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怀瑾先生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UssU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nanhuijin4.jpg
 
南怀瑾,浙江乐清人,1918年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南为独生子,其父对他寄予厚望,自幼督课甚严。南自幼学习勤奋,12岁前即遍读史籍经书,为其终生学业打下扎实基础。南怀瑾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佛学以及《易经》都颇有研究,得到学界同行普遍赞誉。

学文习武频换跑道

抗日战争初期,南怀瑾正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面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时局,毅然决定从军报国。当时,他大学还未毕业即转赴成都,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毕业后进入军队,随抗战部队驻扎在大西南,屯垦戍边,被任命为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负责筹集粮草支援前方。不久,南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因目睹官场黑暗,不想再从政,遂萌生退意,有心研究佛学。1943年,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四川峨嵋山大坪寺开始潜心研究禅学。他在那里一呆就是3年,晨昏青灯黄卷相伴,日日与僧侣为伍。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家经典,静心精读心无旁骛,并时时向当地高僧虚心求教,遍读大藏经三藏12部及其它有关梵文典籍。1946年,南怀瑾学成下山后,受聘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开课讲学。

1947年,南怀瑾为精研佛理,深入青海、西藏地区,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虚心求教。经向白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多位上师学习,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并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之位。

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大学、辅仁大学及文化大学教授。一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大老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鼎文、钱大均及杨管北等人都前来执经问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立“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竹县设“十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生打禅。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举行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行香。

在台北道场,南怀瑾精研《佛经》和中国经典名著,如《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法华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及历代政治人物言论评鉴等,并能旁征博引,融会儒佛道三家之学。他讲述各家学说,历数各朝事故,把先贤经典现代化、趣味化,提供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活泼生动很受欢迎。当时,受教之人冠盖云集,岛内许多著名教授、重要政治人物,如刘安祺、马纪壮等人都入室听讲。

南怀瑾记意力强,讲课时引用诗词、典故,皆能随口背诵,滔滔不绝。他为了讲现代政治人物史,花了3个月时间重读《二十五史》。授课时,对于历史掌故、政治事件等史实均能引经据典,指明出处,讲得头头是道,给聆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一般人“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人所患心理疾病,应多从心理因素入手,“心病还要心病医”,要强化道德、文化修养,方能彻底根治。南怀瑾教人静心、养性、除烦恼之法,常保身体健康,使受教者感悟到,在知识竞争时代,多一份定境,多一份智慧,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在台期间,他还多次应军方邀请,到部队基地讲学。他授课与政治毫无关系,从未要当局一分钱,也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捐赠。

倡导复兴中华文化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后来,他又在台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1985年,南怀瑾离台赴美侨居,1988年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讲学不辍,当地慕名而来求教的学生络绎不绝。20世纪90年代初,他投资1.7亿美元在祖国大陆的家乡兴建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该工程1992年动工,1996年4月完工。南怀瑾成了铁路老板,本可借此赚钱发大财,可是却一文也不要。他有时到上海小住,闻名前来问道者不断,南所讲内容主要是中华文化及人生哲理,听道者各有所得,多满意而归。几年前,“老古文化公司”总经理郭姮宴在南怀瑾的指导下,在两岸推广儿童读经活动,大量印发唐诗、《四书》、《五经》及《老子》等书,资助幼教事业,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南怀瑾一生著作甚丰,自195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以来,已出版专著30余种,被翻译成英、法、荷、西、葡、罗马文等8种文字。他教学数十年,多次到美、日、欧洲等地讲学,门生故旧无数。在美国的华盛顿大学设有南怀瑾学院,向西方传扬中华文化。

南怀瑾从青年时代起迄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从祖国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为家。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他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关心。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南怀瑾认为,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3家中换了1家,即墨家学说被佛教所取代,儒、佛、道3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华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家。但却顾此失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不够,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因此,他提倡全面、深入地吸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人认为,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南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他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而不拘泥于某一家之说。

