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潜伏》话“军统”(二百九十四)
[FONT=宋体]1925[/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五卅运动”,[/FONT][FONT=宋体]陶汇曾[/FONT][FONT=宋体]以北大法律系毕业生的身份,写了一篇文章,称英国巡捕“违法”,租界捕房大怒,曾到上海[/FONT][FONT=宋体]会审公堂[/FONT][FONT=宋体]起诉[/FONT][FONT=宋体]陶汇曾[/FONT][FONT=宋体]。最后的结果是:“[/FONT][FONT=宋体]大约延了五六次期,最后一堂,两方律师各说了几句话,堂谕商务印书馆罚洋四千元,以后不得再犯。这一案才算了事。”[/FONT][FONT=宋体]此事令陶声名鹊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汇曾也是[/FONT][FONT=宋体]《孤军》杂志成员,[/FONT][FONT=宋体]据萨孟武回忆:[/FONT][FONT=宋体]“我主编《孤军》杂志约有一年,民国十四年,在杭州西湖开会,参加的人据我记忆,似有何公敢、林石虎、阮湘、周佛海、郭心崧、刘光华等十数人。此时陶希圣已由北方南下,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他亦常常写文章,在《孤军》杂志发表。”[/FONT]
[FONT=宋体]就这样,[/FONT][FONT=宋体]陶汇曾认识了[/FONT][FONT=宋体]周佛海并成为好友,[/FONT][FONT=宋体]也种下了日后的恶因。罗君强说:“[/FONT][FONT=宋体]何公敢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编辑,由他介绍编译所的同事陶希圣(原名陶汇曾)、梅思平(原名梅祖芬)加入孤军社,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之成为好友,就是从这时开始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北伐军兴,经周佛海援引,1927年1月,陶汇曾被聘为[/FONT][FONT=宋体]中央军校[/FONT][FONT=宋体]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中校军衔。同时被聘任的,还有陶汇曾北大的校友兼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同事梅思平。[/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由于当时军校给陶汇曾发来的聘书上,写的名字是陶希圣,从此他就以这个名字行世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书生从军”,令陶希圣极为兴奋,当时,他曾经把筷子插在腰上,对太太万冰如说:“我要挎指挥刀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陶没有想到,武汉之行,不但没有挎上指挥刀,他自己脖子上的脑袋,却险些被别人的“指挥刀”砍了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七一五”前后,周、陶先后离开武汉,周佛海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担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陶希圣则转任政治总教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久,陶希圣辞去军职,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教书。1929年,陶希圣的早期代表作《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发表,在当时的学者中掀起了一场社会史的论战,同时,也使得年仅30岁的陶希圣跻身于一流学者的行列。当时他曾不无自得地说:“我的稿子是支票,五块一千字,随手可以兑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也是在这一时期,陶希圣参加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的活动,成为“改组派”,不可避免地,与汪精卫等人的思想倾向逐步靠近。但至少在此时,陶希圣还是比较纯正的学者。[/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1[/FONT][FONT=宋体]年,陶希圣的母校北大闹了一场“学潮”,史学系的学生们联合起来,要求罢免系主任朱希祖、并聘请他们的学长陶希圣任教。应该说当时的学校还是挺开明的,不久之后,北大果真聘陶为法[/FONT][FONT=宋体]学院政治系教授,[/FONT][FONT=宋体]讲中国社会史。[/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5[/FONT][FONT=宋体]年12月,陶希圣创办《食货》杂志,正是这本刊物,使陶希圣成为一代大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陶希圣这个人,即使后来没有短时间的落水和震惊世界的“中途退出”、即使后来没有协助蒋介石撰写《中国之命运》、即使没有在解放前夕公布的43名[/FONT][FONT=宋体]国民党战犯名单中名列第41位,他也照样会在现代史上留下一笔,因为在学术成就上,陶希圣是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也参加了“庐山谈话会”,行前,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为他们饯行,陶希圣说:“[/FONT][FONT=宋体]七月七日[/FONT][FONT=宋体],北平市长秦德纯先生约我们吃饭。被邀者是中央政治会议发出请柬,约到牯岭茶话的几个人。有蒋梦麟与胡适之,我亦在被邀之列。不料这几位客人之外,还有一个宋某(华北大学教授)和罗努生(隆基)。席设中南海一座玻璃大厅。那原是乾隆帝的书斋的旧址。饭后,主人与客人走出大厅,在广阔的高台坐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时,胡适等问秦:“丰台事件发生,宋先生回乐清故里。