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道最经典上海菜

我的口味,西区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更胜一筹。

嗯,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是蛮正宗的,油酥重。夏天猪油容易“蒿”,不会卖,要到天气冷一点时。老早15路电车静安寺跳下来,香弥道就到了。9分/1角一只,半两粮票。
 
上海阳春面 (转)
  阳春面,又称“清汤光面”,是上海的一大特色,说来话长。这话“长”要长到秦始皇的时候,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却不知道秦始皇也统一了历法,以夏历的十月为正月,这个月又称小阳春。这十月和阳春的关系,后来被引用到了上海的切口中,“阳春”就是“十”。过去这种面,每碗卖十文钱,乃是贩夫走卒之食,因为光面不好听,于是用价钱代面名,便成了“阳春面”。另外有种说法是从“阳春白雪”而来,这面光光什么都没有,这雪白白也是什么都没有,于是成了面名。
  阳春面之为上海的特色,就象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四大金刚”一样,乃是深深与上海人的生活维系在一起的。阳春面,是面中最便宜的东西,可依然保持着苏沪菜点的风格,不即不离、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在这里显现出来,以至于有位旅居美国十一年的朋友,回沪后非要在路边的小店寻到了阳春面,方才有了回家的感觉。
  这阳春面到底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是。说它什么也没有,的确不为过,这碗光面,只是白白的面条,加上几点葱花而已,青青白白,煞是好看,因此,也有人美其名曰“青龙白虎面”;说它有,它不但用的是高汤,有着各式物件的精华,透气一份清香,透着一份醇鲜,同有着上海这个特殊开放口岸百多年来的精华,透着一份矜持的怀旧,透是一份自赏的孤芳。
  这阳春面是“清汤光面”,却万万不是“清水光面”。 这阳春面,最早也的确是清水的,后来经过老半斋等名店的改进,使用了鸡和鱼混炖的高汤,才使得阳春面“换了一种意思”。
  说到这高汤,可是大有讲究,我经常收到网友的信,问我这高汤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高汤,就是冻起来会成膏的汤。”高汤是烹调必不可少的东西,大抵是可以用水的地方,若用高汤代替,这菜做出来,就会鲜美许多。比如那烤麸,要用到水煮,若是用高汤去煮,这鲜味就会渗透到烤麸里去;而那鱼翅、鲍鱼之类,本身并不怎么鲜,就更要用高汤来把鲜味引出来,叫做“吊鲜”。高汤的制作,民间各不相同,最好的可能要数老鸡、甲鱼两样混炖的;差一点的,用鸡壳子、肉骨头混炖。最不济的,也是民间饭店用得最多的,是用猪下水和猪血混炖,据说味道相当鲜,但我总想那种鲜法乃是“虎狼之鲜”,就象给极虚之人用极补之药,为法所不取。
  炖高汤的时候,要用冷水,盖过里面的物料,加酒以去荤物的腥味,但是切忌放葱姜等物,以防和菜夺味,把水烧沸以后,撇去浮沫,就改用小火焐着,一直焐到骨酥肉烂,方才可以。焐高汤,一定要用水火,火大则汤不清,光是如此,还不够,等到炖好了,要把汤水泌出,再用布滤过杂质,冷却后,刮去上层的冻油。然后把汤重新烧沸,放入打散的蛋清,倒入蛋清的时候,要一边倒入一边搅拌汤水,那样蛋清会裹住汤里的混浊之物,等到蛋清烧老,撩起弃去。这才有了清清爽爽的高汤,这种高汤,才能当做水用。这汤清的学问,一般人不知道,只是拿个鸡煮煮,烧菜的时候,从里面舀上一勺加加,这种高汤,不清且油,还是不放的好。而且,也不是什么菜都可以用高汤的,比如豆腐衣,就不能用高汤,取其纯清之故;再比如烧海鲜,宜用鸡汤不能用肉汤;这里面的讲究,多着呢。烧好的高汤,可以装入塑料袋冷冻起来,随用随取,如果下班没有时间做汤,只要拿出一包来,加热后放些蔬菜,就是一道好汤。高汤,是烹调的基本,因此,哪怕是净素的菜,也用素高汤一说。素高汤,多用胡萝卜、黄豆芽、芹菜和香菇根炖成;我曾经做过只用香菇和蘑菇两样的素高汤,果真鲜美异常,而且那香味较之荤汤,更有一种高雅的品味。
  阳春面还要用到一样东西,那就是猪油。什么?猪油?!对,正是猪油。上海的阳春面,一定要用猪油来“点一下”,才会更有滑润的感觉,“润”之一字,便道尽了阳春面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的境界,靠的就是那一勺猪肉。记得十年前,上海的改革开放已经相当有成效,连猪油也不多食了;那时,一班人等到扬州去玩,记得在太平堂前的面摊上,要了几碗面,有一女生见空的碗里有块白色物体,问是什么,答曰“猪油”,我们那些女同学特地关照那老太太,说是不要放猪油,那老太太抬起头来,万分诧异地看着那几个女生,问道“荤油哎,也不要?”神情中流露出多少无奈与感慨,那老太太的眼睛,使我至今记忆犹新。猪油用肉膘或是板油来熬,前者出油少油渣多,后者出油多油渣少。熬猪油的时候,要加一点水熬,因为油沸以后易黄、易分解,不但影响香味和颜色,还会产生一些毒素,用了水,可以使温度保持在一百度,那样熬出来的油,才又香又白。猪油熬到最后,会有一层油渣浮在油面上,那可是样绝好的东西。小时候,最喜欢看祖母熬猪油,为的就是那一小碗油渣。油渣要趁热吃,那时没有糖粉,就撒上一些绵白糖,入口又松又脆,带着一股股的暖意,那种香甜,在如今久食鱼肉之后再不复得。
  有了高汤、有了猪油,葱也有讲究。葱一定要上海的小香葱,极细的那种,这些细葱可不是从一大堆挺粗的葱里挑出来的,那是赝品。这小香葱,生来就是细细的,却也壮实,而且特别的绿,那是种赏心悦目的绿,看得让人着实地喜欢。切葱的时候,要把葱头切掉,只剩下全绿的葱杆,切成两三毫米长的葱末,也叫葱花。
  于是,拿一个碗,舀上一匙猪油,再放点盐;一个灶上烧着清水,一个灶上烧着高汤,就等下面了。面要银丝细面,揉透赶透后再拉出来的,那样的面,才够精致,可以做到软而不烂,韧而不硬。下面,是件似易实难的工作,水要多,火要大,等水烧沸之后,放入面条,等到面条浮起来的时候,把面撩起,放到竹篱里,拿到水下冲洗至面条冷透,然后放到烧沸高汤锅,把已经熟了的冷面条放入,等面再次浮起,用长筷子撩起面条,举到至高,把面的底端先放入碗中,顺势摺上几摺,那面便整整齐齐的,很是好看。然后,再倒入高汤,高汤不宜太多,要让面稍稍高出汤一点点才好,撒上葱花,便可谓大功告成。
  这便是所谓的精致,吃的精致,并不是北方人说的矫情(念作“嚼情”);吃的精致,有时是一种品味,有时只是一种习惯。
 