近年来,海峡两岸陆续出版了南怀瑾的许多著作,但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究他的全部著作,于是往往从本身所接触到的部分去给南怀瑾定位,从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师等不同的说法。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不能真正概括南怀瑾的一生。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南怀瑾的学问及人生的全貌,他的学生编辑出版了一部《南怀瑾全集》。这部全集包括了南怀瑾迄今为止所著的29种著作及有关的附集4种,大致可以分为儒家、佛家、道家学说和文史诗词4个方面。当然这不是严格的划分,因为他的著作大多是触类旁通的,有时以佛入儒,以道入佛;有时以佛入道,以儒入佛;有时以儒入佛道;有时以佛道入儒。所谓4个层次的划分恰好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学有专长

南怀瑾勤于笔耕,有不少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可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儒学著作。他认为,儒学是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其中又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南怀瑾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到的见解。收录这一类中的南怀瑾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等,都是他授课时为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第二类为佛学著作,包括《禅海蠡测》等17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即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冲突融合的过程,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南怀瑾的这一类著作,大致可分为佛经释义、禅学、佛法修证等三部分。佛经释义包括《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什么》和《药师经的济世观》5种。由于以往流传的汉文佛经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译,文辞古奥,语意晦涩,加之历时千载,其理解阐释古今有所不同。因此,一般读者多感到佛经难讲,常常望而生畏。然而,这些佛经一经南怀瑾讲解,就变得明白易懂,深受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欢迎。他讲解佛经的特点是:揉合翻译和解释,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义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来阐示大义;另一方面用现代的学说及理论来解释佛法精要。

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包括《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此外,前述《禅与道概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佛学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谈道家学术的。

道家学术自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以降,“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自两汉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因其“综罗百代”之故而不免生“杂生怪庭,支离破碎”之弊。因此,南怀瑾早年钻研道家学术,深得其中三昧,尤其对道家文化颇为推崇。他曾说: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归依,偏重于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学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

第四类是文史诗词著作,包括《正统谋略学》等5种,内容精蕴,包罗广泛,发挥儒佛道3家的精华。其主要著作《新的一代》,剖析当时的社会问题,诊断青少年问题,文中明指唯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及文化修养的人,才能提升政治层次和经济境界。同时,南怀瑾对中国传统谋略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编辑了一套《正统谋略学丛书》,认为谋略学对正人君子是立身处世的借鉴,不肖之徒则可用来兴风作浪、为害社会。南怀瑾对诗词有深入的造诣,才情横溢,意境旷远,两本诗集所录诗作,多以方外禅诗韵味,掩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别具一格。《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则更以时间顺序编排,读者可从南怀瑾不同时期的诗作,大致了解南怀瑾的人生磨练及为人。

心系统一

1990年9月8日,南怀瑾在台北面见李登辉时,当场滔滔不绝地讲了2个多小时,说古道今,纵论天下,晓以“和平统一”的民族大义。会谈结束后,李送南怀瑾到门口,问南还有什么吩咐,南答:“我希望你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这些话使李身边的人认为南怀瑾逾越身分,不够客气。虽然站在“台独”立场看南怀瑾的言论未免剌耳,然而在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看来,维护祖国统一是理所当然的。对于两岸协商,他一直以“和平共济、祥化宿怨、同心合作、发展经济,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为原则,显示出一位爱国老儒的基本信念。
 
同样是LZ提供的那个Link里,有一些南怀瑾的“经典语录”。其中有他这么一段话: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这“国学大师”的一段话,但首先语法就不通,然后是前后矛盾,思维混乱。

1)“今天的世界...,人格养成没有了”。什么是“人格养成”?这是什么地方的语法?再说,教育是好是坏,“人格养成”总会有的,好坏不同而已。

2)“今天的世界...,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未必吧,我看飞机、汽车、还有iPhone5等,都是很好的“器”。

3)”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这个是不好。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忽悠文化”的立足之地了。

4)“今天的世界...,教育只是贩卖知识”。传授知识,当然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考虑到对道德的传送等,也是知识传送,那至少在字面上教育就是“贩卖”知识。

5)“只有科学、科技...”。“国学大师”居然把“科学”、“科技”作为并列!