北平市靠市长维持。请问我们到牯岭去,你有什么口讯要我们带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说:“没有别的话,只希望中央相信宋先生和二十九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时,罗隆基说:“华北特殊化,形成一个缓冲地区,也是好的。国民党既是退出,何不让各党各派来干一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此,胡适说:“努生!你这是什么话。你知道我不是国民党。但依训政时期约法,国民党行使政权,等于日本的天皇。倘如我们政府要求天皇退出日本,日本人将怎样答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接着[/FONT][FONT=宋体]说:“国民党党部退出华北,并不是党员都退出华北。我们都在这里继续奋斗,决不让你所说的各党各派做华北特殊化的工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回忆说:[/FONT][FONT=宋体]“谈话至十一点散会。我在淡薄的月色之下,乘车回到大乘巷寓所。我和冰如坐在炕上,说到下学年休假的事。我们认为日本军阀的侵略战在九月间必将发作。我预定游历西南各省,家眷最好搬回武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话之间,忽听得远处有隆隆炮声。我们知道那一场战争是提早发作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回忆说:“[/FONT][FONT=宋体]八日清晨,我上街去,到前门外的东车站与西车站看一看。街上沉寂,两座车站冷清。我再到中国旅行社询问铁路交通情形。他们的答复是平汉与平津两路火车都不通。……数日之后中国旅行社忽然通知,要我立刻出西直门。那里有环城火车,可转丰台,再换车到天津。所有北平被邀往牯岭的诸位先生都是这个走法。我当然照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几经辗转,陶希圣等如期赶到庐山,并聆听了蒋介石的著名讲话,他回忆说:“蒋委员长莅会致词。全场静听。这一篇讲话就是抗日战争的揭幕。这一篇讲话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整个世界。全国和全世界都听见了‘战端一开,只有打到底’的全民动员全面抗战的号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很自然地,“平津的来宾是茶话会的重心”。陶希圣说:“会议除了大会之外,还有分组会议。平津来宾大抵参加第一分组。这一分组首次集会,谈到北平的情势。我们力说二十九军是抗日的。会后,中央一位重要同志问我道:‘你能保二十九军一定抗日吗?’我说:‘牯岭今日是全国视线集中的军事政治中心。我们在这里说二十九军可靠,二十九军就可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还特地回忆了他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会面的经过,他说:“中国共产党有三个代表在牯岭,却未曾出席茶话会。那三个人就是周恩来、林祖涵(即林伯渠)与秦邦宪。”
“我亦曾偕同周佛海去看望周、林、秦三个共党代表。他们与我谈到北平的五四事件。他们的语调是和凯丰在北平所说一样:‘我们多年来反对蒋委员长,今日一转而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这一个弯是很不容易转过来的。我们在延安费了很大的气力说服大家。也难怪北平的教授们不易说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下山”以后,陶希圣去了南京,“寄居西流湾周佛海公馆”,从此进入了“低调俱乐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罗君强回忆:“汪精卫和陈布雷、周佛海(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的正副主任)以及陶希圣等,也经常密谈如何收拾战局、导致媾和的问题。周佛海一九三四年在南京西流湾八号建造住宅时,即已特造一问地下室于花坛下。战事一起,许多有关系的人都往他家里跑,认为比较“安全”,所以来客较多。胡适、张伯苓、陈立夫、高宗武等常来,刚被释放出狱的陈独秀也来过几次,而我和顾祝同、朱绍良、熊式辉、李明扬、陶希圣、梅思平、陈方则住在那里。胡适曾替周佛海的住宅起了一个‘低调俱乐部’的名称。‘低调俱乐部’的臭名一经传出,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熊式辉就警告周佛海说,这样传出去,将有大不利。周佛海即专和高宗武、陶希圣两人密谈(甚至躲到中山门外灵谷寺后面那个高塔顶层去谈),然后出去和汪精卫、陈布雷接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1937年7月31日,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到蒋介石的午宴,这顿饭,陶希圣也去了,他后来回忆说:“八月初,蒋委员长约了张伯苓、蒋梦麟、胡适之、梅贻琦和我到黄埔路官邸午餐。蒋夫人亦在座。委员长与夫人都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夫人并以空军的情形相告。张伯苓先生一开口,老泪纵横,说道:‘南开是被日军烧掉了。我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但是只要国家有办法,能打下去,我头一个举手赞成。只要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还说,在谈话中,胡适特地谈到当时备受争议的张自忠:“胡适之先生建议,请委员长指示南京上海的报纸,不可攻击张自忠。在国际法上,一个大都市被敌军侵入的时候,市长为了保全市民的生命财产,与敌军订立临时条款,是合法的。他相信张自忠是忠于国家的。二十九军是抗日的。委员长说:‘我立刻告知他们,不可攻击张自忠。张自忠是爱国的。二十九军是抗日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蒋介石还说:“我要以战略打击敌人的战略。敌人的战略是要不战而取,我要他战而不取。敌人要速战速决,我要他战而不决。我们是一定胜利的。”[/FONT]
