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宋体]邱开基是特务处最早期的骨干分子之一,特务处成立之初,一共只有两个科,其中副处长[/FONT][FONT=宋体]郑介民兼任侦查科长,邱开基则为执行科长,可见其资格之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早在复兴社创始之初,[/FONT][FONT=宋体]邱开基就是干事之一,戴笠不过是个候补干事,[/FONT][FONT=宋体]若论在复兴社中的地位,[/FONT][FONT=宋体]邱开基还高于戴笠。不仅如此,邱还兼任着一项重要职务——全国禁烟委员会禁烟督查处缉私主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十年代初期,蒋介石的特务系统刚刚建立,还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因此用于特务活动的经费不能列入国家的预算开支,只能走蒋介石个人的“特别”经费,十分有限。于是,征收烟税的巨额收入就成为了特务经费的主要来源,把这样一个机构交给邱开基,老蒋对邱的重视不问而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基于同样的原因,戴笠早就想把[/FONT][FONT=宋体]禁烟督查处抓到自己手中,苦于邱开基当时正是老蒋的红人,急切间动他不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禁烟督查处驻武汉,偏巧,特务处汉口区区长周伟龙也是个不甘人下的角色,早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于是,他叫自己手下搜集了许多禁烟督查处“违法乱纪”的材料,托戴笠交给老蒋。可戴笠也有戴笠的难处,不管怎么说,邱开基还是自己的手下,明着整他,传出去不好听,于是把材料压了下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周伟龙不是善罢甘休的性格,几番密告,不得要领,于是心一横,亲自进京,直接找老蒋告“御状”,并声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愿在京待罪请命”)。最终,经周与邱开基当面对质,老蒋免掉了邱的缉私主任职务,不过也没有亏待他,派他回到家乡云南当警保处长,少将军衔。[/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周伟龙搬倒了邱开基,[/FONT][FONT=宋体]却没有如愿当上[/FONT][FONT=宋体]缉私主任,老蒋另派了军校三期的沈开樾接任。不仅如此,复兴社高干邓文仪等人对周还颇有微词,认为他对自家人背后捅刀子(周伟龙是复兴社驻武汉干事),手段太过毒辣。鸡飞蛋打的周伟龙心灰意冷,表示不愿再回武汉工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周伟龙是于戴笠有过大恩的人,况且,此番折腾,也算是为“团体”出力,为表示对周的酬庸,戴笠调周伟龙为特务处最重要的上海区区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接着说戴笠。眼下,[/FONT][FONT=宋体]戴笠要借重杜月笙的时候就到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前,杜月笙已经参与了由[/FONT][FONT=宋体]上海总工会、市商会、学生会、慈善机构、宗教组织共500多个团体联合成立的“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FONT][FONT=宋体],并与[/FONT][FONT=宋体]王晓籁、黄炎培、钱新之、潘公展等九人组成了主席团。杜月笙同时担任“筹募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的学生朱学范则负责“技术委员会”,表现出了极大的救亡热忱,同时也显示了帮会组织在上海的地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长久以来,戴笠一直想拥有自己的一支武装部队,苦于没有名目,也没有经费来源。眼下的淞沪抗战,恰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杜月笙手下,有人有钱,如果能组织起来,那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杜月笙的事业根基全在上海,所有的徒众都要仰仗他吃饭,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于公于私,他杜月笙都绝不会坐视不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这个时候,戴笠和杜月笙,彼此都需要对方提供一个机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杜月笙传》中详细地描绘了戴笠与杜月笙的这次谈话:“[/FONT][FONT=宋体]极其兴奋热烈的,戴笠滔滔不绝,向杜月笙透露他的惊人计划,他希望这支新军能有足够的兵力,分布于沪西、浦东和苏州河一带,正式协助国军作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由于戴笠的计划过于“宏伟”,杜月笙心存狐疑,于是,他问:“戴先生所讲的足够兵力,大致需要多少人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戴笠很干脆地说:“[/FONT][FONT=宋体]最低限度,要一万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杜月笙听了,登时“倒吸一口冷气”,他心想:“旦夕之间要组成一万大军,真是谈何容易?如果是打相打,吶喊助威,聚众滋事,凭杜月笙在上海工商两界的庞大势力,白相人地的无上权威,莫说万儿八千,便要十万八万的人马,也是叱嗟可办,然而戴笠是在说编组军队,在顽强敌人的大炮机枪飞机炸弹之下,叫黄浦滩上吃油着绸,纸醉金迷的少年儿郎,脱下便服,着上军装,长期离开家庭,别妻离子,不经训练就上火线去打仗。杜月笙容或豪情胜概不改,脱得下这件长衫,再去当一名中将少将,可是,他能拖得动上万儿郎不惜拋头颅,洒热血,为国牺牲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杜月笙的担心,应该说都是实情,他的那些手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自然都是行家里手,真要说上战场,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干,会不会“拉稀”,谁也不好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戴笠见此,进一步鼓励他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抗战前途,与此大有关联,所以,我离开南京以前,已经跟蒋委员长请过示了。委员长认为事在必行,他并且答应,所有的番号、军械、弹药、粮饷,都可以由中央颁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杜听了说:“既然这是一件大事,那我们就得多找几位朋友,分头设法,大家帮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戴笠等的就是他这句话,马上掏出纸笔:“我们彼此商量,开一个筹备者的名单出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一会儿,俩人就拉出一份名单,除了杜月笙、戴笠以外,还包括上海市市长兪鸿钧、新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金融工商界的贝祖贻、钱新之;军警界的则有吉章简、蔡劲军等人。此外还有一位老桂系的军头、其时正闲居上海的刘志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领头的有了,如何成军,还需要斟酌,戴笠早已胸有成竹:“杜先生,幕集一万人马,其实并不太难。我说的五个支队,和一个特务大队,我在京沪一带负责情报和行动工作的人员,集中起来,编一支队一特务大队绰有余裕。还有此刻正在受训的高中以上学生,要他们投笔从戎,自动参加,我想得个两三千人,应该没有问题。照这样算起来,杜先生你这边只要号召个六七千人,编成三个支队,就尽够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听到这里,杜月笙以为自己听明白了,很起劲地说:“方才我也想到了的,上海各区的保卫团,有人,也有枪,而且多少受过一点训练。他们的团长,多半是我的学生,譬如说闸北保卫团团长洪雁宾,吴淞保卫团团长唐承宗……,叫他们去问问保卫团的弟兄,愿不愿参加?我想,找个千把人,或许不生问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戴笠一听,知道杜月笙还没有意识到最关键的问题,于是点了他一句:“杜先生,你莫忘了,你还有两员大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那两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陆京士和朱学范。”[/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听到这里,杜月笙才意识到戴笠找他的真正含义:“戴先生的意思,是到工人中间去征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上海工人有一百多万,他们大都是爱国不肯后人的,请陆京士他们站出来一号召,集合几千人,那还不是言话一句?”[/FONT]