6)“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且不管是否要把这些东西“回归一体”,宗教肯定不能归到教育的一体里,除非一般的知识介绍,除非神学院、佛学院。

7)“均衡发展,才有希望”。这也未必。世界不是靠“均衡发展”的人创造的。

。。。



就这么简单的一段话,他居然就能说成这个样子,你能指望他别的宏论如何?

可是,居然这么一个思维混乱的人,就能被中国大众捧为“大师”!你就可以理解中国的社会乱象是怎么形成的了。



最早读《金刚经说什么》,觉得这大师好像现代汉语不咋的,很多地方都没讲清楚。不过既然大家都那么推崇他,我便只好责怪自己的语文太稀松,无法理解大师的妙论宏旨。后来又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从此不敢再读他的其他著作。生怕被他“渊博”给忽悠了,到外面去闹笑话。试举两例:

1、《论语 述而第七》“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南怀瑾解暴虎冯河:“...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
按:暴虎冯河,成语。暴:空手搏斗,冯:同凭,从水中走过去之意。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一个“文化大师”却没有读过《诗经》,甚至连一个并不太生僻的成语都没弄懂,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吧?
2.《论语 先进第十一》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孔子的学生子路让另一个学生子羔去做一个小官。孔子很生气,说这会害了子羔。
贼者,害也;“夫”,发语助词,有“这个“之意。在《论语》和其他先秦文献中,随可见“夫人”的这种用法。
南怀瑾把“贼夫人之子”一句解释为:“这是骂人的话,而且骂得很厉害,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简直不是人,你这个小子!”意思是说,把“贼”解作盗贼的贼,“夫人”解释为“婆娘”,真是笑死人了!
把“夫人”解作人妻者也有,那是“邦君之妻”(《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於君曰小童。”岂有把盗贼的老婆叫“夫人”的道理?
再说,孔子温良恭俭让,怎么会破口大骂自己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子路的妈妈为“贼婆娘”?
《论语别裁》中这类的低级错误比比皆是,篇幅有限,恕难尽举。
毫无疑问,南怀瑾比我们大家有学问得多。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们大可不必迷信甚至崇拜他。

先生走好!
 
他说他不是佛教徒,是因为他对佛教徒的定义很高。其实他就是,否则研究那么多佛经干嘛。

我也觉得真正的佛教徒是大智大慧的:cool:
 
那么还是象lhq一样bs他吧:confused::)

最早读《金刚经说什么》,觉得这大师好像现代汉语不咋的,很多地方都没讲清楚。不过既然大家都那么推崇他,我便只好责怪自己的语文太稀松,无法理解大师的妙论宏旨。后来又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从此不敢再读他的其他著作。生怕被他“渊博”给忽悠了,到外面去闹笑话。试举两例:

1、《论语第七 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南怀瑾解暴虎冯河:“...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
按:暴虎冯河,成语。暴:空手搏斗,冯:同凭,从水中走过去之意。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一个“文化大师”却没有读过《诗经》,甚至连一个并不太生僻的成语都没弄懂,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吧?
2.《论语第十一 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孔子的学生子路让另一个学生子羔去做一个小官。孔子很生气,说这会害了子羔。
贼者,害也;“夫”,发语助词,有“这个“之意。在《论语》和其他先秦文献中,随可见“夫人”的这种用法。
南怀瑾把“贼夫人之子”一句解释为:“这是骂人的话,而且骂得很厉害,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简直不是人,你这个小子!”意思是说,把“贼”解作盗贼的贼,“夫人”解释为“婆娘”,真是笑死人了!
把“夫人”解作人妻者也有,那是“邦君之妻”(《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於君曰小童。”岂有把盗贼的老婆叫“夫人”的道理?
再说,孔子温良恭俭让,怎么会破口大骂自己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子路的妈妈为“贼婆娘”?
《论语别裁》中这类的低级错误比比皆是,篇幅有限,恕难尽举。
毫无疑问,南怀瑾比我们大家有学问得多。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们大可不必迷信甚至崇拜他。

先生走好!
 