[FONT=宋体]1925[/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五卅运动”,[/FONT][FONT=宋体]陶汇曾[/FONT][FONT=宋体]以北大法律系毕业生的身份,写了一篇文章,称英国巡捕“违法”,租界捕房大怒,曾到上海[/FONT][FONT=宋体]会审公堂[/FONT][FONT=宋体]起诉[/FONT][FONT=宋体]陶汇曾[/FONT][FONT=宋体]。最后的结果是:“[/FONT][FONT=宋体]大约延了五六次期,最后一堂,两方律师各说了几句话,堂谕商务印书馆罚洋四千元,以后不得再犯。这一案才算了事。”[/FONT][FONT=宋体]此事令陶声名鹊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汇曾也是[/FONT][FONT=宋体]《孤军》杂志成员,[/FONT][FONT=宋体]据萨孟武回忆:[/FONT][FONT=宋体]“我主编《孤军》杂志约有一年,民国十四年,在杭州西湖开会,参加的人据我记忆,似有何公敢、林石虎、阮湘、周佛海、郭心崧、刘光华等十数人。此时陶希圣已由北方南下,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他亦常常写文章,在《孤军》杂志发表。”[/FONT]
[FONT=宋体]就这样,[/FONT][FONT=宋体]陶汇曾认识了[/FONT][FONT=宋体]周佛海并成为好友,[/FONT][FONT=宋体]也种下了日后的恶因。罗君强说:“[/FONT][FONT=宋体]何公敢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编辑,由他介绍编译所的同事陶希圣(原名陶汇曾)、梅思平(原名梅祖芬)加入孤军社,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之成为好友,就是从这时开始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北伐军兴,经周佛海援引,1927年1月,陶汇曾被聘为[/FONT][FONT=宋体]中央军校[/FONT][FONT=宋体]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中校军衔。同时被聘任的,还有陶汇曾北大的校友兼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同事梅思平。[/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由于当时军校给陶汇曾发来的聘书上,写的名字是陶希圣,从此他就以这个名字行世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书生从军”,令陶希圣极为兴奋,当时,他曾经把筷子插在腰上,对太太万冰如说:“我要挎指挥刀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陶没有想到,武汉之行,不但没有挎上指挥刀,他自己脖子上的脑袋,却险些被别人的“指挥刀”砍了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七一五”前后,周、陶先后离开武汉,周佛海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担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陶希圣则转任政治总教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久,陶希圣辞去军职,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教书。1929年,陶希圣的早期代表作《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发表,在当时的学者中掀起了一场社会史的论战,同时,也使得年仅30岁的陶希圣跻身于一流学者的行列。当时他曾不无自得地说:“我的稿子是支票,五块一千字,随手可以兑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也是在这一时期,陶希圣参加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的活动,成为“改组派”,不可避免地,与汪精卫等人的思想倾向逐步靠近。但至少在此时,陶希圣还是比较纯正的学者。[/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1[/FONT][FONT=宋体]年,陶希圣的母校北大闹了一场“学潮”,史学系的学生们联合起来,要求罢免系主任朱希祖、并聘请他们的学长陶希圣任教。应该说当时的学校还是挺开明的,不久之后,北大果真聘陶为法[/FONT][FONT=宋体]学院政治系教授,[/FONT][FONT=宋体]讲中国社会史。[/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5[/FONT][FONT=宋体]年12月,陶希圣创办《食货》杂志,正是这本刊物,使陶希圣成为一代大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陶希圣这个人,即使后来没有短时间的落水和震惊世界的“中途退出”、即使后来没有协助蒋介石撰写《中国之命运》、即使没有在解放前夕公布的43名[/FONT][FONT=宋体]国民党战犯名单中名列第41位,他也照样会在现代史上留下一笔,因为在学术成就上,陶希圣是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也参加了“庐山谈话会”,行前,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为他们饯行,陶希圣说:“[/FONT][FONT=宋体]七月七日[/FONT][FONT=宋体],北平市长秦德纯先生约我们吃饭。被邀者是中央政治会议发出请柬,约到牯岭茶话的几个人。有蒋梦麟与胡适之,我亦在被邀之列。不料这几位客人之外,还有一个宋某(华北大学教授)和罗努生(隆基)。席设中南海一座玻璃大厅。那原是乾隆帝的书斋的旧址。饭后,主人与客人走出大厅,在广阔的高台坐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时,胡适等问秦:“丰台事件发生,宋先生回乐清故里。北平市靠市长维持。