过去上海人不论吃面还是吃米饭都要挑上一筷子猪油。
:p
 
是渥太华餐馆里厨师烧的吗?

被请客在三亚,一家上海人开的四星酒店. 唯一的一次吃狮子头. 以至于后来去上海也从来不点这道菜.
 
上海的辣酱面和辣肉面也挺好吃的呀,马上就要回上海了,就要吃到你们提到的每道菜了,嘻嘻.....
 
被请客在三亚,一家上海人开的四星酒店. 唯一的一次吃狮子头. 以至于后来去上海也从来不点这道菜.
找个好的淮扬菜馆试试。:)
 
上海的辣酱面和辣肉面也挺好吃的呀,马上就要回上海了,就要吃到你们提到的每道菜了,嘻嘻.....

以前一直在沧浪亭买辣酱面加一块焖肉。 汤要红汤。
 
记得小时候吃炸猪排,就要蘸这个黄牌辣酱油,上海的特产:)
 

附件

  • souceT14HKmXjNaXXbcLbI._111419.jpg_310x310.jpg
    souceT14HKmXjNaXXbcLbI._111419.jpg_310x310.jpg
    48 KB · 查看: 105
记得小时候吃炸猪排,就要蘸这个黄牌辣酱油,上海的特产:)

I think "Leas & Perrins" sauce is very similar. Try it and see if it is true.

You can find in Loblaws for smaller bottles or Costco for larger one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