找到一篇更全面记述南怀瑾先生的文章, 缅怀先生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


长忆峨嵋路 绳床月满天

  1918年,一代奇才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这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灵岩禅寺,南先生至交传西法师在此住持。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天下,求法忘躯,大彻大悟,潜心内典,栖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见拈花而破颜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沦,众生之颠沛,乃以如来家业、孔老薪传,立己立人而及国家天下,与虚云大法师并世弘法,法镜高悬,宗风耀烁,一时影从之名流学者不惜千里跋涉而就教于先生。
  南先生于休假闲暇亦时常往来于青城山,在寺里小住,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时正值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教诲,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非同一般。其后,南先生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仅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迹罕至,确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于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先生便选定此处闭关了。
  三年闭关阅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其间,袁焕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僧众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见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对于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记忆,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先生心中更是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先生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对当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其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许是由于南先生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并有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在此期间,南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印证,承认南先生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先生传授了显秘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付南先生。
  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岂非前世因缘? 南先生有词云:
"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是即将离川的惘怅,还是哀民生之多艰,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禅语,或许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人生知何似 景德传灯时

  南先生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春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蓉城,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于江西庐山天池寺结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
  南先生初莅台湾,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与友人合作经商,然适逢时变,加之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陷于困顿。然先生未加责怪,反于友人多方抚慰,并备酒肴款待,闻者无不感佩。斯时,先生栖身基隆海滨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子女尚在髫龄或襁褓,生活甚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境况: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架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先生迁居台北龙泉街,寓于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虽身居五浊陋室,仍每每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闹,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前者探寻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门、悟证真空妙有的一部奇书,更是抱本修行、闭关悟道、直至证果均须臾不可离身的修持指南。后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堪称佛门唯识学宝典。,禅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验证学人是否开悟。
  在此困顿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书多为稻粱谋以煮字疗饥,但先生自奉甚俭,恬淡为乐,虽有在陈之厄,仍安贫乐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导,以弘扬大法。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令人有米为炊,免于饥馑,如此嘉言善行,亦不胜枚举云。
  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其间,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岐见,先生挥如椽巨笔,写出《禅宗与道家》一书,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书亦以翔实史料纵论正统道家及隐士、方士、内丹、外丹各派源流变迁及其修炼要旨,使学术界耳目为之一新。该书一经问世,各界读者若久旱之望云霓,迅即畅销岛内外,南师之名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于社会与大众。
  东西精华协会座落于台北市青田街,虽为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却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厅中悬挂着南先生亲笔题写的两幅对联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海纳百川,龙奋风雷开宇宙;
天容万象,鹏飞窅冥启东西。

其气势自是非凡。难怪莘莘学子、各界贤达深深为之感奋,捐资出力,共襄胜举。
  协会会务繁忙,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听众每有所得,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东西精华协会会务发展,影响日大,三迁其址于台北信义路二段之复青大厦。其间,南先生不殚劳苦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四、五篇,皆为通宵达旦之作。杂志一期期面世,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引起众多读者的热列反响。先生此文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参以中西医学学术成果,对数千年来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先生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以解学人之渴。
  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学生整理的先生讲学记录。与此同时,南先生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著之《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真是著作等身,蔚为奇观。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几人?
 
其实绝大多数出版的南老先生著作,都只是他的学生整理的上课笔记。当然,任何人都有瑕疵,但是当今中国,整体上讲,弘扬国学典籍方面,比南师做的更好的人,还没有出现。

最早读《金刚经说什么》,觉得这大师好像现代汉语不咋的,很多地方都没讲清楚。不过既然大家都那么推崇他,我便只好责怪自己的语文太稀松,无法理解大师的妙论宏旨。后来又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从此不敢再读他的其他著作。生怕被他“渊博”给忽悠了,到外面去闹笑话。试举两例:

