇怪的东西,自古就是存在的,小说的客观反应应该抱有一种博爱、宽容和诚实的态度。
你一句话刺激我想了这么些,谢谢妹妹啊!祝妹妹下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