请问我们到牯岭去,你有什么口讯要我们带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秦说:“没有别的话,只希望中央相信宋先生和二十九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时,罗隆基说:“华北特殊化,形成一个缓冲地区,也是好的。国民党既是退出,何不让各党各派来干一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此,胡适说:“努生!你这是什么话。你知道我不是国民党。但依训政时期约法,国民党行使政权,等于日本的天皇。倘如我们政府要求天皇退出日本,日本人将怎样答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接着[/FONT][FONT=宋体]说:“国民党党部退出华北,并不是党员都退出华北。我们都在这里继续奋斗,决不让你所说的各党各派做华北特殊化的工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回忆说:[/FONT][FONT=宋体]“谈话至十一点散会。我在淡薄的月色之下,乘车回到大乘巷寓所。我和冰如坐在炕上,说到下学年休假的事。我们认为日本军阀的侵略战在九月间必将发作。我预定游历西南各省,家眷最好搬回武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话之间,忽听得远处有隆隆炮声。我们知道那一场战争是提早发作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回忆说:“[/FONT][FONT=宋体]八日清晨,我上街去,到前门外的东车站与西车站看一看。街上沉寂,两座车站冷清。我再到中国旅行社询问铁路交通情形。他们的答复是平汉与平津两路火车都不通。……数日之后中国旅行社忽然通知,要我立刻出西直门。那里有环城火车,可转丰台,再换车到天津。所有北平被邀往牯岭的诸位先生都是这个走法。我当然照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几经辗转,陶希圣等如期赶到庐山,并聆听了蒋介石的著名讲话,他回忆说:“蒋委员长莅会致词。全场静听。这一篇讲话就是抗日战争的揭幕。这一篇讲话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整个世界。全国和全世界都听见了‘战端一开,只有打到底’的全民动员全面抗战的号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很自然地,“平津的来宾是茶话会的重心”。陶希圣说:“会议除了大会之外,还有分组会议。平津来宾大抵参加第一分组。这一分组首次集会,谈到北平的情势。我们力说二十九军是抗日的。会后,中央一位重要同志问我道:‘你能保二十九军一定抗日吗?’我说:‘牯岭今日是全国视线集中的军事政治中心。我们在这里说二十九军可靠,二十九军就可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还特地回忆了他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会面的经过,他说:“中国共产党有三个代表在牯岭,却未曾出席茶话会。那三个人就是周恩来、林祖涵(即林伯渠)与秦邦宪。”
“我亦曾偕同周佛海去看望周、林、秦三个共党代表。他们与我谈到北平的五四事件。他们的语调是和凯丰在北平所说一样:‘我们多年来反对蒋委员长,今日一转而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这一个弯是很不容易转过来的。我们在延安费了很大的气力说服大家。也难怪北平的教授们不易说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下山”以后,陶希圣去了南京,“寄居西流湾周佛海公馆”,从此进入了“低调俱乐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罗君强回忆:“汪精卫和陈布雷、周佛海(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的正副主任)以及陶希圣等,也经常密谈如何收拾战局、导致媾和的问题。周佛海一九三四年在南京西流湾八号建造住宅时,即已特造一问地下室于花坛下。战事一起,许多有关系的人都往他家里跑,认为比较“安全”,所以来客较多。胡适、张伯苓、陈立夫、高宗武等常来,刚被释放出狱的陈独秀也来过几次,而我和顾祝同、朱绍良、熊式辉、李明扬、陶希圣、梅思平、陈方则住在那里。胡适曾替周佛海的住宅起了一个‘低调俱乐部’的名称。‘低调俱乐部’的臭名一经传出,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熊式辉就警告周佛海说,这样传出去,将有大不利。周佛海即专和高宗武、陶希圣两人密谈(甚至躲到中山门外灵谷寺后面那个高塔顶层去谈),然后出去和汪精卫、陈布雷接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1937年7月31日,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到蒋介石的午宴,这顿饭,陶希圣也去了,他后来回忆说:“八月初,蒋委员长约了张伯苓、蒋梦麟、胡适之、梅贻琦和我到黄埔路官邸午餐。蒋夫人亦在座。委员长与夫人都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夫人并以空军的情形相告。张伯苓先生一开口,老泪纵横,说道:‘南开是被日军烧掉了。我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但是只要国家有办法,能打下去,我头一个举手赞成。只要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陶希圣还说,在谈话中,胡适特地谈到当时备受争议的张自忠:“胡适之先生建议,请委员长指示南京上海的报纸,不可攻击张自忠。在国际法上,一个大都市被敌军侵入的时候,市长为了保全市民的生命财产,与敌军订立临时条款,是合法的。他相信张自忠是忠于国家的。二十九军是抗日的。委员长说:‘我立刻告知他们,不可攻击张自忠。张自忠是爱国的。二十九军是抗日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蒋介石还说:“我要以战略打击敌人的战略。敌人的战略是要不战而取,我要他战而不取。敌人要速战速决,我要他战而不决。我们是一定胜利的。”[/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