1、《论语第七 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南怀瑾解暴虎冯河:“...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
按:暴虎冯河,成语。暴:空手搏斗,冯:同凭,从水中走过去之意。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一个“文化大师”却没有读过《诗经》,甚至连一个并不太生僻的成语都没弄懂,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吧?
2.《论语第十一 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孔子的学生子路让另一个学生子羔去做一个小官。孔子很生气,说这会害了子羔。
贼者,害也;“夫”,发语助词,有“这个“之意。在《论语》和其他先秦文献中,随可见“夫人”的这种用法。
南怀瑾把“贼夫人之子”一句解释为:“这是骂人的话,而且骂得很厉害,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简直不是人,你这个小子!”意思是说,把“贼”解作盗贼的贼,“夫人”解释为“婆娘”,真是笑死人了!
把“夫人”解作人妻者也有,那是“邦君之妻”(《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於君曰小童。”岂有把盗贼的老婆叫“夫人”的道理?
再说,孔子温良恭俭让,怎么会破口大骂自己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子路的妈妈为“贼婆娘”?
《论语别裁》中这类的低级错误比比皆是,篇幅有限,恕难尽举。
毫无疑问,南怀瑾比我们大家有学问得多。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们大可不必迷信甚至崇拜他。

先生走好!
 
杏坛春意暖 教化满人间

  1986年11月14日,台北《中央日报》有一则新闻称,澎湖马公市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张建胜,女的叫陈淑子,他们以骑马迎亲,按古礼仪式举行婚礼。当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裁》赠予新娘,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两书均为南先生著述,先生于台湾青年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台北一家刊物将南先生赫然列入在台湾最且影响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
  南先生的讲演录《论语别裁》,长达67万言,系先生以渊博学识,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实为解读古圣的上乘佳作。尽管先生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自《人文世界》杂志和《青年战士报》慈湖版连载及台北中央广播电台连播后,引起极大轰动。1976年5月,该书由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面世,迄今已印行数十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争相翻印,洛阳纸贵,信不谬也。
  南先生以其等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间,受益者启迪心智、增广学识、修养身心、博大襟怀,从东到西又何止千万?而那些追随南师左右,耳提面命,亲聆教诲者,更是殊胜有加,何其幸运!
  东西精华协会与十方丛林书院在南怀瑾先生主持下,会员学员无分老幼尊卑,无分在家出家,皆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俨然一个和睦兴隆的大家庭,而南先生便是大家共同尊崇的家长。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身材不高,率常总是身穿一袭青衫、脚踏一双布鞋的南老师,既是骨格清奇、神采飘逸、眉宇间隐现着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永远宁静超脱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长者,但更是永远微笑、呵护备至、较亲生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严师慈母。
  宅心仁厚的南先生,素来轻财好义,慈悲为怀,每每舍已为人。协会会员的会费始终是新台币20元,虽然会员们一再提议增加,但总被先生否决。协会经费尽管十分拮据,但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鼎力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时还要供养一些出家人的零用金,所须经费便全靠先生历年在各大学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讲学、著述的收入来维持。至于先生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们灌顶所收受的供养红包,从不打开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随手打开抽屉便拿出来送人。先生之博爱襟怀,素以天下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儿女为自己儿女,然对亲生子女庭训甚严,其子女可孟、圣茵、一鹏、国熙均天真活泼,聪慧过人,大学毕业后,即训练他们自立。如今,他们在海外自我奋斗,均已卓然有成。
  友天下士,读世间书的南先生颇具古侠义之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凡来访宾客,无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货的伙计、来收账的先生,南师也要让他们吃完饭再走。凡好酒好菜统统用来招待客人,常常席开四、五桌,先生自己则几十年如一日,午、晚两餐各吃一小碗红薯稀饭,各色菜肴仅浅尝而已,酒几乎是点滴不沾。而南师每日的工作却异常繁忙,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处理会务及往来信函,夜晚还要巡视全楼,待夜深人静时,方能坐拥书城,阅读写作,常常是未眠人在书斋里,寂寞银灯晓色临,匆匆中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先生嗜书成癖,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自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令人叹为观止,诚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也。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薰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师有若家人父子。一位德国来的学生学成归国时,更向南师行中国的跪拜大礼辞行,起来时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加拿大学子文颢儒从师先生门下,不到一年,竟比不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好学不倦,文质彬彬,堪称西方儒者,受中国孝道影响,求学期间他还设法将寡母接到台湾观光。学成归国后,文颢儒出任加国文化部专员,公余之暇,将《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以广教化。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擅长禅意书画,对易学兴趣尤深,他专程来台从师研习易经,经先生亲炙及严格考试后,获先生亲自签署之适任海外易学教授证书一纸。达易理欣然返国,执教于委内瑞拉国立大学,专任中国周易课程。
  出身纽约时报名记者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法号大心净圆,其弟子遍及五大洲,为寻禅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来参访禅宗大德南怀瑾教授。两夕彻夜长谈,卡氏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临行紧紧拥抱南师,激动地一再说我不能不再来。回国后,卡普勒极口称赞南师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悟者,一位了不起的当代禅宗大师,并常介绍他在欧美等地的禅门弟子,不断到南师处访谈求教。
  以一部《中国科技文明史》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道家学术极为推崇,在写这部巨著时,曾专程赴台访求有关道家学术方面的学识和资料。陈立夫先生陪同他来南怀瑾教授处访谈,相见之下,晤谈甚欢,谈了三个多小时仍兴致盎然,庆幸自己如入宝山,迭获宝藏,终不虚此万里迢迢之行。
  1985年盛夏时节,南先生应邀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钜子,他们不但来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倾心于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
  来看南先生的还有一些小职员,小餐馆的老板、做临时工的黑人等等,南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他们说:听老师讲话真开心,我们在听笑话中便懂得了许多道理。
  春风化雨,百草沾恩,南师教化凡五十余载,其著作惠及当世,亦将泽被后人,有幸衔法乳之惠者,又岂可以数量计?
 
