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技工作者研究佛法的报告 (转载) -------转贴自/deqin

因此,我想,在这里诚恳地劝请我国的心理学家,抽一些时间去读唯识学,来扩充他们的领域。


依唯识学讲,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动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以科学来判断,从这渺茫的一念,转变为有形的物质,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呢? 我以为是可能的。


这里不妨推究一下物质和能、力、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合。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得不到运动的概念。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变速的概念。


换句话说,没有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F=Ma)。进一步说,没有力的概念,也就没有能量的概念。因为物质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能量的形式而存在的(M=Fs)。如果没有了运动和能量的概念,我们就不能设想出一个物质的世界来。
 
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动(或速率)实是构成能力和物质的要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时、势速,那不过是古今的名称不同罢了。方、时、势速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


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方、势速随着起来。


有时、方、就有势速,势速与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与空间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质。物质和心念相对又造成新物质。



总之,现代物理学已证实物质和能力可以互变,不仅把能和质通谱成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为一体。 物质既然和时空发生密切的关系(旧物理学是认为各不相关的),而时空又是心物的联系,因此,心物有同 生死共存亡的意义。所以一念起则时空动力能质也随着都起来,由此证明,举心动念确可造成物质的环境和身体器官。



至于那一种心念造成那一种物质,经过那一种程度,现在物理学界可还没有举行实验,不敢妄测,将来等到能质交变的方法公布以后,或许会有确切的方案。佛说天堂、地狱、人间、鬼、畜皆由心造,一切善恶罪福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并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佛教深入人心的因果律,是与现代科学的论点符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妇的迷信了。
 
请教您的高见?

呵呵
 
   (D)三自性——佛说世间一切法相可分为三种自性:

   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他事物的因缘和合而起,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A必由其他事物BCD等因缘和合而成,而B又由CDE等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我们在B等事物上,作种种主观的计度分别,生起种种意见,或成立种种学说,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这种主观的分别,只存客观的事理,那就是圆成实性。
 
以科学来讲,依他起性就是客观的事理。例如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成立动的概念;由质量的运动,而成立力的概念;又从力与空间的关系,而成立能的概念;这都是依他起性。如果从这能力上面作一种计度分别,说能力是常住不灭,而立“能力不灭律”,这就不一定是可靠的真理了。
 
现在科学界把能力与物质通谱以后,已知能力可以消灭而变为非能力。所以这个定律已经是不适用了。佛学并不反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所谓“森罗万象,一法所印。”所以,说依他起性是有的。但对于主观的计度分别或不完全的归纳所成立的学说,则是一概 否定,譬作龟毛兔角,纯粹属于幻想的。佛教但认取客观的事实,明了其依他缘生的理,不去作妄想分别,这就是圆成实性。
 
自然科学界用演绎法和归纳法(除不健全的归纳法外)所得的知识,我认为都是依他起性,都是可信的。例如数学的建立,是用的演绎法,是从几条已知而大家公认的公理,去推知未知的种种关系。这也是依他起性。又如用统计法,从许多事实归纳出一个理论,这也是依他起性。 但如果用不健全的归纳法,单就一部分的事实来立论,既失了事实的真相,再加上主观的妄计,那就成为遍计所执性。
 
纯正的自然科学是绝对没有主观的偏见,牛顿决不因万有引力定律被爱因斯坦所修改而起人相,而起嗔念。假使科学家真能对一切自然现象,如其所如,不诳不曲,这就得了诸法的圆成实性。如果推而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那末成佛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相信科学家的精神和佛学最为相近,而科学家是最可能接受。
 
   (E)佛教是殊胜的科学——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科学家如盲如痴,真能彻底了解的,只有十二人。爱因斯坦不特修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发表了能质交变的等量公式,说明每一磅物质毁灭的时候,可以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他不特开辟了科学的新园地,而且解放了科学家思想上的束缚。从前科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独立的,不受其他的影响,但爱氏对于空间就有不同的概念。他认为空间如果有物质存在,那末这个空间就起了变化,和毫无物质的空间是不同了。犹如一条铺平的丝绵被上,放了几个皮球,被面就凸凹不平,起了摺皱;空中有了一个太阳系存在,则空间也起了摺皱。假如有一个慧星飞过太阳系的附近,它的途径就受到空间摺皱的影响。他又说,物的长度和它对于测量者的速度也有关系。这都是说的空间不是独立的,绝对的。是随着物质和速率而变的。
 
   至于时间,他也认为是相对的,千百年以前的事情,我们是可以看见的。假使我们坐一架速率超过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数倍的飞机,向天空飞去,就可以追着以前地球上所做种种事情发出的光线,因此可以看到清明元宋唐以至汉周各代的人物还在搬演着历史上的故事,不过顺序是反的。这就是说,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是与速率有关系的。这种概念,在常人不免惊奇,但佛学家却认为本来如此。因为佛教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认它有独立的存在,因此,对于时空也认为不是常住不变的。《楞严经》所谓“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讲《法华经》时,一坐就是五十劫。这是佛家对于时空的概念。
 
时空不单是受到物质速率等的影响而起变化,而且也随着我们的心念而起变化。八指头陀(清末诗僧)说出他自己的体验:“坐禅一日,如弹指顷。”佛经里也常说,三大阿僧祗劫不异刹那,芥子可以纳须弥。小大久暂的分别,完全是众生的妄计。并没有实体的。 我所以说佛法是殊胜的科学,是说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都可以用科学来解说,而另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 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部分是六识所能分别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非六识所能分别而必须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的部分。因此,佛教可以说是一种殊胜的科学,是建立于般若的基础上的。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色法(即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救、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 在十一种色法中,也只限于五种浮尘根,和色声二尘(关于香味触的研宄太少,远不能与色声相比,几乎等于无)。所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关于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在数学物理法中,研究得很详细但只偏于色法方面,就是有关于物质的方面,这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如果不将它半属心法的部分加以研究,还是得不到完整的认识。
 
  关于五个浮尘根的研究,在生理学中已相当完备,但对于真能发生认识作用的神经细胞(佛控名力净色根),在接受外境之后,发生哪一种化学作用,哪一种物理作用,以及怎样和意根取得联系,和其他诸根发生关系,则还没有具体的报告。物理学对于色声二尘研究得很详细,所有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如电压、火箭速率、磁场强度、X光、微菌,各种天体等,都可用种种仪器,如电表、雷达、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把对象转变为可见的色尘。 物理学对于声尘的研究,稍次于色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