龙天齐问讯 回首照中原

  旅美三载,南先生未尝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岁在丙寅,中秋月圆,先生夜不能寐,口占一绝以慰思乡之情;“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到家乡”,每逢生日从不言寿,而遵佛陀教诲,将生日称为“母难日”,每届此日,均有诗感怀,如“丁巳母难日并闻旱象”诗云:“思亲飞梦到家山,手自焚香泪自潸。化作慈云功德水,春雷普覆护重关。”思亲恋乡之情发于五内,感人肺腑。就先生而言,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故土的依恋是统一和谐而不可离分的,久而弥深,老而弥笃。
  在美期间,南先生在台门生络绎于途,而留美的大陆学子亦纷纷拜于门下,先生关怀爱护青年,使其无不如沐春风。浙江温州市领导人知悉先生在美情况,遂专程拜访这位乡贤前辈,并欢迎先生返乡贡献心力。先生对大陆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早有认同,对邓小平先生重视农业之举尤感欣慰,并认为改革开放须避免“向钱看”等弊病,而应实实在在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科技,确实达到淑世济民之目的。
  1988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亟盼先生倡导、推动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万百姓。金温铁路自1915年浙江省长公署向北洋政府提出建议起,到1984年浙江省向全国人大提案修建该路,并获邓小平先生批示,七十年间几次“胎死腹中”,却因山高水急,投资过巨而搁浅。先生以苍生为念,为造福桑梓,振兴中华,不避艰险,竟发大愿心,慨然应允,挺身作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旋与弟子成立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并撰《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一文交浙江省及温州市负责人参阅。不久,经大陆多层机构审批,中外合资之金温铁道开发公司正式注册登记,联盈公司1286万美元亦分期提前注入。
  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举行开工典礼,十万民众自动涌来参加,人人额手称庆,大陆、港台传媒亦纷纷报道。铁路施工建设中,虽困难重重,然先生矢志不移,迭献良策,鼎力支撑。1997年8月8日上午7时零5分,金温铁路全线铺通,1400万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真。在万民欢腾的喜庆中,国务院发来贺电以示热烈祝贺。
  此刻,无限欣喜的南先生立即决定功成身退,还路于民,将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地方,并赋诗一首,诗曰:“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此刻,南先生想得更多的是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要在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现代工商社会重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为世道人心铺设一条和谐有序、健康发展的坦途。
  几乎与催生金温铁路同时,南先生的著作在大陆不胫而走,热潮迭起。继北京团结出版社率先于1989年推出南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后,1990年,在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不甘人后,隆重推出先生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裁》、《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后者亦为先生讲演录,该书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经》精华,参以历史兴亡成败之实例,精辟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并对《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逐句串讲,辅以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供读者经史合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处世之真谛。此数部著作出版后,迅即引起轰动,几经印刷,仍供不应求。
  1991年冬,上海佛学书局恢复伊始,便推出国内信众早就向望的南先生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书局负责人周家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绍出版缘起时敬称:“南教授对佛学书局素有好感,有深缘。闻悉今夏上海佛学书局恢复,生大欢喜心,即委托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向上海佛学书局联系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养有缘,以示对书局的庆贺和支持。上海佛学书局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为著弘扬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举。正是因缘殊胜,功德圆满,谨录数言,聊以为序,共沾法益。”
  南先生《如何修证佛法》等重要的佛学著述在大陆印行后,深受僧俗大众及佛学界人士欢迎,多次加印而仍难购求,往往一书在手尚未读完,而亲朋好友已有十数人等待于后。有鉴于此,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93年再授权有影响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字印行《如何修证佛法》,出版后不到一年,又发行三万余册。
  《如何修证佛法》原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为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才改为现在较为浅显的书名。本书系南先生于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共二十八讲,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对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点破,并将楞严经所讲五十种阴魔境界所蕴藏的修行解脱的大秘密合盘托出,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该书于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余版之多。1990年,该书即引起美国学术界关注,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立即著手将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杰西•克里瑞的弟弟汤玛斯•克里瑞则翻译了南先生的《禅与道概论》,并已付梓。汤玛斯在给南师门生、《如何修证佛法》英译本序言的作者包卓立的信中,谈及他们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慈云杨枝露 化雨作春风

  南先生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热点,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1993年农历正月初三,厦门南普陀寺的节日气氛比往常更浓烈,许多大陆人士从各地纷纷赶来,还有不少人士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专程前往,参加这里举办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禅修实践活动。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此次禅修活动的主持人南怀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师的再三邀请下,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先生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此次禅修活动,即是南先生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对于此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致函祝贺,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此举办了大型欢迎宴会。
  在世纪之交,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鉴于台港等地相继开展的“儿童读经”活动已使百万儿童受益,为中华民族“百年树人”计,遂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以传承中华文脉,开发儿童潜能,陶冶高雅情操。基金会将精心编纂的中国古诗文经典教材、英文文化导读教材及儿童“珠心算”教材免费提供给读经儿童,并派专家辅导,收效颇佳。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海内外已有数以千万计的儿童从小便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必将终生受益。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活动亦有效促进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厥功至伟。
  与此同时,南先生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先生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2005年9月28日,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纪念日,这天,南先生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话题仍是中华传统文化。演讲中,先生口若悬河,诙谐幽默,既深入浅出,又引人深思。先生精辟地指出,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叫“事业”,其中,“事业”的定义在《易经系传》里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那就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像大禹治水,这叫事业,因此他为万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没。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在座的工商界老板生意做的很好,赚钱很多,要讲事业那还差得很远。”对先生鞭辟入里的论述,与会工商巨子赞不绝口,都说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什么叫“事业”。一位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感慨道:“我是负责光彩事业的,查过《辞海》,竟然找不到‘事业’这个词。今天听南先生讲中国文化,才幡然大悟。”
  2006年8月4日,南先生为《文汇报》、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讲座又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的主题演讲,对当今新闻与出版业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文化人首先要建立一个人生目标,要为社会负起责任来,新闻出版不应称为媒体,而应是文化先驱。他强调出版应有精品意识,“但得流传不在多”,而教育的目的是教做人,人做不好,再好的理想目标也没办法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在演讲中,先生鼓励现代人要读历史,要独具慧眼,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要对社会多些善意的建议,他指出,恶意的批评很容易,善意的建议很难,可行的建议就更不容易。先生长达四个小时的讲演,令与会二百余位海峡两岸新闻、出版界人士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人人皆感如饮醍醐。
  先生以88岁高龄犹尽全部心力度化众生,不避风霜劳苦,唯以天下苍生为念,正是:高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世人也将永远记得——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国学大师,奉献自己的全部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